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与理念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6:25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0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充分利用新技术对内容和形式拓维,实现出版模式的转变;通过挖掘学术成果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通过拥抱开放获取,实现盈利模式的转换。这种出版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既带来了资源的多样化、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等方面的机遇,也给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采选、向学界提供服务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出版理念;馆藏建设;图书馆

  21世纪以来,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多媒体等多元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学术出版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术期刊方面,不仅在线期刊走向普及化,其所刊载的文章也不再限于文字、表格和图片,而是更加趋向于多媒体化,甚至很多学科领域出现了数据期刊、视频文章等。对于出版社而言,不仅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甚至其在线版的订阅份额也有所减少,而开放获取期刊、科研社交网络、预印本等学术成果的新型传播方式却在蓬勃发展[1]。与此同时,虽然各国的科研经费均有显著增长,但各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却在不断缩减,作为学术期刊最大的收藏用户,图书馆的绝对购买力因此而持续下降。为了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用户需求多样化等方面给学术期刊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国外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商正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传统的盈利理念,筹备自身的战略转型。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未来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些趋势已初现端倪,这些变化与趋势也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无论从刊载论文的形式上,还是从内容生产和用户服务上,均十分迅速地融入了新技术,例如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智慧出版与服务等等。这些多元化的技术,将进一步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1内容和形式拓维,学术期刊刊载论文形式多样化。目前,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国际上在线期刊论文发布的主流格式也是以HTML和PDF两种格式为主。无论是印刷版还是HTML或PDF格式的电子版,学术论文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然而,在各种新技术的辅助下,科研人员形成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例如视频论文、数据论文等等[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相比阅读大段文字的论文,更直观、简洁的科研成果呈现方式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用户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更加直观、便捷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成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方向。相对于阅读传统的平面文字、图表而言,观看视频论文将会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因此,多元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学术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拓维,所刊载的论文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国外一些医学类期刊已经将某些具有前沿性、指导性手术视频以学术成果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近年来,数据期刊与数据论文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逐渐在学术出版界拥有了一方舞台。所谓数据论文,即描述关于一个或一组数据的元数据文档,它们通过描述创建和处理数据方法的细节、数据的结构和格式、数据再利用的潜力等促进数据开发和利用[2]。数据论文既可以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可以在专门的数据期刊上发表,其主要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描述[3]。与普通学术论文一样,视频类学术成果及数据论文同样拥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也可以被其他科研论文引用。1.2人工智能参与,构建学术期刊的智慧出版。进入21世纪后,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多媒体出版已然兴起,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出版开始起步。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出版业,在出版产业链中,无论是从内容角度还是从服务角度,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内容生产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有助于科研人员的速记与文字录入,还能够对各种专业的写作技巧与方式进行归纳总结,甚至实现内容创新[4]。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Na-ture)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共同开发了“BataWriter”算法,并用它出版了第一本由机器学习产生的学术图书———《锂离子电池:机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Lithium-IonBatter-ies:AMachine-GeneratedSummaryofCurrentRe-search)[5]。由此可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有效解构模块化撰稿的各种写作特征和风格,协助作者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甚至创作。在智能化服务上,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文本分析、语义分析、模式识别、智能搜索、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学术内容的精准抓取与推送,为科研人员提供细粒度的个性化服务,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与科研成果的撰写[6]。另一方面,对于有阅读需求的用户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效率和洞察深度均有很大提高,能够实现对用户的阅读记录、阅读时空状况和人机交互数据等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对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且更具前沿性、新颖性的文献素材。基于此,学术期刊也将更多地体现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性,在实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时,做到创新学术发展研究,实现从数字化出版到智能化出版与服务的飞跃。

