关键词:女性艺术 策略 多元 视角 婉约 内视 消遣 远行
进入21世纪,一个多元的艺术生态正在迅速崛起,即现代女性艺术。国内外引起轰动的2005北京女性艺术嘉年华刚落下帷幕,由安妮·普劳克斯原创的《断背山》又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象奖最多奖项。这之前,美国《艺术新闻》杂志1997年挑选了一批权威的美术馆馆长和艺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作品充分考察、撷选公认的在25年内史上堪称的大师。结果表明:女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荣归第一,而与一位男性艺术家并列第二的辛迪·希尔曼,也是女艺术家。当代世界艺术呈现出的这种两性均衡化格局,是人类艺术史性别多元融合的成果,将成为整合性重构人类文明史的滥觞。立足性别艺术角度考量,人类艺术史沉重身影向前移动的这一步,标志着女性艺术已经由颠覆单边话语权,构筑艺术形态的策略位置,跨越到了双性视觉并驾齐驱的艺术史段。
但是,当我们在这个立足点转回头注视我国女性艺术发展脉络时,就很清楚看到近年来凸显的偏移和滞后,亟待反思性廓清和梳理。
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女性艺术呈现出多元状态。不少作品在视域、观念和语言方面都鲜明呈现出了迥别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女性艺术家在垦荒实践中启动女性主体艺术资源,管涌出一波波新锐创作潮流,激荡出现代女性空前的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生命需求。比如陈羚羊的《12月花》,就是作者感受到现代商业和文化对女性外在美的消费趋势上涨,痛心体验到女性主体被单边客体化、对象化,从而用女性的方式毁坏传统女性的“美丽”,用十二面古镜,映照出暗红黝黑月经的绝地视角,呼唤着时代对女性生命和精神元素的注视。她正是用呼应了历史节律和宇宙博动的女性月经,暗和着月亮真相-那里100亿吨的水冰,并没有二泉映月的柔弱妩媚,而是绝望的颗粒状的死水。
同样,女性艺术有着史上空前的多元视域。比如,现代社会匆忙转型的拥堵,已把男性生命内涵的定义扭曲成为了纯功利符号。这种物质的异化,实际是以牺牲男性丰富的精神元素为前提,心灵成本将被全体男性所分摊。揆诸男性价值逻辑的被挤压变形,我在《孔雀系列》(图1)里,多视角借助了藩篱中的孔雀,洞观他们在滚滚红尘中虚弱可怜的镜像,强调他们被消费的境遇。<?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可是,综观当前相当多的女性艺术作品,明显裹带了向起点的边缘化倒退倾向。虽然历届年展呈现出观念多元、手法多样,但是,由于概念的模糊,目标含糊,不少理念在重复着曾经的历史误区。我力求撩开这些被长期遮蔽着的盲点,寻释女性艺术家如何超越女性艺术这一局限性的关怀?
对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共同特质或族群特点,不少作品和评论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归结出了一些特有的表现,下面我仅对于比较显著的三类观念甄别性廓清。
一、归结为专注女性个人的内心感悟和个体经验,更向内心观视,更情绪化。
随选题切入一下艺术史和当代艺术创作,这种论点就凸现牵强。如果是向内心看,自我表达,有谁比马歇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更向内心,更自我分析和表达?女性艺术家有哪位比雷东更倾向内心追寻?难道《星空》不是心底深层追索的痛苦漩涡?向日葵的色调和材料擦痕不充满人性底韵的诘问?托尔斯泰对女性内心身感同受的老泪,难道比哪一位女性更外在吗?所以,把内视看成是女性艺术独有纯属误念。“以为艺术是个人对个体情绪经验的直接表达,是把私人生活翻译成视觉形象。艺术不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不是如此。相反,创造艺术涉及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自我连续性,或多或少地依赖,但同时又必须独立于其时代所认可的艺术规范,概念,以及符号系统。它从来不只是一个让人哭的故事或悄悄话的耳语。”(2)。
女性艺术沉寂千年或近代崛起困惑,症结并不在于女人生错了星座,只会自然地感受内在,也不在于女人的雌性激素,只能独特表达温婉。问题在于千年来的社会体制和教育禁锢,在于女性从一出世就被持续接受到的第二性意义、从属符号、客体信号和“自然”象征所湮没和忽视。
问题还在于,“绘画经过塞尚、修拉、西涅克、马蒂斯、蒙克等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短暂停留以后,彻底的抽象主义成了“主流’’,艺术家所研究的秩序离开了客观世界,都把目光归于了内视。”(3)艺术本来就是艺术家对于人类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内心烛照。
