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实现路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0:40:34 归属于道德论文 本文已影响2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多以外部灌输为主,忽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德育工作浮于表面,缺乏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契机。新媒体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为道德自我教育在新时期发挥强大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把握机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着力提高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自我教育;建构

  自我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自我教育的研究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家的著述中就涵盖了很多关于自我教育的思想,如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参省吾身”,提倡道德的自觉、自励与自省;荀子指出自我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通过“诵经”“读礼”的自我教育方法可以把自己从“士”培养成“圣人”。墨子提倡“述而有作”的创造性自我教育方法以及兼爱、诚实、勤劳、俭朴和“察类明故”、发展理论逻辑思想的自我教育内容。[1]西方早期思想家们的经典理论也为现代自我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康德提出的“道德主体性思想”等等,无一不体现着自我教育的内涵,展示着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自我教育释义

  顾名思义,所谓“自我教育”,也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具体来说,就是个体的人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在德、智、体诸方面进行自我塑造,达到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在道德领域,自我教育主要是指“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需要,在外在道德活动引导下,以自身为发展对象,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体验、调控和改造以达到符合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高度自省活动。”[2]

  二、道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一)德育的自身特性要求自我教育的参与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划分,任何教育都可以分为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而从教育效果上考量,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100德育作为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其在教育过程上的特殊性,又尤为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实践过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德育中非常注重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没有内化过程的德育,是无效的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没有经过个体的消化吸收变成道德行为体现出来,也不能说道德教育取得了真正的成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这里所说的“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教育起作用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自我教育的德育不可能是真正的德育。“没有自我教育的德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4]

  (二)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呼唤自我教育的回归

  尽管德育本身的特性要求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可是传统的高校德育显然并不是很重视这一点。传统的高校德育多是以强制灌输的手段将一些道德理论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不过多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道德实践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注重道德“内化”的过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做的行为成了“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要么是培养出了很多的“道德模仿者”,缺乏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道德教育难免浮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也背离了德育的初衷。另外,从教育功能上来看,道德教育兼具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亦即道德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的功能,同时还兼具养成个体独立人格,促进自我发展,提升个体人生境界的功能。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地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外在遵守,而忽略了道德自律的内在养成。现代教育的过度功利化使德育的本质也被混淆和篡改。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的普及性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便捷有效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头攻城略地,成为新时代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5]随着人群中移动设备的应用率不断升高,新媒体已经借助各种电子设备和移动终端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应用范围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涵盖内容丰富,尤其它的即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特点十分契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大学生群体探究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其网络利用率较高,是新媒体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抖音及各类直播网站等在大学生中都有着极高的使用率。可以说,新媒体是大学生接收社会信息,了解社会热点新闻的主要渠道,这为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满足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中主体平等的需要

  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建立在内心信服基础上的外在体现。道德教育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育双方的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3]97道德的传播者应与受教育者站在同一高度,平等对话与积极互动,让受教育者在受尊重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滋养,甚至主动去寻求、吸取道德知识与经验,德育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受人伦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传统道德教育多是自上而下型教育模式,教师掌握道德标准,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间平等沟通与交流,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模式,给道德教育带来新的思路。根据新媒体的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新媒体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和个人媒体阶段。在新媒体诞生之初,只有少数媒体行业专业人士能够接触并运用新媒体;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大规模普及,其发展历程进入大众媒体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新媒体领域;移动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化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软硬件科技的发展,主体意识的空前增强,把现代社会送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可成媒体”的个人媒体时代。在个人媒体大环境中,社会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都可以在平台上自主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可以说,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了交流的平等性,同时也给道德教育创造了平等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提升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

  (三)新媒体的多元性丰富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主要包括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新媒体的多元性丰富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既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也包括新闻、娱乐、社交,可以说网罗天下,包罗万象,而且相当多的信息都是新鲜出炉,获取也非常便捷。伴随着广度的增加,新媒体对各领域相关内容的关注也逐渐向纵深发展。新媒体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增加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新媒体的多元性丰富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形式。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为新媒体带来日趋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风靡一时的微博、播客到微信、抖音、快手……,各种信息交互手段花样翻新,各种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新媒体的发展一直在延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路线,新媒体呈现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广受年轻人青睐,大大丰富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形式。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推动大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塑造自我

