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信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道德信仰的涵义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笃信和崇敬,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并付诸以道德行为,以此张显其道德信仰。
(二)道德信仰的必要性
首先,道德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只有出自内心自愿即出于道德信念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其次,道德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最后,道德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道德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可靠的动力之源,为人生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信仰的可能性
道德信仰是必要的,同时受到人类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人类社会的特征以及社会历史性的影响。
1.人生的有限性、未完成性、可创造性使道德信仰成为可能
首先,道德信仰是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恩格斯曾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是说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都是基于人类永恒的本性,人类力图通过对某种高于客观现实的无限性的追求,以弥补由存在本身的有限性带来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实现其独有的生存价值。其次,道德信仰是对人的未完成性的现实规定。人类在各种可能性中发展使自己日渐成熟与完善,这正是人生未完成性的逻辑发展。人生的未完成性又一次呼唤人必须有一种道德的生活与信仰来塑造自己。最后,道德信仰是人生创造性的实现。创造性为人类信仰创造了条件,而合理的创造性使信仰成为必需。道德信仰沟通着有限与无限,自然与必然,使道德最终成为人的行为规则,有了其终极的价值功能,这正是道德信仰生成的人生根据。
2.道德信仰可能生成的社会基础
首先,社会的未完成性使道德信仰生成成为可能。社会的发展需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正是在社会的未完成性中,才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使人可能面临未完成性的社会建立起美好的信仰,从而不断地完善它,形成相应的道德信仰。其次,社会生活的外在性为道德信仰生成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对人而言具有先在性,任何具体的个人都只能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社会的外在性使道德成为人现实存在的历史前提。最后,社会的可塑性使道德信仰的生成成为必然。社会跟道德与人的活动具有互动性,同时个人离不开社会,从而使社会具有可塑性,为社会和道德的生成创造了可能性,这是道德信仰生成的社会逻辑基础。
3.历史与道德信仰的共时性决定了道德信仰是可能的
从道德的发生可以看出,它随着人类的生成而生成,信仰在历史长河中赋予不同的历史内涵。道德信仰的孕育、发展和成熟,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独立且单独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不同阶级的道德从不同角度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这一过程是道德信仰展开的历史生成过程。
二、道德信仰的作用
道德信仰作为已被主体内化的一种道德认识实践活动,一形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体现在:
(一)道德信仰的凝聚功能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一道德体系的极度信服和尊重,是人的各种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整合。由于个体的经济状况、人生遭遇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其生存方式都会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而这种差异若不产生认同,则势必形成巨大的离心力危及社会的存在和个体的生存,所以需要人们用已有道德认识去接收各种不同的道德现象,在主观上趋向于他所信仰的道德模式,使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为一体形成共同的信仰。
(二)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
个体道德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与自律统一的阶段。个体道德信仰的形成就是经过这三个阶段,实现道德上的自我超越并最终确立这一信念,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和道德境界是密切联系的,其中介是道德理想目标,道德信仰确信某道德理想目标,通过调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敦促、激发人们去追求和达到它所确信的道德理想目标,从而使道德真正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使个体的道德境界得以逐步提升。
(三)道德人格塑造功能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也可以说道德人格是人的位格、性格、品格的统一”。它的形成与道德信仰的人格塑造功能分不开。道德信仰使道德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的同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塑造更为高尚的道德人格。
(四)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道德目标对道德信仰者来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它对个体信仰者具有巨大的激发力,拉动着个体不断地向道德目标迈进。而在每一道德信仰体系中都有一些德行的典范人物,德行通过行为者的活动被信仰者实体化附着于一定的个体身上,对信仰者的榜样力、感召力和激励力将大为增强,从而发挥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三、当代社会吁求构建道德信仰体系
(一)当代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及其危害
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今天,“德”与“得”的矛盾尤为突出,道德信仰呈危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规范的缺失。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密切相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原有的作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怀疑、动摇乃至否定,但又没有新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来取代原有的,因此出现了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的“真空”。
其次,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与道德人格分裂。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而在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的精神世界在道德危机中分崩离析,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
最后,道德选择无序化,道德评价功能弱化。由于任何一种价值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从而使道德主体在多元化情境中无法恒久的作出相对稳定的道德选择。道德观念上的冲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道德选择的无序化。由于社会的客观因素以及道德主体的主观原因,有些人对道德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
(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在防止道德信仰危机方面发挥效力但在全面转型的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方式上。
首先,道德教育存在对主体的偏离。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对政治信仰的依附使道德信仰获得了社会政治的强权保护,决定了我们整体价值取向重社会而轻个人。一直以来我们道德教育的课堂上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使道德行为主体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觉,扭曲了道德教育的真正使命,摧毁了人们追求道德信仰的信念,消解了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道德教育存在对本体认识的扭曲。道德教育包含三方面内容,道德理想目标、道德理想目标的论证和义理上的说明及在可操作层面上的道德信仰具体化的道德行为规范。今天的道德教育危机之一就在于我们仅仅着眼于生活日常行为规范的确立,反复的道德行为训练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强调道德规范的灌输却从不思索道德规范依赖的信仰是什么?这些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的一低再低。
