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优秀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述职报告、心得体会、优秀作文、演讲稿、范文写作学习等相关文章。
在“双减”政策下,一个深刻而又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在我头脑中久久盘旋:教育,你将走向哪里?
在反复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之后,问题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双减”教育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真。
一、育人为本,兴教于德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语道出了教育之核心目标,直抵教育的核心地带。在陶行知看来,创办学校,搞教育归根结蒂就是为了引领人生追求真实有为之境。为了实现育人之目标,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育才十二要:“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办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 “育才十二要”让我们看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培养有用之人。陶行知在《预备钢头碰铁钉》中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陶行知办教育,是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他脚踏国土,关注民族命运,立志培养改变国家命运的人才。为实现他的教育之梦,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一所所学校的创办过程中他领悟了教育之真谛,他寻到了教育之良方,那就是“教学做合一”。即,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中感受领悟,提升修养;不仅如此,他在实施“真”教育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吸取传统教育中“诗教”精华,把“诗”的灵性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让每个人都过着诗一般的生活。”如他写的《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就是“诗教”的典范。又如他为“活的教育”写的“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也可看到它“诗教”的“踪迹”。“诗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了自信心,陶冶了气质,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迅速提高。这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有其内必形诸外”,真正达到了童蒙养正的作用,这就是“真”教育的力量。
当我们从陶行知那里获得了“德教为先”的启示后,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百年名校。我们渴望在这里对“教兴于德”找到佐证。当我们步入百年老校南通中学时,“德兴教育”的认识再度变得丰满而厚重起来。走进南通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在深褐色(象征永久)巨石上镌刻的两个大字“诚恒”。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学校的创建者张謇先生亲笔为学校提的校训。伫立校训前,思量着两个字的分量,忽然有所领悟,“诚”是做人之本,“恒”是成功之源。做人能够做到“诚”且“恒”定能成为“真人”;做学问能够做到“诚”与“恒”定能成为真学问者——甚至成为鸿儒巨匠。一个校训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何以至此,因为她抓住了教育之根本,揭示了做人之精魂,所以恒久不衰。在这样一种大气、真诚的精神家园里读书、学习,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胸中定然坦坦荡荡;立足于这样厚实的大地上,仰望星空定能够涌动理想,生发智慧,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回眸这所百年老校,仰望他们培养出的12位院士,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而今,支撑这座名校摘得教育部最高奖项的仍然是“诚恒”为本的经典德育。这一切,与陶行知先生的主张又何其相似!再读省教育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更让我们领悟到:“成材先成人”“德是材之源”,“立德树人”的教育策略之高妙。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确了素质教育之路,应该从何开辟,又将走向何处。
二、生活教育,行知合一
请看陶行知先生1935年所说的话:“现在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连小学的儿童都要受着双重夹攻。日间有先生督课,晚上有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感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陶行知描述的“考试教育”的情景我们是多么熟悉,而这种教育的危害又多么惨重!但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考试教育”却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不得不紧急叫停的地步。大凡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谁不为此痛心呢?张志勇先生曾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基础扎实见长,但弱点也相当明显:“就是我们人才素质的结构不太健全,也就是我们的孩子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弱。”如何改变此种现状,我们不妨从陶行知先生那里寻求教育智慧。给孩子们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因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
