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优秀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述职报告、心得体会、优秀作文、演讲稿、范文写作学习等相关文章。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 (公元前372-289 年)是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481-221 )的一个儒家哲学家,被认为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家哲学家,其阐述和传播儒家观念。从孔子本人开始,他是儒家五贤中的第四位: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曾子 (公元前505-435年)
子思(公元前481-402 年)
孟子(公元前372-289 年)
荀子(公元前310-235 年)
继孔子之后,这四个人都对孔子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孟子解释概念的技巧,传播思想的热情以及他对儒家哲学的阐述都对儒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同时,荀子通过他的著作《荀子》被视为与孟子几乎一样的哲学家,他通过用现实主义调和理想来完成儒家的理论视野。
孟子提出了人类善良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他的主要主张,他认为,如果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他们就会表现良好。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并在任教之后,在那个时期的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劝告统治者放弃战争,并团结起来帮助人民。孟子试图在这些诸侯国国君身上留下一个中心信息:
善良的统治者发动战争,不是要与其他国家抗战,而是与共同的敌人即贫穷抗战。因为犯罪和混乱源于贫穷和无知。
如同此时期其他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一样(例如,墨翟,公元前479-391 年),孟子的努力是徒劳的,令人失望的是,他放弃了公共生活,与学生们相对隔离,直到他 死亡。他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编纂将定义哲学,该哲学最终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下被采纳为国家信仰体系,并从此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信息。
早期生活与工作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年轻时去世,母亲张氏独自抚养他长大。
孟子的母亲以对儿子的教育而流传千古,如今仍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俗语说“孟母三迁”,是指她为了寻找最佳教育孩子的地方而三次搬家。他们最初住在一个墓地附近,但是她注意到她的儿子孟子开始模仿承办者和专业送葬者的行为。她发现这是不可接受的,于是搬到小镇,孟子开始模仿附近商人的活动,并模仿当地屠宰场的声音。这也是她不可接受的,因此又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在这里,她的儿子开始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语和纪律,因此孟子成为学者。
另一个例证也体现其母亲对孟子的教育的重视,讲述了母亲发现孟子忽视学业,因此将自己编织好的布料切成一半的故事。孟子对这种行为感到震惊,但他的母亲告诉他,这不过是他本人没有完成学业并因此这些都变得毫无价值。孟子学到了这一课,回到了他的学业。
后来他成为稷下学宫的官员和老师,并一直在那里担任杰出职务直到他的母亲去世。那时,他请了长假,花了很多钱和礼仪把他的母亲埋葬,以至于他的学生和许多其他人都被感动了。孟子只是在这方面学习了了孔子,并解释说,一个人对母亲的虔诚应该在任何时候都适当地表达,当然,也要通过她的葬礼和哀悼仪式来表达。
孟子理论体系与政治思想经过为期三年的哀悼,历经了传统的三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在那里他根据所谓的“四本”和“五经”(当然减去他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由他的学生编写整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周礼》《史书》《春秋》
孟子声称孔子已经写过或者至少编辑了以上所有内容(同样,除了他自己的著作以外),这给了人们更大的权威和吸引力。孟子的主张直到公元前20世纪都将受到挑战。目前,《五经》归功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作者,《四书》归功于孔子和孟子的学生。
孟子的理论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其中包括全面的政治教育和有效的统治者。
孟子的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他坚持认为国家是一种道德制度。统治者必须像过去的伟大领袖一样,是道德领袖,绅士,先贤……统治者必须通过仁慈的统治赢得人民的支持,因为他的统治权并非源于天命; 它同样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统治者不提供人民仁慈的统治,他将丧失“天命”及其被称为“国王”的权利。
天命是在周朝期间发展起来的概念,坚持认为国王是在神的同意下统治的。诸神与君主签订了誓约,统治者将照顾人民,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只要他们遵守约定,他的王朝将继续统治。当王朝不再履行其誓约的一部分时,他们被认为已经失去了作用并被会被替换。孟子只是简单地接受了这个概念,并将其进一步发展。
由于他住在不断的混乱和战争的时期,他像 柏拉图 一样,把注意力转向了通过哲学启迪他们国家的统治者。他认为,如果一个统治者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以身作则,那么人民将渴望获得同样的美德生活,而且,人们将更加充分地享受公正的统治,度过美好的时光。
哲学与愿景孟子的哲学是他所居住的战国时代形成的。这个时期较早时诞生了所谓的“诸子百家”,这是指以前受政府雇用或隶属学校的学者和教师由于政治气候而失业的日子,并创办了自己的思想流派,其中之一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
