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05 00:21:23 归属于人事工作总结 本文已影响63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证研究


  综合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公安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单一性,导致学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可供学生选择的岗位类型较少,存在就业主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其次,很多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没有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好高骛远的就业态度,“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都是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问题,为改善这种现象,必须加大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力度,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一、公安院校毕业生的特征分析


  (一)纪律作风良好


  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特点明显,纪律性较强,生活作风优良,这是公安院校对在校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基础特征。在管理上,公安院校呈现警务化特点,对学生要求、管理、训练都是十分严格的,注重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强调生活工作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于牺牲、乐于奉獻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警务化教学模式下,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备缜密的心思、果断的处理方式以及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历程,是从“知识”到“事情”再到“社会”的一个过程,只有实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才能发挥公安院校的教学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纪律作风良好的优秀公安机关人才,在促进公安院校长久发展发展的同时,为维护社会稳定及安宁提供坚实的基础力量。


  (二)职业素质高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公安院校和普通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公安院校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警务实战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警察擒拿技能,同时还对学生的体魄和意志进行锻炼,以此来增强学生身体的健壮程度,帮助学生养成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坚韧性格,使学生在具备较强警察职业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素质高,是对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基本就业要求,同时这也是公安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大区别的现状特征。[1]


  (三)政治素质过硬


  从严治校是公安院校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在新的发展时期,公安院校仍然需要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约束,以公安警察的行事标准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还需要及时传达党委党中央的指导方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党性觉悟,帮助公安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运用系统的法律理论与知识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正确引导,让学生严明守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群众服务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在公安院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普遍较高。


  二、公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重要性


  首先,就业指导机构搞好公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提升大学生的择业能力非常有帮助。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方式,让就业者明白自己的特点,使他们明确各岗位的不同需求,协助就业者结合自身特征,选择切合自身的职业。所以,该项工作注重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应聘能力,开展各种现场模拟活动,让学生积极应对挫折,推动就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就业指导机构科学开展指导机构,有助于提升公安院校就业率。高等院校的就业率,即在总毕业生中,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公安自主择业能力,把握住机遇,所以,学生便能顺利毕业,无疑提升了公安院校的就业率。最后,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推动公安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2]公安院校教育平稳发展,以公安院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为依托,坚持教育科学规律,开展各项工作,培养社会需要的毕业生,获得相关行业的认可。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活动协同起来,继而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凸显公安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职能。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为了解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专门按照相关理论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诸多就业问题,如,毕业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该次调查的对象选取某公安院校某届1500多名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使用了分层抽样调查的方式,先将专业作为分层标准,接着将性别用作分层标准,最终依照学生比例实施随机抽样。总共发放了问卷调查300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88份。


  (三)调查目的


  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情况、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未来职业规划情况等基本信息,从中找出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加以改善,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率。


  (四)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学生是否了解自身问题的结果获知,40.8%的学生认为全面了解自己,5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自己或仅了解自己一部分,这部分人数超过一半以上。调查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有优势。对待专业优势问题上,许多人不具有充分的专业信心。调查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规划。有统计资料获得,79.4%的学生很少考虑职业规划,一些学生想都没想过职业规划问题。调查职业规划的执行及在什么时候执行的。通常职业规划开始时间较早,让学生较早地筹备就业,调查结果得出,57.6%的同学在大学生期间并未做过这项工作。


  分析:许多公安院校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以上数字能够看到,迫切需要将职业规划内容加入到就业指导内容中。而深层次分析得出以下影响因素:


  1.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入警率不高,公安院校毕业生承受着较大就业压力。此外,专业层面狭窄,课程设置缺少鲜明的公安特色,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政法机关的公务员考试,作为自己重要的就业出路,而职位存有一定限制,报考人数非常多。


  2.就业规划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学生步入校园后,受到的是警务化管理,不但重视法律知识的教授,而且还重视学生体能的训练,他们较多地将自身的职业目标选定在人民警察的岗位上,树立了强烈的从警意识。但是,公安院校学生在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及能力提升时,往往会忽视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顺利就业造成了较大影響。相比其余普通高校学生,公安院校学生更加注重考研成绩,在校学习期间,很多学生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考研究生做准备,毕业后也会投入到公务员考试中,对就业自身就业行情及前景知之甚少,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期待值偏高现象,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都与就业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偏差。[3]


  3.工作条件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很多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挑三拣四现象比较严重。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对不同工作岗位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工作条件优良的岗位便是最佳就业选择,所以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起点定位都比较高。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都想留在大城市中,不愿到偏远乡镇去,但是部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又达不到城市就业岗位要求,所以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在工作条件的影响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往往对城市岗位趋之若鹜,使得城市人民警察统考岗承受过大的竞争压力,而公安基层岗位却存在人员严重不足现象。


