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传统孝文化(对传统孝文化的理解)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1:56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16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孝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现代人们误解,而今世风不古,亲情淡漠,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提高和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孝;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 
孝人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道德之一,它的起源是很早的,可以说最早见于商代的卜辞,到了周代的金文《周文》中,则有了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孝”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对尊亲敬老的统称;在《辞海·孝》中释为“善事父母”;《礼记·祭义》讲到了孝的层次性:“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主观精神。孝是发自内心的敬,要真心诚意地孝顺,而不止于物质生活的“养”,如果仅仅物质上的供养,而不是内心的敬,这与禽兽无异。所以说:“今之有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
  过去的人孝敬父母是从内心溢到外表的。没有哪个子女因为是大官或者是个有学问的人而轻视自己的父母,或者因自己的钱财比父母多而看不起自己父母。所以,不但子女年幼时听父母安排,即使成年以后,也要听父母的话,父母交待的事,要快速、欢喜、恒心、忍耐地去做办。
  孝道影响如此之深远有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血缘关系,独生女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甚至气质、性格也和父母有许多相似之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体、自己的骨肉,而儿女自然对自己的来源不能不怀有一种神秘的敬意和亲近的依恋之情。
  其次是心理依据,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必然引起儿女的共鸣,而且儿女因为物质和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所产生的依恋、报恩情怀,并不随着依赖的消失而马上消失。人很少自动发生强烈的感情,丧亲时的巨大悲痛则是个例外。对于父母年龄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自然是高寿,忧的不仅是父母死亡阴影的逼近,而且横在自己和死神之间的屏壁也将消失。“孝娣有时”,倘若自己在他们生前奉养孝敬有欠缺,则将追悔莫及。
  最后是社会的原因。从人生和进化的角度看,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处于柔弱无国、无法自己生存的状态,因此,父母生下了孩子就负有抚养和教育他们的义务,这是人类的延续所必须的,甚至动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此即所谓“虎毒不食子”,“虎狼,仁也”。但是从本能上说,人们对自己子女比起对父母来说孝要更为关心些,对子女的感情比起以对父母的感情要来得更强烈和更有力些。爱,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比关怀自己的子女更为关怀自己的父母,那一定是通过了某种努力才达到的结果。这一对上和对下的爱的自然的不平衡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学的事实,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一个规律,客观上还保证了种族的延续和进化。
  传统文化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业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儒家“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具组成部分,德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历经几千年的筛选和沉淀,大多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既要看到儒家的孝悌之道由于受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糟粕,像“厚葬久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是应当彻底抛弃的。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我们只要对儒家孝德进行现代转换和提升,赋予新的内容,它仍可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爱有余而严不足,而孩子们更不知“孝”为何物。世风不古,亲情淡漠,究其原因,是对传统的孝道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把时代的主旋律“民主精神”和“孝”道有机结合起来,“孝”的教育亟需加强。这对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化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