孟子致力于精简儒家思想并使之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而野蛮的时代,在此期间,七国为争取政府的最高统治权而相互斗争。周朝仍然仅以名义统治,由于各个诸侯的权力都比政府强大,所以周朝政府太弱了,无法对战争做任何事情。哲学流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的无助。因为政府无能为力地制止暴力,于是哲学家就想通过自己的学说改变这一现状。
儒家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善的,自然会倾向于对而不是错,但需要强大的道德中心和教育才能保持平衡,控制自己的利益并与他人和谐相处。孔子本人声称他从未写过任何新的东西,也没有发展任何新的哲学,只是借鉴了周代五经。然而,儒家到了孟子时期的时候,孟子致力于精简儒家思想,使之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孔子坚持要有五常和四德,才能过上好生活并成为高尚的人:仁义礼智信和孝忠节义。
孟子认识到了全部九种美德的价值,但他更加强调四种美德至关重要:仁义礼孝。
这就是著名的孟子四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相信它们是每个人固有的,只需要适当的养育就可以发芽和开花。
孟子坚持儒家的理想,即人们基本上是善良的,并提出了最著名的儒家论据来支持这一主张。他指出,人们发现遇到麻烦的人时第一倾向是帮助他们,并以一个人碰到跌入井中的男孩为例进行说明。这个人的第一个倾向将是挽救男孩-即使他们不认识男孩或男孩的父母,即使这种尝试构成很大的风险-并且,如果他们自己无法拯救男孩,他们将尝试寻找其他人谁都可以。
在这个例子中,他强调了人类对善的倾向,他解释说善意是人类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他人的待遇不佳以及缺乏通过教育发展这种机会的机会,对善良的追求可能会变得平淡无奇。这会产生做坏事的坏人。相反,教育人们善良的价值并以良好的品格行事,就会产生自满和乐于助人的公民。
这种信念促使他主动将各个诸侯国的君主转变为儒家理想。如果统治者希望真正明智和安全地执政,那么对人民的教育应该是优先事项。孟子声称,国王应摒弃他们的小分歧,并通过制定教育计划来造福人民,从而使人民受益。这是孟子的哲学和理想,但这只是其中之一,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的其他人都曾试图将交战国推向和平而没有成功。
与其他流派竞争除孔子外,最著名的和平倡导者是墨家,墨子是墨家哲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宣扬普遍的爱和个人美德。儒家强调孝顺和社会等级制度:一个人尊敬和尊重自己的社会上级,从一个人的父母和长辈开始,并通过适当遵守与此有关的礼节,这样一个人就会养成良好的品格并表现良好。而墨子认为,应该废除社会阶层,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爱别人。
墨子还提出了因果论的概念,这种观点维持了行为定义的特点,并通过前往每个单独的诸侯国(通常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说服他们结束战争来维持这种状态。作为一个熟练的木匠和手工艺者,墨子对攻城器和防御工事有很高的要求,但为了抵消任何国家的优势,他为他们提供了完全相同的作品。他发现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最终他放弃了。
孟子对墨子的倡导和战术表示钦佩,但对墨子坚持普世性的爱却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孟子作为儒家,相信社会等级制度和孝道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国家的秩序,而且是个人秩序的基础,是秩序与稳定的基础。他还批评并谴责了因果主义,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正如孟子主张的那样。孟子认为,良好的生活是由自己的良好行为决定的,这种适当的举止就会激发他人的良好生活。几乎与墨子所声称的完全一样。
孟子还对杨朱(公元前440-360年)的享乐主义哲学说了苛刻的话,他认为追求愉悦是对生活的唯一适当反应,任何哲学或宗教信仰都只是浪费时间。孟子认为,杨朱的思想流派是对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危险威胁,并谴责它是颠覆性的。
像哲学家老子(公元前500年)和 滕世(公元前500年)一样,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好人,社会问题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的本性,而是出于政府的邪恶”。然而,与那些认为更少的法律比严格遵守礼节更好的哲学家不同,孟子主张政府,法律,社会等级制度和孔子的其他戒律,并认为最好的政府将是由人民统治的政府。
多年旅行,退休与死亡为此,孟子与一些学生一起出发,试图说服各个国君了解儒家思想和实践的价值。从一个诸侯国到另一个诸侯国的旅行持续了将近40年,孟子试图通过榜样和讲座来教他的戒律。他呼吁人们普遍接受对儒家哲学的理解,这当然是当时所知道的,而且呼吁人们理解和平的历史先例对国家的好处远比对战争有利。不幸的是,没有一个统治者对成为第一个放下武器并实行孟子所倡导的仁慈的国家感兴趣。
每个君主都有一个借口,说明为什么他们不能采用儒教,以及为什么他们不结束战争。孟子仍然像墨子一样坚持不懈,直到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违背他们的意愿改变国王的心。然后,他专门致力于改善私立学校的学生。他死后,他们在他的坟墓上筑起一座宏伟的纪念碑 ,以表达对这位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的敬意。
结论孟子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人类内在善良的发展,“四子”概念,对儒家“克制法则”的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建立道德和仁慈的政府,鼓励其公民追求美德而不是邪恶。
他试图说服战国时期的国王和王子采用他的哲学的尝试失败了,因为他的思想被认为过于理想化。孟子倡导在人民中平等分配土地,公平的税收,养老金和老年人护理,以及旨在提高人民道德素质的教育计划。为全面控制该国而发动战争的国王都对这些政策都不感兴趣。
孟子的理念后来被荀子五贤中的最后一位所削弱。荀子对孟子的唯心主义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从而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荀子辩称,人类天生不是好人,必须向善人学习,为此目的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哲学。他认为,如果人类天生就是好人,就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善良的教导。