  4.生源分组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现阶段公安民警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年补充到警力当中人数较少,在每年统考过程中,将一小部分公安专业职位设置其中,每年仍有大量的公安院校毕业生是不能步入公安机而选择就业的,也就使得公安教育资源出现了浪费的情况。执法机关对男女比例作出了明确规定,招收进入公务员队伍中的女生人数较少,使得公安院校女生在就业中存有不小压力,也就无从发挥公安教育的社会作用,从而使得公安院校有关专业生源越来越好,导致公安院校相关专业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不断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公安院校的持续发展。


  四、强化公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多元就业格局


  针对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范围狭窄、就业主渠道不畅现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应该加快多元化就业格局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公安院校在培养公安政法机关人才的同时,应该结合具备准公安属性部门对在岗人员的工作要求,如内部保卫处科、保安服务公司等,对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同时,公安院校还应该对多种毕业生就业渠道进行整合,包括专升本、应征入伍等,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和“直通车”,使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


  (二)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改善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公安院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必修课程中,以就业指导课为良好契机,建立完善的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在专业就业形势以及未来就业前景,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科学选择就业岗位。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在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与之相对相应的就业指导内容,并通过开展个人探索、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招聘会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多层次、递进式的就业指导,为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4]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正确就业观念的树立,是公安院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就业的基础前提,这就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公安院校应该合理配置现有心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现状,了解不同岗位对在岗人员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同时还需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就业自信心。另一方面,公安院校要通过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焦躁、忧虑、自卑、自傲等不良心理及思想态度,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养成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精神,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积极、乐观的态度。


  (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


  全面的就业信息能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重要保障,所以公安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就需要对就业信息多种获取渠道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公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市场调研、走访调查等途径,对所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根据就业信息的特点及用途的不同进行分类,再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渠道,将汇总、分类后的就业信息加以快速发布,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应尤为重视毕业生信息网络建设,以网络平台为有力支撑,利用其便捷性、开放性、时效性等特点,实现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对课堂就业指导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


  (五)合理利用公安院校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都尤为重视,并且国家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政策,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公安院校应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做好与编制、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工作,通过按需招生、计划分配等方式,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公安院校还应该做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相关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就业,实现公安院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城市岗位就业压力。


  五、结语


  实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理想就业,不仅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方式,更是为和谐、稳定社会构建提供安保力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学校、学生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实证分析,可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使公安院校毕业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为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崔睿

  第2篇: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一、前言


  西安地区的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不仅挫伤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造成了就业不公,还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在“两会”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代表们的热点话题,有关反对就业歧视的议案更替出台。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扫清大学生就业路途上障碍的呼声愈加强烈。


  破解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歧视压力,必须从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探究立法空白、劳动力失衡、高校培养模式缺陷以及用人单位主观偏见等原因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形成的影响,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根除这一社会痼疾。


  本文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的探析,找出其深层次问题所在,达到提出针对性对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的目的。


  二、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时,寻求工作是其必须的经历,也是其从校园顺利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转型的起点。但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的普遍存在俨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等成为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桎梏与阻碍。根据对西安大学生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就业歧视情況。


  1.性别歧视。在大学生就业歧视中,性别歧视尤为凸出,这又集中表现为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尽管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在实践中,为数众多用人单位对这一规定置若罔闻,仍赤裸裸列出“本岗位只适合男性”等歧视性字眼,令许多优秀女大学生止步于性别歧视之下。


  在用人单位看来,女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能力素质方面弱于男生,且毕业生基本处于适婚年龄,一旦结婚,后续的生育、产假等问题将会成为用人单位极大的负担。鉴于此顾虑,用人单位往往对女大学生给予不公的招聘待遇。对性别的明确限制以及对男女毕业生的不平等处理使得性别歧视的矛盾日趋尖锐。


  2.学历歧视。虽说一直倡导能力至上,但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招聘中,学历却一直是西安大学生就业的首道门槛,这让许多有能力但却无证书的西安大学生喟然兴叹。


  对于一些用人单位而言,不顾实际岗位需求盲目设定学历限制也是普遍存在的,这集中表现在对高学历和名校的百般推崇。原本专科生即可胜任的工作非本科生不要,本科生足以胜任的却只招研究生。同时,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规定非“211”、“985”大学的毕业生不招,致使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之路更加崎岖。


