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审视当代生态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分别从实践自然观、实践主体论、实践过程论、实践理想论四个层次论纲式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并期以这种理论分析能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生态观 实践自然观 实践主体论 实践过程论 实践理想观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人们一方面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治理和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不断从理论视角反思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人类思维和认知特点。在第二种层面,形成了对待环境问题的哲学体认与哲学分析,即为时人所热议的生态哲学问题。
一、实践自然观是实践生态观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自然”这一术语的哲学意义通常指时空世界自身的本质、结构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实践自然观即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理论。总结了18世纪欧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突出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自然界对人的本原性和始基性,认为自然界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②
马恩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缺陷在于:第一,他只将自然界看成是“纯粹自然”存在,只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没有进一步认识到真实的自然应该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下形成的现实自然界。因而马恩认为,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是不存在的;第二,费尔巴哈片面地、消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界的肯定或否定性作用;第三,费尔巴哈割裂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的统一。首先,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自然界;其次,指出他忽视了自然生成的社会历史维度,仅看到了自然界外在独立性,而没有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审视自然界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总之,马恩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是存在的”,③自然界的存在都是物质的东西,人不仅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它们,而且还可以与自然界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因而,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只有在纳入人类社会中被对象化的自然存在的整个人类的历史才是自然界对人类而言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人化过程”。
二、实践主体论是实践生态观的根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看成人类对象化的存在,将人与自然关系看成具有时空确定性的主体客体关系,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④
区别于西方哲学史中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对立思想,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也同时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自然存在物。”⑤从这一角度出发,强调“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⑥即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和人类对于环境的能动性是相互统一的。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漫长的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结果。
除了直接的主客关系外,马恩也十分重视一种间接的主客关系。即隐藏于道德、法律、政治等社会性存在之后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马恩认为,人作为人与自然的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的主体存在,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主要体现在主体价值评价上。价值如同一把标尺,一方面它是有内容的,要求以人的需要为本,同时又有形式,给客体一个正负标示。因此,马恩对生态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是坚定地立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基石之上的。
由此可知,既然人是主体,那么人类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必然有正有负,因而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同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也必然要由人自己来承担。
三、实践过程论是实践生态观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认为自然不仅是物质客观自然,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即人化自然。他们对自然概念的研究不只停留在所谓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等旧唯物主义研究的初始问题上,而是更深入到主体和人的实践过程的层面去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性质。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⑦马恩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就要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交互运动过程中去理解人与自然地关系。
马恩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人的主观意识与物质实践性这三对关系范畴,系统地揭示了人的实践二重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只有人的实践,才是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因为人类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当然包含了最基本的生态问题在内,都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⑧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感性世界”中的组成部分,也应当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在马恩看来,在肯定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天然的自然只能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不是现实基础。天然自然只能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社会的内在要素而起作用。首先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了天然自然的对象化和人的实践主体化,人在劳动中对自然不断加以认识和利用,同时也以自身目的性发挥的方式赋予自然以真、善、美的意蕴,以使自身不断进入到自然中去。这一过程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人高于物”的价值主体地位确立的过程。其次,人类实践的烙印既使人化自然有了社会历史性,也同时使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自然界不仅生成了人自身,而且还提供了人类绵延发展的物质条件。
因此,马恩认为“人类历史和人类认识自身活动基础与动力的人类人类实践活动本身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要实现自然、历史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统一,就要将物质----天然自然纳入到人类主体实践的人化自然范围。”⑦ 在面对现实的生态问题时,强调人类实践的根源性,要不断通过反省和自我批判,在实践的复杂机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
四、 实现共产主义是实践生态观的根本目标
马恩已经看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既有建设、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又有破坏、浪费、掠夺、恶化和不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毁灭的可能。特别是恩格斯在19世纪曾经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已显现出的弊端时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用于人类自身的和解。”⑨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生态危机,而就内容和实质而言,是资本同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疯狂占有所引起的后果。所以马恩提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
和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生成的”。⑩马恩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使命与奋斗的目标,因而他们进一步提出要对生产的长远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影响进行有利于人民群众、绝大多数人类的调节。恩格斯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克服私有制社会中人与人的冲突和人与自然的冲突,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的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实践观思想,深刻折射着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我们从中不难找到关于社会与自然和合共生的思想端倪。在这基础上,发掘、整理以至建构实践生态观理论,必能为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 第9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26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版 第8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96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版 第10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67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版 第10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版 第10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67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0年版 第81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