我们首先看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生到学校上学,这就是他们的实在的生活,如果他们在学校,在课堂,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没有体现出“好”来,那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好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认真的对待一切活动,那么他的生活就是认真的,认真的生活就是好生活;如果学生的在学校的一切生活是合理的,那么教育也就是合理的。凡此种种,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教育活动,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就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所给与他们的知识,还有学校的一切人,一切事所给与的熏陶;而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刻骨铭心印象的,往往是他们亲自参加的某项震撼心灵的实践活动。为什么许多学校举行的经典德育教育活动,“一次宣誓”“一次助老”“一次次感恩行动”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正是生活教育的威力所在。
我们已经有这样的共识:学生在毕业几十年之后,学校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是课堂的知识,而是教师所给予他们的关乎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委托,一种鼓励,一些关乎生命的感动的记忆。而这些闪光的记忆,不单单是在课堂之中,更多的是教室之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教育空间,不仅仅是教室,更应该关注课堂之外的大教育,关注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广阔的空间。而我们的教育也无需要天天板起面孔说教,而应该更趋于人文化,更重视情感投资,更重视心与心的交流,让生命学会感动。而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关注生命主体的健康发展的课堂,是以“情感教育”为依托的生命课堂。
何为,行知合一?陶行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教学做合一”,并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为什么必须行知合一?他在《三代人》一诗中形象的阐明了原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也就是说知识诞生于行动之中,创造诞生于知识之后;没有实践作支撑的知识是死知识,而死知识是不能激发出创造力的;如何让他们活起来,并不断生发出创造力呢?必须将知识植根于行动的土壤中,才能使之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
陶行知提倡开放办学,反对学校搞封闭教育。他说“第一,必须把学校办得符合社会实际,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第二,不能把学生关在“鸟笼子”里,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就不会变成书呆子。”
是的长期被封闭在教室的学生靠什么激活创造之灵感呢?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只有面向社会、面向自然,面向活泼泼的生活,学生才有情可抒,有是可叙。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提倡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指向写作主体广阔的思维空间;着眼于人的“青春精神”的培养,指向思想内容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生命的历程是一道旋转而上的楼梯,因为曲曲折折,才使得它有了引人瞩目的风姿;生命的历程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弯弯曲曲,才使得它有了足够的长度……
在生命的历程中,每经历一次旋转,我们的生命就登上了新的高度;每经过一次曲折,我们的生命就增加了新的长度。学习更是如此,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才智就会向科学的峰顶迈进了一步;每克服一次困难,我们就离成功的殿堂靠近了一尺。所以我们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获得坚定的信念、持久的恒心和不竭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最后一名学生也会活得潇洒,他的学习生活同样会精彩无比。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第一次所有的学生都独立完成,因为我们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个生命都放出光彩”。当面对天壤之别的作品,我们不是谴责,也不去过分表扬,而是让大家细细的品读每一幅作品,找到独特之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然后大家再独立完成自己的第二份作品,当我们指导学生把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时,所有的学生都笑了,喜悦从心底里滋生。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成功秘笈”。
拨动生命琴弦,弹奏悠扬的弦律。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生命主体时,教育仿佛进入了无招胜有招的自然境界。但是,生命的琴弦如何才能拨动,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扇高贵之门,它是从里边关着的,外力的推动几乎徒劳无益。但里边的自己只要听到了真诚的呼唤,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意,这扇门就会悠然开启。这道门一旦开启,世界便会变得天高地阔,一切教育奇迹的诞生,大都源于此。
我曾对一个并不出众的学生,有过一次触动心灵的真诚谈话,只有15分钟;但居然使她前后判若两人,其后的学习真的成为一种高度自觉,快速高效的快乐生活。此事引起我的深思:是什么拨动了她的心弦?
是真诚的爱拨动了她的琴弦,才使一颗失落的心,找到了宁静地港湾;伴随着一根希望琴弦的拉紧,才弹奏出了悠扬的旋律,飘飘荡荡,延绵不绝……
是关注人生未来的美好图景,引发了她向上的欲望,才使她向着人生的目标不断攀登……
由此我们可以明晰,教育之奥秘之所在。在教育方法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引领人生不断向上。教育之本源,应该诞生于爱;教育之发展,应该诞生于希望;教育之成功,应该生发于主体的觉醒,进而达到自我生命的觉醒。生命一旦觉醒,一切的行为便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即天才的创造状态,高效的成功状态,愉悦与幸福的状态。
教育中有了这样的内涵,作为主体发展中的人,才有了“脊梁”。如果学生的学习拥有了这层内涵,学习就会真的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快乐生活!
www.lunwen.net.cn提供工作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计划、作文、演讲稿等实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