  从这些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即可看出,盲目要求名校、高学历使得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严重脱离岗位实际,浪费了资源,影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学历歧视下,西安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被忽视,人尽其才、能力至上的观点被颠覆。


  3.户籍限制。对于我国户籍制度而言,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劳动者地域、身份的划定,依据就近和集中原则进行管理。但随着社会发展,户籍问题逐步成为了西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又一限制。


  绝大多数的西安大学生都是在非户籍所在地的高校进行深造,毕业后,本着志向的不同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许多西安大学生期望在家乡以外的城市谋生。但在招聘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招聘具有本地户口或在本地拥有住房的毕业生,对于外来毕业生盲目抬高转入标准,施以各种条件限制。也无疑又使得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在户籍歧视面前落败,即便有着过人的才学和能力,也因“非本地人”的身份而不能获得心仪的工作。在前不久的新闻报道中,一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中过关斩将,成功击败了笔试和面试的众多对手,但在最后的资格审查中,却因不具有本地户口而被用人单位拒之于门外。


  4.经验歧视。在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中,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这一要求愈加普遍。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顾虑可以理解,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即说明可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对于工作原则和处事道理更为明晰,单位的培养成本也会极大降低,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益处极大。因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往往更易受到追捧。


  但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走出学校即是社会,即便先前有着一些实习经历,但这与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相距甚远。铺天盖地的招聘中无不将经验作为必备条件,大学毕业生面对招聘简章却无从选择,经验愈加成为大学毕业生难以逾越的门槛。用人单位考虑全面,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无可厚非,但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经验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对经验的过分倚重,大学毕业生相比经验丰富的求职者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开拓思想往往被忽略和扼杀。


  三、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屡屡碰壁、遭受歧视的现状来看,其有着深刻的原因,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高校培养模式缺陷以及用人单位主观偏见等都是不容忽略的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方面,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及约束力是无所能及的,如若辅之以健全的政策的制度,必将能对社会矛盾起到良好的调解作用。但纵观我国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它致使用人单位利用此空缺,客观上对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起到一定的纵容作用。


  在我国,有关禁止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宪法》《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都对公民的基本劳动权利进行了规定,明确提出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不应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但这两部法律仅是浅谈辄止,具体保障缺失的缺乏使立法内容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对于歧视行为并未设定相关法律责任,实际可操作性差。


  2.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牢牢守住买方市场无非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求数量的失衡,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给与用人单位的强势底气,使得他们对大学毕业生采取了种种歧视态度。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也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在地域上呈现不平衡之态。


  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陷。高校的人才培训模式直接关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是高等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之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结构适时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卓越进展。但客观而言,为数不少的高校仍存在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的问题,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从而滋生歧视行为。


  具体分析,现今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状况严重,大多高校在定位时盲目追求“大而全”以及“高而全”,综合性大学层出不穷,真正有教育教学特色的高校却屈指可数。在专业设置方面,一些高校大肆开设与实际需求无关、用处不大的专业,致使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寻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使得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受歧视更为严重。与此同时,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改进,课堂、教师、书本的“三中心”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及其欠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与岗位匹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对于空有理论却无实践的毕业生自然摆出强势态度。加之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学生的择业观念普遍偏颇,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缺乏准确定位,过分挑剔工作岗位,既加剧了就业困难,又容易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


  4.用人单位主观偏见。在大学生就业歧视中,用人单位的主观偏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尤以用人单位的“男女有别”思想及“晕轮效应”突出。


  首先,用人单位存在着“男女有别”的思想误区。虽然一再倡导男女平等,但在大学生就业中,男女平等并未真正实现,女不如男的社会刻板印象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继而对女大学生采取了性别歧视,忽略了她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思维定势中,女性较之男性在智力、思维、抗压以及创造力、开拓力等方面明显弱于男性,女大学生在刚迈出校门之际便被贴上了“劣势者”的标签,在就业中难以与男性毕业生平等竞争。同时,用人单位还存有女性毕业生将面临结婚、生育等顾虑,认为加重企业负担。在种种偏差的主观认识之下,女大学生所受到的性别歧视较为严重。其次,“晕轮效应”在用人单位中普遍存在。所谓晕轮效应,即是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继而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在晕轮效应中,由于认知判定过于主观和武断,后续的推论也必将存在一定的瑕疵。用人单位的晕轮效应即是其主观地将名校、高学历与毕业生能力划等号,認为高校毕业生必然优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从而产生一系列歧视行为。在招聘中,简略的求职信以及时间有限的自我介绍无法全面衡量出一个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在此之下,一些用人单位也就凭借毕业院校以及学历证书进行人才的优劣区分,致使一些非名校、学历普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歧视。


