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体现苏轼儒释道思想兼具的作品(道家思想对苏轼书法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20:58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59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北宋王朝从建立起,就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其特定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北宋王朝在统一后所采取的统治政策——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结果让北宋延续了唐代的文化繁荣,但也让北宋陷入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中。民族间矛盾成北宋王朝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成了次要矛盾。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知识分子在骨子里天生就有“心系天下”的情怀,但现实的环境又使他们的际遇不顺。总之,重文轻武,北宋的内忧外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宋的士大夫们的生活、思想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创作。而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举苏轼。
  关键词:浅谈;道家;思想;苏轼;文学艺术
  前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汲取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应时而生。对百姓而言,影响更为深刻的是道家便知虚构的的“神仙世界”,而相对缺少宗教信仰的只是分子、士大夫更多地受到各流派的思想的影响。苏轼,是中国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家、书法家、政治家。苏轼因其书法的俊逸、洒脱、不屈的艺术特色而流芳书坛;对后世文学而言,苏轼用他的豪迈、放旷、遒劲、达观人生哲学态度来筑建诗词的王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一笔,而赏析苏轼的书法或者诗词,总撇不开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对苏轼生活与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自“老庄”开始,特别是道教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完善,道家思想更为深刻地影响到知识分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的位置,知识分子自觉地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是儒、释、道三家中给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但我们也须看到儒家倡导的“仁政”、“仁者爱人”等思想,是一种远离宗教虚幻接近现实的积极入世理念,而统治者改造利用的却是“君权神授”的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的部分。从某种意义程度上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在操作上也是很具有抽象性。而现实带来的精神苦闷,也只能用接近精神层面的东西去解除,所以在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同事,也不免或多或少地接受佛家或道家的思想。进而通过一种“归真”的抽象的思想来抚慰人生的不得志。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几遭贬谪,如今观读其诗词很少有牢骚和不满,这不是很合乎道家倡导的人生态度么?道家之“道”,原本是道路的意思。后来道家把“道”的意义抽象化,用指“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归宿,还是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在道家心目中,“道既是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准则和途径,也是普通人为人处世的理想原则与方法。”[1]在某些方面上,道家也是与儒家倡导有着共同点,所以很受北宋统治者的欢迎,也很容易被知识分子所接受。
  北宋自宋太宗起,就热衷于“道”,往后的北宋统治者更是有过而无不及,真宗、徽宗两朝达到高潮。太宗曾作《逍遥咏》诗十一卷,盛推道家思想。其序曰:
  玄元大道,理包深远。逍遥至论,义贯精微。……汉武帝民力是轻,莫寻员峤。斯皆不修仁德,求利好贪,事盖不经,良足太息。[2]
  北宋统治者推崇道家思想,只希望用道家理论来辅助治国。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轼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更是有自己的系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说,如同其他北宋士人一样受到道家思想形成处世思想和态度是大体相同的。
  首先,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促使文学更为兴盛。北宋是在结束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基础建立的,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自唐末来军阀割据的尾大不掉的混乱局面,北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兵权,让文官担任地方官员。这样能够让中央与地方保持一种平衡关系,而武官的衰落,文官地位上升,使得文化上延续了唐以来的繁荣。
  其次,道家思想伴随儒学的兴盛而影响扩大。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已经更加完善,科举的录用比例比唐代更高。同时,北宋科考重经论,儒学的比例又是很大的,这大大刺激了入学的发展和普及,道家经论也得到发展。当然北宋士人在对待道家思想上也有选择性,甚至对道教思想有着某种贬斥的倾向。
  大体基于以上两方面,北宋士大夫在主要吸收儒家思想融合道家思想上形成了自身的思想特点。随物赋形,自然成趣,苏轼就是最具代表性。
  第一,热衷于仕途,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会使得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抑郁厌恶,甚至对官场上的黑暗不满,但他们更多不会像陶渊明、王维他们一样辞官归隐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即使在命运坎坷面前,苏轼便是以道家主张的乐天安命的心态支撑他走完宦海一生。在 “乌台诗案”后苏轼对儒家的仕宦思想产生深深的怀疑,在仕途失意之时,自然倾向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安国寺记》里写道:“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现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核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虽然说,此时的苏轼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儒家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其内心之中了,而苏轼又将佛道的出世与儒家传统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于宋代“修己治人”统一起来,从而对官场是若即若离。
  第二,儒道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文学显得张弛有度。儒家主张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于情止乎于理”,而道家主张要求如人的精神情感一样自由。二者的矛盾之处,使得包括苏轼在内的北宋士人在文学思想上表现得含蓄中有张扬,放浪之中有内敛。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乘风归去”淡然看待这世间万物,但是“高处不胜寒”,独自一人又不忍这样离去。词意更深层表达了留恋官场但又畏惧失落矛盾心理,而从表达艺术层面看可谓是自然得法,空灵超然。
  二、道家思想对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然而却始终能以大勇大量对待人生的坎坷。他的豪放旷达通过书法诗词而为人所知和叹服。其从容淡然的艺术气息,就其思想根源除了大勇大量外还有道家思想中恬静自然,超然物外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他的《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领略到苏轼理解下的道家“超然物外”的淡然心态。尽管仕途上遭到三贬三放,官越做越小,处境愈加困难,但总能在困境不顺中将所遇到的事物来从中发现理趣排遣现实中不如意带来的苦楚,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得到释放。因而,我们欣赏苏轼的书法诗词总可以感受到他以豪迈来冲淡悲凉,用放旷来开解郁结,用乐观来谴发愁闷,用温情诱发和悦的精神力量。从《惠州一绝》、《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中我们看到苏轼超然脱俗,不落俗尘的形象。
  另外,苏轼的豪放情怀中还夹着一些在对人生思考中产生的忧伤、苍凉、凄怆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苏轼触景生情,从古战场想到三国的同时代的的周瑜,在年轻是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有过去英雄人物想到自己,时光流逝,却未能建功立业。这很明晰地看出苏轼当时的一种慨叹人生苦闷的凄凉情感。现实的不满,加上道家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渺小,飘忽如梦的思想又加深了他忧伤的情怀。这也是我们常能从他的词作中读到这样基调的思想根源所在。
  结束语: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和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可以说,三家思想由其产生到相互之间融合而丰富起来的各家思想被各朝代只是分子所吸收,并间接上主导了各朝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内在的思想,在外在的时代环境条件催化下,二者共同铸造了各朝代的文化特点。
  苏轼能成为书坛、文坛上的大书家、大文豪,并在中国书法、文史上有着重要位置,跟其独特书风和文风是离不开的。书风,外静内动、中正平和;文风,悲怆中达观,沉郁中有豪迈,这些自成一体的艺术特点,是时代的结果,也是苏轼个人融合吸收道家思想的必然。
  注释:
  [1]李生龙 著 《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岳麓书社出版 2005年1月 P1—2
  [2]傅璇琮 主编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7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