二、归结为独特的阴柔婉约和细腻之美<?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限于篇幅,简约地追问艺术史,哪位女性在颜料处理上比柯罗更细致而灵巧?曹雪芹对生活细节的描写难道比杜拉斯的描写更粗犷吗?艾伦·钟仕雕塑上画的高统丝袜细密入微的呼吸,牵曳女性如春蚕吐丝般缠绵细致情感,其女性婉约几可乱真。同为英国皇家艺术院的院士大卫·马克,由上万张以风景为内容的细小画片拼贴而成了《兵马俑》,细密的微观天地,吞吐虚假阳刚之下那微妙的内心奥妙,委婉表现出超时空的心灵静地,难道不是以其阴柔细腻代表着当前最高艺术水准?而我国婉约风格的词作三杰,亦均为男性。
再找寻杰出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几乎都与女性气质的细致、阴柔本质无关。珂勒惠支的《死神与妇女》、《寡妇》(图2)都表现出厚重粗狂的悲愤和同情。罗莎·博纳尔作品《赛马会》就是以其生机勃勃坚实沉稳的绘画语言轰动巴黎,她在《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中无论翻起的土地或牛用力向前的的动态笔触,都充斥沉着阳刚的力量。维热-勒布伦夫人所以成为受到整个欧洲欢迎的人,是她绘画的粗况线条,纯朴韵味和不加背景陪衬的超脱。同时,“受西方女性艺术的影响,当代女性绘画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含蓄婉约了,比如说崔岫闻的作品《玫瑰与冰薄荷》,打破了传统的绘画作品中女性作‘被观赏的对象’的身份,而表现了一批男性身体被女性欣赏的情景。申玲的《爱在爱中就好》中明快的笔触,跳跃的色彩,大胆率真的表达,充满阳刚之气”。(4)
三、把严肃的绘画和艺术创作归结为自我排遣和填补时间的方法,相当于摆脱烦恼,有益身心的工作治疗,似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格外悠然优雅。
追溯男性单边的艺术史不难发见,女性艺术在中国古代,不外是名门闺秀的排遣玩赏或青楼才女的解闷应酬。在同样顺应历史角色的同期西方,他们普遍认为绘画对于女性不过是一种能消忧解闷的家庭责任和方法,是中产女性修身养性的一个状态。奥斯本在《无名亦无友》(图3)中用女画家那柔弱可欺的眼神和老板的不屑神态,对这种粉色消遣给予了绝大反讽。正是在这种充满女性神秘与偏狭堡垒里坐稳仆人的优雅中,艺术实质和艺术社会角色的观念受到致命扭曲。
艺术是对人的生存现状的视觉概括和把握,其价值凝聚于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绝非激发美丽感觉和消遣的娱乐。进入90年代后,艺术的成型环境和背景更加趋于严峻,女性艺术就必须出离清醒,更艰苦地在男性单边话语和全球化商业话语的畸形夹缝中寻觅、关注那些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客体地位被消费、被支配、被异化的失去了主观人格的同类,呼唤她们对生命价值的出离而不是回避或出逃。我在《出离系列》(图4)表达出的出离,在佛学中指脱出所处境地,观察自己心念,或培养,或对治,明快坚定抉择的意思。当今女性艺术是理性的否定、颠覆,时代的穿越、追寻。因为,出走的娜拉在堕落与回来之外还可能新生?出逃的托尔斯泰会在规避中找回爱的救恕?所以,用优雅消遣点缀女性艺术,实质是对于艺术性别资源和自身历史艺术使命的误读,是对于当今宽松时代赋予女性话语平等的弃权,这种忽略来自我们心灵的禁锢和虐待。
女性艺术从话语霸权的荒野走来,走到了21世纪,还有很远的路要跋涉,一个目标含糊,匆忙上路的人,是很难远行的。社会进入信息化文明进程后,传统的性别单边中心文化受到空前挑战,性别艺术将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领域,从容称霸美术史几千年的性别盲点将为性别分析所取代。对女性艺术的反思和重构,是揭示美术史所隐藏的沉默以及偏见,显影社会对女性艺术记载的残酷性,重写美术史的承重部份。我在这里对我国现代女性艺术现状的廓清和寻译,则是眺望我国女性艺术的漫漫长路,审视它的策略里程和伸延路径,以便能从关系着女性艺术家问题的视野,也能从艺术整体生态发展视角廓清偏见与曲论,为女性艺术的远行校准基石和攻略,让它在艰难的远行中充分释放丰厚的艺术资源。
[参考文献]
[1]庄谐 女性眼里的孔雀和隐形牢笼 [j/ol]中国艺术批评 2006,3.
[2]琳达诺克林 女性,艺术与权力[m]游惠贞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3.
[3]李育勤 现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契合[j] 中国当代油画家2004,2.
[4]张园园 再读当代中国女性绘画[j] 中国艺术家2005,3: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