  综上所述,大学生所受到的就业歧视是多方原因的积累,在法律、政策、观念等综合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日益成为了突出的社会矛盾。


  四、治理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西安大学生就业歧视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治理就业歧视问题,为西安大学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就业环境就必须从问题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破解这一容易激发社会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1.完善法律法规。禁止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必须从就业平等出发,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做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但由于缺失法律责任,法律的实际操作性不强。鉴于此,必须从我国立法的漏洞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在就业平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制定出权利义务明晰,操作性强的专门法律,构建健全的反对就业歧视法律法规体系。


  从国外来看,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就通过解决就业歧视问题、促使公平就业的法律,1963年的《公平薪资法案》、1964的《民权法案》、1967年的《雇佣年龄歧视法案》以及1978年的《怀孕歧视法案》等说明了美国立法在反对就业歧视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下,欧美等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营造出了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歧视现象鲜有发生。


  2.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生就业歧视中,岗位的供不应求是重要因素,在有限的就业岗位面前,用人单位的歧视多种多样。故此,大力创造就业岗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成为了重要之举。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高速增长的GDP还是快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带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但这并未根除自高校扩招后便愈演愈烈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岗位过少,毕业大学生队伍庞大,用人单位的歧视致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举措就在于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对劳动力吸纳最多的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大力推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等鼓励扩大就业总量,提升就业需求。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盲目涌至发达城市择业的现状,社会应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对中西部城市的宣传以及通过优惠政策等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合理分流毕业生,优化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大学生变就业为创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和创业优惠条件,多方面开辟就业途径,将大学生的自谋职业与自创职业相结合,从而带动更多人就业,达到治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目的。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理念使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其匮乏。鉴于此,高校必须从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入手,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寻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符的就业信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以市场和用人单位为导向,将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争抢型人才。


  在高校扩招规模日益加大的当下,入学标准的逐渐降低,为了避免大学生将高校变为放松和沉溺的场所,高校首先应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使学生的毕业由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所决定,促使大学生提升毕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投入学习之中,由此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为日后激烈的就业竞争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4.用人单位摒除主观偏见。治理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除了需要大学生外强能力,内练素质以及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外,还需用人单位及时转变用人观念,摒除不合时宜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将对学生外在条件的苛刻变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真正做到平等用人。


  摒除主观偏见,需要用人单位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充分挖掘女大学生的实干精神和缜密特性,平等对待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岗位设置情况选择求职者,将最合适的人才置于最需要的岗位,做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用人单位还应走出“晕轮效应”,将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历证书转移到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之上,对于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要倍加珍惜,给予那些能力出众,但毕业院校和学历欠佳的大学生宽容的就业机会。另外,摒除主观偏见,还需用人单位彻底抛弃户籍歧视和身体歧视等客观条件限制,对于学生自身无法决定的因素采取宽容态度,避免因户口本和身体状况将大学生阻挡于大门之外。


  治理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立法机关加快立法进程,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自觉摒除主观偏见,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见,治理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必须做到群策群力。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积蓄已久,真正治理和根除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必须多措并举,多力并施。首先,立法机关要加快立法进程,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企业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约束和规制;其次,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再次,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特色培养原


  则,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型人才;最后,用人单位要自觉摒除主观偏见,平等对待求职大学生,为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而努力。除此之外,大学生真正转变自我观念,将工作当成对自身的锻炼和磨砺,将求职当做是人生必需的经历,将挫折视为对日后成功的铺垫,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日趋激烈的社会形势和社会竞争,在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欢等

  第3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在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社会可就业职位并没有同比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及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背景对象


  就业是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业的选择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268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调研,男生占28.4%,女生占71.6%;大一学生占32.1%,大二学生占12.3%,大三以上学生占55.6%;独生子女占63.4%;家庭经济富裕者占9.7%,家庭经济一般的占75.5%,家庭经济困难的占14.5%;生源来自大城市的占23.9%,中小城市的占38.1%,县城及农村的占38%。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及就业区域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各有不同,就本次调查来看,31.7%的大学生倾向于毕业后直接就业,7.1%的大学生倾向于自己创业,10.4%的大学生倾向于毕业后考公务员,50.8%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大学生关于毕业后去向,一部分人有着清晰的规划,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目标不够明确。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在校期间,增加职业规划课程,加大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


