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动科技进步和培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同年11月,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2],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3]。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地,都向科技期刊工作者传递着一个积极的信号: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这科技繁荣、政策良好的新时代,科技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友好的外部环境资源,提升期刊自身的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水平,是科技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首先离不开的就是一流的办刊团队、一流的编辑人才。在期刊的学术内容提升、编校质量把控、编委会建设、平台传播推广、外部学术交流等各个发展环节,编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科技期刊建设中强化“编辑团队”意识
科技期刊高水平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编辑部和编委会。在既往的办刊经验中,科技期刊的运营还是更多地由编辑部来牵头开展。编辑部作为办刊一线的基本单元,也是最重要的业务团队。在编辑部工作中,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的职责环环相扣,在办刊工作流程中形成了“编辑团队”。不同于其他的工作性质,由于科技期刊的集体产物属性,编辑工作的团队性质显得更为重要。在国内很多高水平科技期刊编辑部中,编辑都具备较好的个人业务能力,相比之下,不分伯仲。由于团队意识更强的编辑部具有更好的分工、统筹和协作,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往往能够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笔者所在编辑部为例,《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期刊的领头羊,多年来保持期刊的优秀质量和行业影响力,与拥有一支向心力强的“编辑团队”密不可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在主编的带领下,编辑部成员在无法返回天津集体办公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积极开展科技期刊的抗疫工作。通过视频会议确定主题方向和目标约稿作者,积极开展广泛约稿,组织抗疫专刊;编辑部内部不定时沟通信息,调整内容及时间节点,并提前制定推广策略。主编把握方向,编辑部主任统筹工作,编辑群策群力、相互协调,高效执行工作。强有力的“编辑团队”充分发挥了战斗力,组织多期抗疫专刊,并且期刊的抗疫成果得到了国家权威媒体的广泛转载和认可。
2编辑团队中编辑“个性化”能力的提升
伴随我国科技期刊队伍的壮大,编辑素养的提升一直受到关注。很多学者也曾从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编校能力等多角度进行过探讨[4-5]。然而,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后,如何能够从合格的编辑提升为一流的编辑,值得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在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的“编辑团队”中,应鼓励和发展编辑“个性化”能力的提升。编辑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必然伴随不同的擅长领域和优势,发现优势点并将其充分发展,不仅能够提升编辑个人价值,更是能够通过激发个人能动性,从而更好的推动期刊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科技期刊具备期刊的媒体属性,更突出科技的科学属性。因此,编辑人员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具体以此为原则展开。
2.1专业科研视野
科技期刊是科学的产物,往往伴随着某一学科发展而产生,继而推动学科的进步。因此,笔者认为一流科技期刊的编辑不应只停留在“服务”科研工作者、为科研工作者“做嫁衣”的层面,而应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专家”。在建立某一领域科学共同体的过程中,一流期刊的编辑应同时担当“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6]和科研视野,以一流的期刊主题和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科的良性发展。交叉学科是最近的研究热点,引起了科学届的广泛关注。以中医药研究和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的交叉学科“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为例,2016年,《中草药》杂志编辑团队就敏锐的关注到了这一领域,在国内较早刊登了相关论文并组织专题专栏,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展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专题内容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如火如荼的研究背后,编辑团队意识到更加重要的是规范化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的验证研究,随即与清华大学李梢教授交流探讨并达成共识,借助《中草药》的行业影响力,通过“指南”和“规范”性的论文,引导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促进网络药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
2.2数据分析头脑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经验主义”办刊模式要逐步转变为以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为基础的办刊模式。由于很多编辑部的客观条件限制,编辑很难有精力承担大数据项目的应用和实施,同时,在一些计量工具、云计算技术、统计方法的运用中,也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和思维局限[7-8]。因此,首先应考虑从技术层面进行编辑的基本数据技能培训,掌握一些实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然后,结合科技期刊不同的学科定位,在期刊建设中实战练兵,将数据分析应用于选题组稿的信息梳理和定位,期刊出版后回溯性分析和调整,进行期刊的目标作者、读者的筛选和聚类。同时,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和国内权威数据平台深入合作,借鉴大平台的数据分析思路,对于提升编辑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各期刊评价系统的计量学分析,编辑也应深入学习,在期刊建设中有的放矢。
2.3媒体传播思路
科技期刊的编辑很多都是专业科学领域人才,传媒学知识背景不强,往往在期刊建设工作中将科技期刊局限在编辑、审校、出版、发行的范畴内,忽略了期刊的“媒体”属性。媒体即要传播,传播能力是一流期刊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一流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业务素养。立足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诸如Natrue、Cell等国际知名刊物大多有自己的一套传播推广策略,是科技期刊编辑学习的范例。在期刊组稿的初期,就应当设定推广传播的主题框架和实施计划。而后,伴随出版的全过程,通过网络首发、OA出版等方式增加单篇稿件曝光度,邀请作者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工具推荐期刊内容,期刊官方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开辟相关主题,并可以借助国内外数据库网站进行宣传,增加信息浏览量。编辑部也可以和相关学者联合组织主题会议,拓宽期刊传播路径。根据“二八”定律,传媒业20%的收益来自主业,80%的收益来自相关商品开发[9]。延伸至科技期刊,这就要求编辑在传播策略中,更多关注重点主题的“周边”,而非仅仅限于案头手稿。应当着力挖掘科技与生活的结合点,利用AI、VR、AR等新技术,采用更生动的形式,将科技成果推出科学圈,走向大众,融入生活。
2.4资源整合能力
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协调各方面的人和事。出版链条和科研链条相互联系又各自有独立的体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与出版链条结合较为紧密,而对于科研资源的把握存在欠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即: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1]。可以看出,为实现发展目标,就要求期刊编辑和科研工作者更加紧密的结合。优秀的科技期刊收录高水平的论文,论文的作者都代表着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不同的作者来自于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型企业以及国家机构,编辑在组稿约稿中,应针对“产-学-研-政”全链条整合资源,挖掘研究的关联性,整合科研信息,充分发挥期刊的桥梁作用,推动科技发展。
3结语
新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展示了我国愈加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彰显了不可小觑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技期刊在各种利好政策加持下,也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和加速期[10]。建设一流期刊是捍卫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措施,更是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专多长”的高素养编辑,打造凝聚力强的“编辑团队”,才能为期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期刊高速、稳定、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