  2学术期刊出版理念的变化

  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科研队伍的迅速增长,让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尤其是科技期刊,越来越无法适应。一方面,科研成果发表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学术期刊的数量随之增长,在海量的文献中既准确又无遗漏地找到科研人员所需要的文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当前的盈利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仅缩微、光盘等期刊的载体形式已逐渐淡出学术期刊出版历史的舞台,甚至印刷型、在线型期刊也面临着生产成本逐年上涨而订户越来越少的困境。此外,各国图书馆作为学术期刊最大用户群体,资源建设经费预算却逆势下降,造成其相对购买力大打折扣,从而给学术期刊的运营带来更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只有抱着更加开放的出版理念,转换盈利模式,打造适应新时代的、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人员的学术期刊产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1要“内容为王”,更要“服务为王”。自学术期刊诞生以来,内容一直都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最初,学术期刊要树立成熟、权威、高质量的品牌,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所提供内容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内容的质量这一要素虽然仍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却不再是唯一的因素。19世纪末,为更好地揭示学术期刊的内容,文摘型期刊出现。20世纪60年代,学术期刊出版界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了二次文献数据库与联机情报检索系统。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术期刊在线全文数据库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大型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更加重视学术内容资源的可发现性,利用元数据,通过图书馆系统和各知名搜索引擎的学术平台揭示旗下学术期刊的内容,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精细化检索服务。未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在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团,将会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学术成果内容,辅助科技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2.2拥抱开放获取,转换盈利模式。一般而言,传统商业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用户付费。有的期刊会向作者收取论文发表相关费用,还有部分学术刊物会有广告商投放广告,有一定的广告费收入。对于非营利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而言,他们还有另一种资金来源,即相关基金或社会团体的支持。但目前来看,即使采用商业模式运行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其论文发表相关费用和广告费收入也均无法维持期刊出版的正常运转,用户付费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学术期刊的用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机构订户(主要包括各类型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二是个人订户(主要为相关科研人员)。学术期刊用户付费的收益,主要来自机构订户。然而,随着缩微型、光盘型期刊逐渐消失,印刷型、在线型期刊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预算无法保持稳定增长甚至逐年下降,在这些困境下,如果出版机构不转换盈利模式,即使逐年提高刊物价格,未来也只会导致机构订户学术期刊订单的逐年锐减,并不能继续维持其目前的盈利水平,甚至终将无法维持期刊出版的正常运转。近年来,商业出版机构已经意识到学术期刊传统盈利模式的问题以及新兴开放获取期刊盈利模式的巨大潜力。各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开始试水开放获取期刊,为自身未来的发展铺路。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早在2003年就宣布启动了期刊出版的“Oxford0pen计划”,并于2013年4月宣布旗下所有期刊均可实现开放获取[7]。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在2008年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商BioMedCentral,至2020年2月,其开放获取期刊已遍及社会科学、商业、经济、法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业等学科,全开放获取期刊达626种,混合开放获取期刊更是多达2000余种[8]。早在2008年,在爱思唯尔(Elsevier)全文期刊平台的25个学科中,可选择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期刊品种数已达2116种[9]。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社已经成为开放获取期刊巨头。2019年10月,爱思唯尔微博官方账号宣称,其旗下超过85%的期刊都可选择开放获取模式出版[10]。由此可见,对于学术期刊出版商而言,开放获取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并非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那些具有洞察力的顶级学术期刊出版商为探索未来的盈利模式,反而在主动拥抱并实践这种新兴的、大势所趋的出版方式。当然,也有学者对于商业出版社拥抱开放获取表示担忧[11],认为国际期刊产业原本就是弱肉强食的发展趋势,商业出版社拥抱开放获取,将会造成进一步的垄断,自身缺乏开放获取出版条件的学术期刊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那些无力缴费的科研人员也会失去出版自由。开放获取如果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普遍商业模式,将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效果,甚至破坏知识生态。