  大学生关于毕业后就业区域的选择各不相同,在本次调查中,46.3%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32.5%的学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1.5%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2.2%的学生选择到国外发展,7.8%的学生选择去国家需要的地方,5.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还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选择的主要区域,这是由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资源多,就业机会大,工资待遇较高,个人进步快,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毕业后在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就业。


  (二)大学生期待薪酬


  大学生对于就业薪酬的期待35.1%的学生希望能够达到7000以上,16%的学生希望能够达到6000~7000元,16.8%的学生希望能够达到5000~6000元,19%的学生希望能够达到4000~5000元。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平均薪酬4473元。现在本科生对于薪酬的期待较高,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就大学生期待薪酬进行一定的指导。


  (三)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对于当前的就业前景有59.7%的大学生持悲观的态度,3.4%的大学生持乐观的态度,4.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14.2%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焦虑。总体来说,现在大学生普遍不看好现在的就业前景,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困难较多。


  (四)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主要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0.9%)和社会关系网(31.7%)。其次为各大人才招聘网(19.8%)和各类供需见面会(11.2%),最少的为职业介绍机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定期更新学校就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为大学生收集、汇总、发布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搭桥牵线,并定期举办一些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良好的条件。


  (五)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工作单位如果具有能提供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个人兴趣相联系、能应用到专业知识等优势,则更容易吸引大学生。通常我们认为的工资收入和人脉关系、综合素质的提高、家庭因素也是大学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对于职业指导、国家政策、晋升机会等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少。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单位时,优先考虑的是单位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工资福利是否较好,能否发挥个人兴趣专长。此外,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也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希望能够选择一个体现自我价值,有较好工资福利的单位。期望能够在这样的单位里保障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结合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并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优先考虑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其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不同单位性质意味着不一样的就业前景、户口指标、薪资水平以及培训体系。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希望能够选择更稳定、就业前景更好、薪资水平更高、培训体系更健全的单位。


  (六)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6.7%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非常了解,50%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有所了解,36.9%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不太了解,6.4%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不了解。就业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劳动者就业问题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方案及采取的措施。大學生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关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对于大学生选择职业和后期更换职业都有很大的帮助。从本次调研来看,大学生关于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较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就业政策不够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增加对这部分群体的关注,保证大多数同学了解就业政策,在选择职业时利用就业政策,为自己选择有前景的职业。


  (七)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是在对各种要素分析权衡基础上,确定一个人在当下时间状态下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对于个体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次调研中,6.7%的大学生做过职业规划,且目标明确。25.4%的大学生做过规划,但目标不明确。54.1%的大学生想做职业规划,但不知道该怎么做。13.4%的大学生没有想过要做职业規划。现阶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想做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关注这部分同学,为他们提供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找到现阶段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他们后续职业的选择提供帮助。


  (八)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期待值较高,就业人数太多。其次,自身素质不高和社会关系不足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求职过程中,较少遇到专业不对口和缺少职业规划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各学校职业规划课程较丰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所需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还遇到了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期待值较高的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合理就业,并与用人单位多联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学生积攒更多工作经验。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去面对正式的就业。此外,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方位培养学生,让学生以过硬的素质去面对职场上的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期待薪酬过高,对就业政策了解较少,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困难较多。通过此次调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加大各类就业项目的宣讲,端正大学生择业观念


  我们发现大学生关于就业前景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于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有部分同学还没有做过就业规划或者做了就业规划但是目标不够明确。但是大学生关于就业都有自己清晰的认识,不会轻易决定就业地区,就业方向,而是通过自己思考,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选择。但近80%的学生选择到大中小城市就业,只有1.5%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此外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验缺乏,就业期待值较高等,这就需要学校就业指导老师通过举办基层就业事迹报告会、宣讲会、走访基层就业地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学生选择基层就业,服务基层。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职业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保证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二)加强实习实践培训课程,增强就业实践能力


  当前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需求由单一的专业需求开始转向了综合需求。要求大学生兼备团队协作、适应环境、组织沟通以及专业素养等多方面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调研中学生们反映出的就业困难,如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学校应该开展一系列实习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包含对口性强的专业实习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不足,通过实习实践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对用人单位、就业岗位的了解。除此以外,针对54.1%的大学生想做职业规划,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情况,作为学校和就业指导老师,在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就业指导效果上要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系统择业、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实践,让学生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现在专业的就业前景,让学生真正将职业规划落地。


  (三)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精准就业服务水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30.9%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获得就业信息,其他还有社会关系网(31.7%)、各大人才招聘网(19.8%)和各类供需见面会(11.2%),由此可见,学校就业中心在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做好精准就业服务,应将新媒体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更精准地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对接,将就业信息用更便捷、更高效、更直接、更精准的方式发送到大学生手里,让学校、学院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真正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作者:张金体等