战国时期以秦国通过残酷的全面战争政策击败其他国家而告终。然后,他们建立了秦王朝(公元前221-206年),采用了法治主义哲学,该哲学认为人类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的,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和法规的控制。在公元前213年至210年之间,秦朝烧毁了其他哲学流派的书籍,其中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当秦倒在汉朝时期,儒学与其他学校进行恢复。董仲舒的观点被认为比孟子的思想更为“现实”,并结合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整体看法,最终被汉武帝采纳(公元141-87年)成为国家哲学。从那时起,或多或少地,儒家思想(主要是从孟子的著作中得到理解的)已经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今天所理解的哲学,与孟子的创立者一样。
附《孟子》20句经典名言
1.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如果不能够同时得到,那就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这句话用来比喻当想要的东西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会选择重要的那一个。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江山社稷,君主是最轻的。
3.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出自《孟子·尽心下》。在和平之年能够积累财富,等到了荒年便不会有所窘迫,平时能够注意道德修养,在乱世中也不会感到迷惑。
4.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那些伟大的人,都是一些童心未泯的人。
5.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出自《孟子·离娄下》。不合乎礼仪,不合乎道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去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进而去爱护全天下的孩童。如果能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就是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7.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国君会以天下人民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君主将自己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臣民也会将国君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
8.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统治者只有能与民同乐,才是真正意义的爱护百姓的生命。当百姓不再为了生老病死的而忧虑的时候,就会服从管理,“从之也轻”,实现“王道”主张。
9.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使用圆规、曲尺,没法画成圆形和方形……不使用校正乐器的律吕,就校正不了音阶……不对天下人施行仁政,就做不到平治天下。这句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标准和原则。
10.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尽心下》。不实行仁义,而获得一个国家的人,这样的事情是有的。但是不施行仁义,而获得天下的,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出现。
11. 养心莫善于寡欲。
出自《孟子·尽心》。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节制欲望,做到清心寡欲。
12.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出自《孟子·尽心下》。不信任贤德的人,国家就会空虚。不讲礼义,上下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钱财就会不足。
13.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出自《孟子·万章上》。不怀恨于心,也不留有怨气。
14.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出自《孟子·尽心上》。自己不如别人,还不惭愧,怎么能够比得上人家呢?
15. 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不去脚的尺寸,就去编制草鞋,我知道他不会编成筐子。这句话说明做事情应从同类者推知其本质
16.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果想要使得天下天平,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呢?
17.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一样。
18.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出自《孟子·告子上》。高明的木工师傅教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这句话强调做什么事都有规矩,只有严守规矩才能把人教好、把事做好。
19.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出自《孟子·尽心上》。如果不把坑填平,水是不会向前流的;君子励志于洞悉圣人之道,没有一定的成就,是不能达到圣人的境地。
20. 古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出自《孟子·万章下》。金声而玉振之:指奏乐时以钟声起音而以磬声收尾。所谓集大成,就如同奏乐,从敲钟起音,以击磬收尾。敲钟起音是有条理地开始,击磬收尾是有条理地结束。孟子认为孔子是“集大成”的人。也就是说,智慧的思想家、英明的政治家应该是“集大成”的人。
www.lunwen.net.cn提供工作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计划、作文、演讲稿等实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