  3学术期刊出版的变化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术期刊的出版与图书馆密不可分。一方面,图书馆是学术期刊最大的购买者、收藏者和传播者,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以及学术成果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则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知识、服务图书馆用户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因此,学术期刊的出版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息息相关,学术期刊出版的变化,自然会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3.1机遇。3.1.1使图书馆学术期刊资源更加多样化。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多样化给图书馆馆藏建设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增加了图书馆学术期刊资源的多样化,尤其是对那些依赖于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多媒体等多元技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而言,这一点更加明显。在多元技术时代,无论是视频论文、数据论文等采用多媒体和新技术展现学术成果的文献,还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新的智慧型出版模式,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重视和需要利用的文献信息来源和科研创新的智慧源泉。在简单的传统学术期刊,甚至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已逐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大环境下,多媒体形式的出版、数据出版、人工智能出版不仅拓宽了原有的出版结构,成为新形态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又进一步促使大量新形态学术成果的产生,进而从多样化程度和文献资料数量上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馆藏。3.1.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购买力下降的压力。图书馆购买力逐年下降已经不是新问题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维持出版商与图书馆共同生存关系的学术期刊出版市场便开始动摇。它不仅仅是图书馆和出版商之间的博弈造成的,而且还受到了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造成图书馆购买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即图书馆购书经费预算缩减和文献资源价格逐步攀升。随着学术期刊涨幅的不断攀升以及图书馆预算的吃紧,图书馆购买力呈螺旋式下降趋势。图书馆购买力大幅下降所酿成的最终后果是学术期刊的订购量大幅削减,而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图书馆在预算不增的情况下所能够订购的学术期刊将逐年锐减,导致学术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开放获取期刊作为21世纪初兴起的期刊出版模式,尽管发展时间很短,但其势头却很迅猛。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统计,2005年8月开放获取期刊数量仅为1712种[12],2012年4月已增加至7600余种[13],2020年2月则更是多达14200余种[14]。开放获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所在,即投稿方便、出版快捷、便于传送或刊载大量的数据信息、检索方便、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和显示度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术期刊出版的商业化带来的期刊危机和信息交流与文献获取的危机情况越来越严重。用户订阅的纸本期刊越来越少,而电子期刊的订购价格却逐年提高,这给读者和图书馆等科研机构的订阅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时,出版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信息的发布渠道和流程更加严格,这更加使读者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交流研讨。因此,许多人对开放获取的态度从最初的反对、不理解、观望,快速发展为理解、支持、主动参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机制,被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接受并参与其中。这种出版模式的转变,既有利于图书馆以新的资源整合方式增加馆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购买力下降的压力,又有利于图书馆更加方便及时地向科研人员和大众提供服务,同时也对商业出版机构的学术垄断有着一定的制衡作用。3.2挑战。3.2.1给图书馆的期刊采选带来更高的难度。从世界上第一种学术期刊《学者杂志》(JournaldesScavans)于1665年诞生以来,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迄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虽然,用传统的期刊评价体系与指标(如影响因子、论文下载量、期刊载文量等)来分析并指导传统的学术期刊采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业界有一定的非议,但传统的期刊评价体系,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已经日趋完善,对于图书馆学术期刊的采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对具体的采选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新兴的出版形式,无论是视频论文、数据论文,还是人工智能学术出版,它们自诞生至今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在业界还缺乏对它们进行系统评价的新方法与新体系。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馆藏建设而言,新兴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会给采选带来较大的挑战,容易导致采访人员难以从中抉择甚至产生因此放弃采选相应期刊的做法。3.2.2增加了图书馆向学界提供服务的难度。新兴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给图书馆带来另一挑战是增加了图书馆向学界提供服务的难度。首先,由于多媒体期刊、数据期刊本身的资源组织结构与传统的学术期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视频论文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信息内容,数据论文则主要以科学数据的形式存在,其原始文件格式、大小、信息处理方式等均与传统的期刊论文有所不同。因此,图书馆在新兴期刊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资源下载与深加工等服务方面都将经受挑战与考验。尤其是数据期刊,一种期刊所刊载数据论文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数据仓储平台,图书馆在没有足够权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对存储在不同数据仓储平台内的数据进行揭示和利用[15]。此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团,它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海量全文期刊数据,深度挖掘学术期刊平台中学术成果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不仅如此,由于知识服务所蕴含的智力投入既是图书馆和出版机构看重的,同时也是众多商业型咨询机构所看重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商业型咨询机构同样在努力通过一站式检索、云平台运算与存储、大数据分析、信息挖掘、知识可视化等技术和设施向信息需求用户提供更多形式的、多元化的服务。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预期值也水涨船高,图书馆向学界提供服务的难度在不断地加大。

  4结语

  在这个媒体与技术多元化的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基于多元技术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无论是学术出版领域,还是图书情报领域,相关人员都在针对学术期刊的出版及其传播方式进行着理论上的探讨,但同时又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分歧和争议。对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而言,图书馆在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与理念转变的过程中,除了要明晰媒体与技术多元化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与路径,还要身体力行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充分利用其优势,化解其不利影响,将它们应用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转型与新时代图书馆的服务之中,提升图书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而言,由于图书馆是学术期刊最主要的销售对象和收藏机构,因此,在出版模式与理念转变的同时,应积极与图书馆及图书馆用户保持紧密联系,以此激发和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收藏与利用的活力与健康发展。

  作者:齐东峰 单位:国家图书馆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