  第4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探究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学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我国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主观上,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意义极为重大了。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处于上升的情形,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5年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再加上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少,而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人才的过剩,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从而造成了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过剩。再加上,当下毕业生自身并没有从传统的就业观念当中走出来,对于就业择业过分挑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


  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急速增长,生源来自于四面八方,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造成毕业生对于就业方面的愿景不同,目标不同,就业要求不同,出现的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因而如若想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了解其想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各个击破。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依然采用的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宣讲与灌输,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并不能做到解决,往往就是走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高校就业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融入世界,多元的文化也不断涌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在内容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針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无视当前的社会环境,依旧对大学生进行着亘古不变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只要将单一的理论传达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就业指导的任务,因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紧紧是空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三)就业指导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并非专业的,有很多就业指导教师都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兼职的,因而,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支持。这对于处于就业择业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得到正确的支撑与指导,甚至还会出现错误的择业就业,对于学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紧跟时代步伐,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新常态下,因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市场现状,深入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结合本学校的特色以及与企业的关联,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二)有针对性地完善就业指导的内容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生一入校就要有计划地开展,从大学一年级就使大学生具有职业规划的目标,并确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并加强对其的就业观念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心态与抵抗就业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具有完善的就业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上的竞争。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套建设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套建设就是要从软硬件两方面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软件方面来讲,要建设一个合格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招聘、培养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使就业指导能够从源头上得到保障;另外,从硬件上来讲,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完善对接互联网的服务,全面建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利用网络积极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发布就业信息,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便利。


  作者:何开薇

  第5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在这次校园调查中,针对京津冀周边五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做了随机抽取式的1000份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情况,分析趋势和原由,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性别和年级方面


  男生占20%,女生占80%。大一的占25%,大二的占60%,大三的占15%。


  (二)在看待自己强项方面


  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比较清晰,这需要日常中不断地学习培养的。作为大学生,在即将就业的压力情况下,到底应如何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呢,一个人专业技能当然是职场竞争力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硬实力,但是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要成功还需要很多软实力方面的配合,比如职业素养、沟通能力、谈话方式等等方面,这些方面就是你的竞争力所在。


  (三)在对职业生涯是否有规划方面


  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四)在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方面


  见下表:


  由以上数据可知当前较多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还是不算清晰,只有极少数的认识得清,认清就业形势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很大,因此我们要必须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到适时出击,为以后的人生开好头。


  (五)目前的就业意愿方面


  由于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也日趋加大,直接就业的人数还是占了大部分比例。一些具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深造的目的也是就业,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就业竞争力,也占有相当大比例。


  (六)在对就业是否有信心方面


  (七)在对单位最看重因素选择方面


  选择是因为工资待遇好收入可观的占33%,因为工作条件好的占28%,工作条件舒适的占17%,因为单位发展前景好的占53%。有上述数据分析得知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是倾向于工作待遇方面的好坏,这也是一个很实际实质的问题,社会在进步生活质量在提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舒适,而一份好待遇的工作则是物质生活的保障。


  (八)就业意向方面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选择金融证券保险的比例很大,其次是商贸,再其次是政府部门,对于像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的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这就说明大学生比较关注以后的工作是否稳定,但是其它事业单位却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待遇。从此亦可以看出待遇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择业也用很大的影响。


  (九)在择业是考虑最重要的因素方面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前途方面、经济收入和稳定。由此可见随着经濟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经济这一因素的考虑已经是相当重视。


  (十)在选择就业地区方面


  回家就业同学占比例增加,说明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促使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始转变,仍有1/3的同学期待大城市梦想。其他地区选择性较低,也说明了就业观随时代发展的分化严重。


  (十一)是否能接受去小乡镇就业


  乐于接受的占34%,实在没办法就接受的占50%,坚决不接受的占16%。


  (十二)在薪酬期望方面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正在逐步走入开出高薪的误区,仅48%的受调查者将薪酬定在3001~4000之间,有极大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过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择业是会面临很多困难,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十三)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面


  在其中41%认为有关,9%认为无关,还有看情况的占50%。大学生在自己黄金岁月里努力学习的专业是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希望将自己所学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应用。


  二、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对于首选职业和面对职业时的一些观点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优点和需及时纠正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做了一些规划或设计,但是还不够明确,少数同学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去做。