最后,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存在道德灌输,导致道德权威的失落。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信”造成的。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现实背景为立足点,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以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反思为基础,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培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重建道德信仰的途径
道德信仰的重建“不是简单的回复既有的道德信仰,而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社会存在方式相适应的具有现实必然性的道德信仰内容。这是研究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的最要紧之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为目标,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和主体出发,坚持“内外结合”的方针并通过实践的校正和检验,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适应当前社会的道德信仰。
(一)从道德信仰的社会性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性的存在。从伦理学的视域看,人们能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深入改革、完善和创新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向更为有序地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建设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有力法律保障。斯宾诺莎认为“如果某一个国家比别的国家邪风更猖撅,犯罪更普遍,那一定是由于这个国家谋求和睦不足,法制不够昌明,而且未能建立起完全的国家权利之故”。法律是协调社会关系中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大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将它同道德信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道德他律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再次,健全道德制度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制度保障。道德制度是社会道德的规范化、法规化,即把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选择、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约束通过道义和法规上的程序进行确定的制度。它在现实生活中指导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价值标准。只有营造一个良好、公正的社会环境,道德信仰的危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克服。
最后,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现代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冲撞与压挤使现代人对道德的信仰充满了矛盾和冲撞。因此从道德文化角度来说,要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道德观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剔除西方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中的消极因素。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从主体性出发实现道德信仰的重塑
1.加强主体性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道德影响培养德性的过程,是道德信仰重建的核心途径。它是一种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养塑造人为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充分突出主体性,反对灌输,使道德主体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并为道德行为承担责任;采取开放的姿态,抛弃旧的道德观点接受新的道德观点,促进和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愿望。
2.强化内心信念
道德信仰是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而形成的个体化的理念,强化人们内心信念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支撑,它包括“扬善”和“去恶”两大内涵。扬善是从正面人手,弘扬善良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的“绝对命令”行事,坚定人们遵守道德信念的决心;去恶是从约束的角度看,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言行举动,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冲动,主动放弃单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强化内心信念应当立足于吸收继承传统道德中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的理念,从人本身出发,构建反映人性的道德,才能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道德信仰。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抓住道德信仰危机所带来的重塑道德信仰的机遇,确立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从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实现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
4.注重道德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出他人的好恶取舍。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把他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形成一种源于由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的精神自律。同时教育者的道德善恶很大程度影响着民众,所以要发挥积极向上的道德示范,树立民众对社会道德的信心。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道德信仰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由道德所追求和达到的目的和社会条件来决定的。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信奉某种道德,往往就直接根据这种道德的规范或要求来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而不管这些道德规范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所以,如果这种道德本身不合理或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丧失了其合理性,人们就应该根据道德实践的效果对道德信仰本身加以审视。
综上所述,重塑道德信仰乃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重塑道德信仰的实现,应建立在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自愿和道德自觉,只有建立在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虚伪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个人利益因素和外在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才能克服道德行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信仰危机问题。道德信仰问题既是哲学问题,又是心理学问题;既是理论性问题,又是实践性问题;它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轻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6o:651.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16.
[4]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17.
[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94.
[6]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8,
[7]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伦理学2001,(10):45—52.
[8]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85.
[9]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2):15—17.
[10]斯宾诺莎.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