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质量与效益,是加强学校德育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需要。探索优化其学科育人路径:灵活使用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课堂精准发力,让美德规范扎根学生心灵;丰富实践活动,让美德规范在学生体验中生成;建构评价机制,提升育人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科课堂是主战场,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是“先手棋”。为下好“先手棋”,我们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增强认识,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一)提高“道德与法治”育人效益,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更加多样,而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由于青少年阅历较浅,辨别力较差,加之叛逆心理作祟,对信息分辨能力有限,容易被错误言论蛊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轨道。“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学科,提高其学科育人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
(二)提高“道德与法治”育人效益,是加强学校德育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大多通过“国旗下讲话”“中小队队会”等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这些活动往往覆盖面小,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德育与学科教学几乎隔绝,“道德与法治”往往被视为“副科”,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一般由学校行政或语文教师兼职,教学基本是机械照搬教材,质量和效益低;任课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重理轻行、重智轻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生活分离,削弱了学科育人质量和实效。
二、深化研究,开发学科教学资源
(一)研究教材,活化教学内容资源
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未必能完全适应校情学情,要让教学内容与学校、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最大化,必须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校本化、班本化改造。一是省略部分内容。教材内容有的过时,有的与学生实际脱节,即使学生接受了也未必付诸行动。如三年级教材有一节提到:有些地区由于贫穷和偏见,有的女童不能上学。然而由于近年来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即使在偏远山区,人们的观念和经济状况已大为好转,儿童不能上学的现象已极为少见。这就需要省去前述教材内容。二是增补必要内容。有的内容教材论述不够充分。为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应作适当补充。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中有个例子:奶奶,您这么疼我,为什么不帮我背书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奶奶不帮孙子背书包,是为了锻炼其自理能力,这是一种爱。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怕累着孩子,都在帮孩子背书包。我们把这个内容增补进来,引导孩子们思考讨论:面对父母家长这样的爱,我们该怎么办?是坦然接受,真诚感谢,还是婉言谢绝?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既懂得认识并珍惜家人的爱,又懂得正确判断、接受家人的爱。三是适当延伸内容。有些问题教材论述不够全面,为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认识,应作适度延伸拓展。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讲到尊敬老师。除正面引导外,还可以从反面警示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如对老师教学不满时该怎样处理,是憋在心里,还是沟通,抑或采取过激行动?近年来,因师生矛盾发生悲剧的事件时有耳闻,常州就有学生因老师让她两次修改作文而跳楼轻生;四川某学生因对老师对其迟到的教育不满,将老师砸成重伤而不治身亡。在这两起事件中,师生产生了矛盾,本不是大问题,通过沟通或调解,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但由于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就一时冲动走向危险的道路。由此看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联系实际进行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教学主题,寻找背景资源
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深入挖掘,寻找相关主题背景资源,让资源更丰富、主题教学更透彻、教学质量更高效。
(三)结合校园文化,充实环境教育资源
我校以本地大文豪苏洵名字命名,形成洵美校园文化主题。学校积极培育“洵美色彩、洵美校园、洵美之声”校园环境文化,让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陶冶情操、纯洁心灵的优质资源。如苏洵向往自由广阔的自然世界,我们把白云白和蓝天蓝作为校园主色调,打造以白色和蓝色为主的校园环境。我们用苏洵诗词给学校楼幢命名,赋予深刻内涵和寓意,如纵目楼、见微楼、正心楼等;用三苏诗词等谱写歌曲作为校园铃声或课间操音乐,以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孩子们的心灵。
三、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一)增强教学的说理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明理”,既让学生懂得应做什么,还应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只有理解才能入脑入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也只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才能外化为自觉行动。如乘车给老人让座,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购票乘车享有座位,确实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但是关爱老人是一种美德。习总书记下基层看望老人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老人为革命和建设作过贡献,今天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有他们的功劳,而且老人体弱,在摇动的车里站着容易摔伤,应给他们一份关爱,这样才能让爱老敬老的美德代代相传。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美德美行教育就有了坚实基础。
(二)增强教学的现实性
课堂知识要与社会、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道德、规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大道理。因此,道德不仅可学好,更要付诸行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我们以苏洵为例讲学校为什么以苏洵命名,为什么千年过去了我们还记着他。我们将苏洵二十七岁后发愤研学、终成大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自然亲切,易为接受理解,深入心灵。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容易枯燥乏味,增强趣味性尤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将教学内容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生疏为熟悉、深奥为浅显;教学方法活动化,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通过唱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入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道理,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教学内容综合化,有机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心得引向本学科学习,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如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可重温苏轼的《赠刘景文》:借助诗文、图画、视频,让学生欣赏家乡秋日的美景,领会诗人喜爱、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熏陶爱国情操。还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音律美和结构美,感受汉语言超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单纯传承文化科学知识,而应注重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言语行为。教学中应摒弃单向传输的满堂灌、满堂问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教材,合作研讨,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分享的认识或经验更为丰富,更接近学生实际,更有亲近感,因而更易深入心灵而付诸行动。
四、拓展活动,实现育人“学科+
立足学科又不拘泥于学科。我们充分拓展延伸《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开展戏剧艺术、拜访先进、关爱老人、生产劳动、游览参观、争先创优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动活泼地成长。戏剧是儿童喜爱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我校将“洵美戏剧”作为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戏剧艺术活动,让戏剧进学校、进课堂、上舞台,增强道德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是引进专业戏剧团体来校表演,让学生感受戏剧魅力;二是邀请非遗戏剧传承人和专业戏剧老师进校园,专业辅导戏剧教学;三是将“道德与法治”课和音乐课作为戏剧与学科融合的重要阵地,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戏剧欣赏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四是通过微队课、“洵美小剧场”“洵美童心”戏剧节等平台,推动优秀剧目参与校内外演出,让孩子们在演出或欣赏中获得心灵儒染。
作者:熊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