  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直线性、单一性相比,新媒体更注重与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互动性。在广泛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甚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典型的去中心化特征。每个人既是受众的同时又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可以发言发声的主体。新媒体的交互性,首先促进了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推动社会热点新闻的发酵,这有利于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中。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网络平台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通过交流、讨论,凝聚成群体智慧与群体道德感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从而发挥道德的认识与调节功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强有力的正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他们在积极的网络交流与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消化与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自我。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当代社会,大学生需要强化各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新媒体所具有的普及性、开放性、多元性以及交互性特点为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现条件。诚然,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风险和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依托新媒体而广泛传播的网络多元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激荡与冲击;虚拟空间中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的下降及道德责任感的缺失等等,但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存在,大学生才更应该不断强化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站稳道德立场,坚守道德底线,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四、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

  (一)道德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1.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自我教育是在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主观能动性展现和主体力量发挥的结果,“主体意识就是能调动主体能动性,激励主体积极付出行动的心理机制。”[6]自我教育的实现以主体意识的产生为前提,因为只有个体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把自我与外界区分开来,客观评价自我,并认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从而产生缩小差距、实现理想自我的心理动力与行动,在此条件下自我教育才能产生。在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引导学生在教育中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未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从而激发其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2.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意识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中自上而下的权威性灌输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沟通,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道德主体,具备道德自我修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信心以及道德分析、评判与选择的能力。

  (二)基于新媒体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1.全面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个体能够正确认识、了解自己,明确自我角色,找准自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教育。在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我为什么活着?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促使学生在对社会热点事件观察,新媒体信息互动与人际交往中全面审视自我,努力建构自我,形成独立、自主、完善的人格。2.严格自我要求自我要求是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包括确定目标和自我调控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全面客观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找到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从而确立适合自己的道德目标并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目标。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到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主流媒体的宣讲、网络课堂的开展等,这些教育资源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道德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接触到大量的道德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与思考,对道德榜样进行社会性模仿,对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批判,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逐渐清晰自我道德目标,坚定自我道德信念。其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道德实践中,根据道德目标在道德实践中调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大学生道德自我调控能力的锻炼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领域。学生可以在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讨论中达到精神认同或自我反思,也可以在平等开放的人际互动中自由交流思想,促进自我完善,还可以参与到各类网络公益活动中,如“随手拍解救流浪乞讨儿童”、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丰富道德体验,强化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自我调控能力。3.客观自我评价良好的教育活动离不开评价环节,自我评价是检验自我教育效果,改进自我教育方法,提升自我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对自我教育活动起到导向功能。道德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原有的自我认识,依据自身认可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整体或某方面素质的发展所做出的认识和判断。”[7]教育者应重视学生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对照道德目标,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如基于新媒体手段的道德问卷、道德自省、道德评测活动。同时,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完善。

  (三)外部环境的营造

  1.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新媒体的运营需要依托网络平台,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与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庞杂信息又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坠入堕落的深渊,因此,网络平台的风朗气清对于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要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需要国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置网上违法有害信息,加大对于网络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国家的强制力量是营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的有力保障。其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共同建立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引导机制。社会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大背景,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方面,社会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网络环境最直接的营造者,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平台发布的内容,避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适当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如中国青年网搭载新媒体举办的“青年好声音”系列活动、“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成立国内首个非营利网络游戏公会联盟等,都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关注;学校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和挖掘校园网络在促进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潜力。一方面做好网络文明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推进校园、班级微博、微信群、QQ群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等的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构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空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网络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应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了解学生在家的新媒体使用情况,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2.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成自我教育,但并不是说开展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就不重要了,相反,学校教育在当下和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道德的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之间并不排斥,而应相互补充,互为推力,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完善。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以思政课程为主要途径,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要在思政课的指导下进行,没有思政课程的引导,自我教育会偏离方向,效果也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要严格按照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安排好教学活动,牢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鼓好帆,掌稳舵。同时,思政课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学习新媒体相关技术,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采取多种渠道,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友关系,积极关注,开放沟通,相互分享,共同促进彼此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宁,杨继军.先秦诸子的自我教育思想观念[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71.

  [2]何怡婷.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5:7.

  [3]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97.

  [4]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育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06-17).

  [6]吴小林.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71.

  [7]高飞,杨洪猛.学生主体性在品德评价中的建构[J].内江科技,2012,(1):73.

  作者:肖美超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