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可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四个方面入手。广告心理学可以说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广告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重点研究心理学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此门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知识面较宽,内容更新较快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广告创意和策划具有重要价值。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热衷于创新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学生才能主动进行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在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若想引导学生求新,教师首先要有新思维、新观念。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新心理。当前的广告层出不穷,变化多端,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乃至日常生活中都要关注广告动态,及时保存各种新信息,在教学时提供给学生。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新案例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感知广告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满足了学生的求新心理,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意识到在广告行业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师的专业修养和备课的用心良苦,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体会从事广告行业必须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二、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广告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具备创作广告作品的能力,而广告作品若想吸引受众就需要有好的创意,进行广告创意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具有好创意的广告作品,离不开最基本的“原型”积累,即众多创意良好的广告作品案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法将经典、新颖的广告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要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根据心理学基本原理提出广告创意的方法并构思自己的广告作品。
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法教学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将最能体现这一心理学原理的经典广告案例呈现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该案例对心理学原理的良好运用。其次,再给学生展示一两个比较新颖的广告案例,让学生结合本知识点的心理学原理对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生的案例评析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位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及时给予提示。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对广告案例的评析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良好分析,也及时矫正学生分析偏颇的情况。
讨论法,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尽量把所有学生都吸引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讨论法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教师讲授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进行广告创意的方法。在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广告创意方法进行总结,弥补学生的不足,修正学生的问题,对有争议的结论再次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结论。另一种情况是,在主要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教师可以运用一两次课进行广告创意训练,在创意训练中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构思自己的广告作品,并根据心理学原理说明创意理由。
三、注重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广告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但是可以通过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创新技能和评价他们掌握创新技能的水平,进而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安排实地调研、广告大赛赛前研讨等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大型商场,了解商品销售、广告宣传与促销情况,深入体会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并可针对广告与促销事件进行评析;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广告的关注、记忆及广告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利用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调查结果,深入领会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恰当运用,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质疑,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与消费者的沟通能力。另外,若恰逢课程安排处于学生参加广告大赛的准备期,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告大赛赛前研讨。让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全体师生,由师生们集体对参赛作品进行评析,分析作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广告心理学的良好运用,哪些方面存在不符合受众心理规律的问题,汇总建议供学生修改参考,这既能提高参赛作品的水平,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评析中实际上是对学生掌握的广告设计技能的一次综合性评价,并将广告心理学原理蕴含其中,有利于学生弥补自己创意和设计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完善参赛作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法,肯定学生创新成果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人的创造力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所有参加各种广告比赛的学生都能够获奖。创新教育不是仅针对那些创造力强的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学生具有创新人格。这就需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让更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创新热情被不断激发,进而将创新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考试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并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此鼓励学生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具体的考核方法可采用“平时讨论+期末考试”、“平时作品+期末考试”、“平时讨论+平时作品+期末考试”等方法,期末考试也可以用“闭卷+口试”的方式进行。平时讨论主要是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作品评析环节的表现;平时作品指学生根据教师期中阶段布置的设计选题进行设计的广告作品及对自己设计作品的说明;期末口试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即兴评析广告作品;期末闭卷考试中可以增加案例分析、作品构思之类题目的比重,综合考查学生对广告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法改革,一是使学生意识平时听讲与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方法,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与实践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给予全体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一次次对学生成果的肯定中赋予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继续参与活动、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热情;同时,学生们将自己的创意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点展现在教师面前,教师能够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能将学生成果与学生素质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此外,也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看到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孙萍茹,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王春月.案例教学法在广告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6).
[3]刘晓静.广告心理学教学改革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07).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0814,名称: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
作者简介:姜笑君(1975-),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0期
作者:姜笑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