  通过数据分析: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学生大多都能够面对自身能力水平状况的就业市场方面的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分析评估,进而选择。但是有时也会因为对就业市场分析不到位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太高也会使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择业。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还没有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经验教训和对应的策略进行讲授,使他们在头脑中对当前就业情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第二,针对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地区的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政府社会各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但收效并不明显,毕业生集中区东部经济发达的趋势有增无减,今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数量的增加,此趋势更是迅速增加。第三,在求职时面临的缺乏经验,不善沟通,面试紧张等问题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我们的交流能力,在生活中多积累经验。第四,大学生择业时对薪酬都要求得比较高,我觉得我们各地的生活条件及不同水平形成一种正确的看待薪酬的态度,毕竟由于大学生刚毕业不久,对工作缺乏经验,若对工资要求过高则会影响用人单位的用人态度,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最后面对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淘汰。


  大学生要积极提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为自己选择职业打下基础,赢得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动力之一,因此如何面对压力,把握机遇,挑战自我,是实现自身价值就业的关键。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建议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三年应提前做好择业准备。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評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通过兼职、实习等途径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四)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完善就业市场,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作者:赵建伟

  第6篇: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特别是接受的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因此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与见识。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很多,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学习不会投入过多的热情。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受到的社会认可度偏低,在学校中的学生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录用比例较为低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只有通过适当的能力训练及素质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学校整体的就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可度。


  一、健全就业机制,强化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层次,需要为学生们建立相应的就业机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指导,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更及时的就业信息,使他们树立可行的择业标准,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识,加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当前,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多是集中在学院级别的少数就业工作人员中,还是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难以为学生们提供最有效的就业服务[2]。二级学院及各种系科也没有相关的专业负责人管理就业指导工作,导致大学生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化指导无处可循询。独立学院需要适当的将就业指导工作编入学校的重要日程中,并且引起学院各个领导的足够重视,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们提供专业化就业服务,建立一整套就业服务设施,塑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基础保障落实到位,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最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创建优质团队,举办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


  用人单位开始关注毕业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独立学院需要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创建出优质的学生团队,使得学生们在相互影响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寻求更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创业团队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通过获取到的最新职场信息,为学生们举办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从而使他们树立最基本的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让他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机遇中展现自我的价值。比如,某些独立学院制定了就业发展规划,在多年探索之后,为学生们建立起就业工作模式,通过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就业,通过自己的了解,明确就业信息,营造出适宜的就业氛围,为日后工作的发展规划打下坚实基础[3]。


  三、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技能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学院模式,可以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开展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入学到就业享受全程化职业指导,提升学生的目标意识,让他们在不断的深入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技能,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特点,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在大一时期,为学生们讲解就业的趋势及专业情况,同时帮助他们打好专业基础,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趋势与社会需求,为就业开展能力训练与职业规划探索。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营造出良好的就业氛围,让学生可以在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自身成长特点的发展目标与提升路径。在大二时期,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多种考试与培训,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组织管理、沟通、决策的能力。大三注意学生们社会实践水平与就业技巧技能的提升,通过鼓励学生们走出去,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学习意识与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四阶段则是引导着学生们了解国家与地方的相关就业政策,通过合理的就业信息搜索,组建“就业小组”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对笔试面试等总结之后,鼓励学生们多多参与招聘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4]。


  四、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解决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独立学院应该适当的开设就业创业课程,定期召开创业大会,使大学生们在多种创业教育中,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结合自身的创业思维及创业能力,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并积累创业经验。学校还可以通过创业课程指导学生们接受更为系统的创业教育,通过相关优秀导师的指点,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会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五、注重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践机会


  独立学院应该坚持双向原则,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方针[5],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招聘信息加以公布,同时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招聘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学院也需要自主构建创业园及创业网站等平台渠道,通过学生、家长及老师等搜集眾多的企业资源,从而引起优质的单位信息,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网络资源及一切社会关系,让学生们可以在在校期间获取到更多的实习与实践机会,从而为日后踏入社会做充分准备。


  六、结语


  现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能够让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减轻毕业生们的就业压力,促使学生们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这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作者:时晓莹

  第7篇:将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相结合


  据统计,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765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家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每年都从国家政策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要求国企也加入到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行列里,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定向招聘,公开选拔人才;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由于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依然迫在眉睫。于此同时,有些企业招聘不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毕业生,造成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引导,引导他们适应企业的需求,缓解企业需求与高校供应方面的矛盾尤为迫切。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迫切性


