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小编香香为大家带来以下文章:
杨振玉,1927年11月生,于2022年12月8日5时09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研究员,国家“863”课题主持人,我国北方杂交粳稻奠基者,杂交粳稻学科带头人,国内外知名水稻育种专家。
至今,我在海南南繁育种路上已走过了60个年头。回首这光辉旅程,历历在目,感人肺腑。
海南三亚一直被誉为美丽浪漫的王国,世人皆知的国际旅游胜地,名副其实的富人天堂;而对于农业科研工作者而言,海南更是南繁育种的摇篮,育种家的天堂。
自1971年冬开始,我至今仍坚持不懈地在三亚从事水稻南繁育种工作,每年冬季从北方携带上千份水稻品种来到海南耕耘、播种、授粉、收获。46年来,我始终如一,过着如海鸥般的候鸟生活,从未间断。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清晨,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行走在水田里、池塘边,每每见到群鸥飞翔,捉鱼觅食时,我总会招手呼唤,其乐无穷。海南既是成就我水稻育种事业的圣地,也成为我疗养身体的福地。
回顾60年往事,一幅幅研究稻作的画面萦绕于脑海之中,记忆犹新的南繁育种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回首过往,以下两段回忆令我终身难忘。
首创“籼粳架桥人工制恢”
开世界杂交粳稻生产先河
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可追溯到60余年前。60年代,日本育成BT型、里德型不育系,我国云南育成滇型不育系,尽管以后各地又转育了BT型或其他资源的许多粳稻不育系,但经数千次测交,均不是理想的粳稻恢复系,“粳恢”资源极其匮乏。
70年代初,为了解决籼粳两大基因组生态、遗传差异而引起的杂种F1不亲和性,我创造性地使用“ 籼粳架桥”技术开始进行粳型恢复系的探索。通过籼型(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具有恢复基因的IR8)/籼粳中间型材料(福建的具有籼稻血缘的粳稻科情3号)//粳型(从日本引进的粳稻品种京引35)之间杂交,经过几年的筛选,于1974年在海南成功选育出具有1/4籼核成分的高配合力粳稻恢复系C57。同时将日本品种黎明转育成BT型黎明不育系,并与C57配组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开辟了世界杂交粳稻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新纪元。
穗粒饱满,心情愉悦
C57的育成,带动了我国南北方杂交粳稻的研究和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南北方培育的粳型恢复系中,绝大多数含有C57血缘。到80年代末,我国北方12个省份累计推广杂交粳稻133万公顷,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籼粳架桥人工制恢”C57的发明,获得1978年第一届科学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
杨振玉研究员田间工作照
80年代末,我在以晚轮422(广亲和系)为母本,密阳23(籼型)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籼型遗传成分较高、形态倾籼且有特异亲和力的粳型恢复系C418,经与多个不育系配组,证明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高光效、高结实率、高配合力等诸多优点。
时至今日,C418在杂交粳稻领域仍被广泛应用,实感欣慰。C57、黎优57、C418的育成,得益于海南优越的气候条件,它汇集了全国育种家的智慧以及国内外宝贵的种质资源,使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世界水稻一流成果。每当北方大地稻花飘香之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怀念恩师杨守仁教授,感谢老师的栽培,恩情比海深。
成功研制广占63S 两系不育系
稻香千里满江南
1973年,我国水稻育种家石明松研究员发明两系光敏核不育系,为世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80年代起,科技部组织全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科技攻关。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育种家一起,开始了两系杂交水稻光敏核不育系(S)的育种研究。1993年,我在北京开展研究,以质源为粳型农垦58S并具有广亲和性的N422S为母本,与广东优质籼稻广占63(作父本)杂交,F1在海南三亚加代,接着1994—1996年又南北加代至F6,农艺性状及育性基本稳定。
杨振玉田间考察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90年代后期,我成功选育出了杂交籼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S和广占63S-4及其系列,被合肥丰乐、安徽荃银、北京德农、大北农四家上市公司开发推广。
广占63S系列属偏籼型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抗逆性强,是一个综合性状好的实用型不育系。2004年,利用广占63S配制的组合丰两优一号、扬两优六号分别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晚籼、中籼组区试并进行生产鉴定,2005年顺利通过审定。2006—2007,长江中下游晚稻遭遇高温天气、飞虱为害,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占63S配制组合经受住重重考验,表现出耐热、抗飞虱、结实率稳定、米质优等优点,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主栽水稻品种,肩负起我国长江中下游中籼品种更新换代的重任。
据统计,由广占S配组,通过国家及各省审定组合多达一百几十个,累计种植面积2亿余亩,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袁隆平院士推荐提名,我有幸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每当回忆起选育广占63S系列的十多年艰苦岁月,我不由得想起“战友们”付出的汗水,老朋友李梅森处长,张海银董事长的英明决策,对广占63S系列组合的开发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把自己的育种目标转回到杂交粳稻的研发上,主攻寒地杂交粳稻的研发及高产优质杂交粳稻育种,以完成杂交粳稻北上的梦想。早在1964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院士曾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预言:“我国北方水稻产量不应低于南方,也不应低于日本”。我国北方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水稻单产尤其是杂交粳稻单产潜力往往高于南方。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1 000 万亩,黑龙江省6 000 万亩,而且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未来吉林、黑龙江可能成为我国优质稻谷的生产和商品粮出口基地。然而,杂交粳稻在吉林、黑龙江一直没有得到应用,常规品种增产潜力有限,急需新的优良水稻品种代替。目前,3 个组合已经通过国家水稻品种北方区试审定。其中五优135 区试产量水平达751.9 公斤/ 亩,居全国北方水稻区试产量之首。2013年通过审定的五优17区试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8%,产量夺冠,米质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北方寒地早熟杂交粳稻组合创新点在于:选育早熟、多蘖、耐寒与矮秆、短叶、直立穗相结合的理想株型和籼粳可利用杂种优势,充分利用不同优势生态群与北方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相结合,提高杂种F1的高光效利用潜力;具体表现为北方早熟杂交粳稻亩穗数达30万~ 40万穗,日光合产量达4.56公斤,比籼杂天优华占日产量增加10.9%。上述结果也充分验证了竺老科学预言的真实性和可行性。2015年,五优17在吉林的百亩试验田表现比当地主栽超级稻品种吉粳88高出10%以上,并且克服了吉粳88易感稻瘟病的缺点,2016年制种面积500亩以上。杂交粳稻的研究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希望种业同仁们多多关注与支持。
如今我已90岁高龄,依旧坚持奋斗在育种第一线。五十年如一日,候鸟一般往返于东北和三亚之间,那是因为我始终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我的人生梦想:“但愿良种满天下,求得农民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