  随着毕业生供给的增大,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之时,企业关注的是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否相符。很多的企业,甚至将坚决不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了招聘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固然与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责任心不强,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导致工作无法按时完成;2、期望值过高,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高水平人才,应该享受到比其他人更高的待遇;3、稳定性不强,刚刚走上社会,对于各种事物都感觉比较新鲜,极容易跳槽;4、承受能力差,一表扬就尾巴翘上天,一批评就摔桌子走人;5、急功近利,为了尽快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完而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私人时间,就会不顾及工作质量,单纯追求数量,如果一个工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重复才能够完成,就会变的极端不适应,没有耐心等等。针对以上大学生在企业当中出现的这些特点,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热衷于寻找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非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固然大学生比社会人员的知识水平高,但是对大学生的上岗培训并不比对社会人员的培训来的容易。搞不好,因为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做事随性,更有可能对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忽视对职业的规划。因为是刚刚进入社会,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业,很多大学生难免茫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样的工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只是盲目的在进行求职,出现的情况往往就是,一天投出上百份的简历,应聘到哪家算哪家,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聘的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需要做什么。等到进入企业后,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就马上辞职,然后再应聘,再辞职,再应聘,往往毕业两三年,不能真正的稳定下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头来只是给自己积累了一点经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通过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有一个清晰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针对性的进行择业。这样既能提高应聘的成功几率,又能够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愉快的生活。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的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但是,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其一,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國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也建立了相关的人员和队伍,但是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普遍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联系企业,找到工作,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方面重视不足。由于高校领导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严重不平衡,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的培训也不能按时进行,与时俱进,导致具体实施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无法掌握最新的动态,使整体的指导工作滞后。职业指导最终变为重服务轻教育的形式主义,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明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等,学习也没有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其二,对企业需求认识不到位。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仅仅是简单的做到了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作用,而没有真正沉下心去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与企业的联系一年中往往只有到毕业生快需要就业的时候才会进行联系,或者是在办公室里坐等企业上门,至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深入进行了解,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企业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后期与企业的持续合作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毕业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三,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简单。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大,没有成熟的模式体系进行参考,一个学校一个样子,指导形式很单一,一般是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名人讲座、虚拟招聘会等针对性较强的形式几乎不涉及。而且指导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强调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收集就业信息等,而对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诚实守信、自主创业等方面涉及很少。


  其四,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由于领导们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因此就出现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视基础课程教育,轻视职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情况。人员分配也不平衡,一般是由新入职的教工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但是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当他们熟悉这项工作后,又会进行岗位调整,这就导致了整个职业指导人员无法稳定,工作没有延续性,一直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同时,针对职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较少。本来这部分老师就没有经历过很多的应聘,对社会企业的需求不了解,由“外行指导外行”,只能在具体工作中照本宣科,无法有针对性,不被学生接受,也没有课程吸引力。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我国各高校需要真正做到“走出去”,才能保证時刻了解企业需求,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第一,依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有些课程设置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在真正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时候,从理论层面上就处于了弱者地位;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应用方面根本无法做到独挡一面。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应用方面的培养,理论方面则进行升级,力求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差距。


  第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走出去是深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真正需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闭门造车”,按照简单的传统思路进行培养,与时俱进,跟对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请进来指邀请企业进行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锻炼应用能力,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三,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需要的人才。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文化、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这种做法对于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加快人才供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订单培养模式完全按照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因为该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灵活,理论学习和实习方式等由具体的用人单位和学校进行协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周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真正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赢”。


  第四,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优势,促使大学生主动将自身就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随着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加深,学生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感悟职业氛围,体会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形成较高职业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养成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四、新时期如何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为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而言,切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输出,就成了重中之重。职业指导工作就成了高校工作的一个支点,用它撬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因此,如何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成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它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应该同时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教育。为规范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杜绝不同学校工作的随意性,应该建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从大一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培训,有目标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就业信息和应聘技巧,让学生慢慢感受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督促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把握市场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职业指导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应该时刻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和队伍,应该经常性的与企业进行互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同时,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情况,为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正确的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第三,善于利用新媒介。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的大范围应用,我们应该善用利用新兴的媒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例如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定期对网络平台上的就业信息进行更新,确保应届毕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低年级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就业形式。为了切实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我们应该通过越来越多的市场调研活动进行整体把握,适时调整和完善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体系,通过他们及时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校等等。


  第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实践教育的渠道,建立起互利多赢的社会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和建立“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入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竞争压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完善职业指导方案。大学生职业指导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后期开始跟进与就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突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求学期间的全过程。一二年级主要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三四年级通过开设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们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解除学生面临的就业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同时通过相关的政策宣传,创业项目分析等,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市场的发展其到直接作用,包括使大学生能够完成正确的择业就业,使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作用等。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职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作者:赵越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人事工作总结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