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延伸,也是映照社会现实的参照系,其创作应直击时代痛点,勾勒时代的纹理,呈现历史的褶皱。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实经验传达,例如对人物形象的过度神化、价值取向的支点位移,以及对某些现实问题和群体的不合理刻画、对小众行业的错误性猎奇,这些伪经验的过多展示会歪曲大众的现实经验,并给大众带来一种“悬浮”之感。
关键词:现实题材电视剧;伪经验;社会责任;创作倾向
电视剧与现实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早期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更加侧重对家庭生活伦理方面的展示。随着互联网时代侵袭了大众社会生活,并改变了大众的审美习惯,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类别,以贴合观众的审美诉求,例如《急诊室医生》《外科风云》等医疗剧、《小欢喜》《都挺好》《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家庭剧以及《欢乐颂》《恋爱医生》《三十而已》等都市情感剧的出现。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看似涉猎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照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却在刻画现实时出现了某种偏差。
一、浪漫乌托邦:人物形象的神化
随着社会资源不断整合,多种媒介平台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主流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电视剧的创作类型更加多元化,人物塑造也更加丰满。与此同时,网络剧的类型化发展更是百花齐放,网络剧类型取材较高的自由度对于传统台播电视剧既构成了挑战,也激发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方面接近现实生活这一特点,使其与一些网络剧区分开来,对生活的艺术化展现也是对现实主义本真的进一步回归。而所谓现实题材电视剧,应是表现大众身边的故事,其剧中人物也应是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典型,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当下社会特定人群的群像刻画,因此现实题材电视剧更能给予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直观反馈,同时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刻画现实矛盾时也给予了观众现实经验的思考。许多电视剧力求题材元素的不断突围,以至于在创作方面没有把握好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关系,这种现象在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为显著。这些电视剧反映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其在市场经济压力下的退让,电视剧创作不注重应有的时代感与现实感,不去思考如何提升大众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讲,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出现了“离奇化”与“偶像化”创作倾向,以至于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出现了“个体神话”的营造,在对情感的表达、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演员形象的选择方面都缺少对于现实情况的具体考察,或多或少出现了“伪现实”的问题。对真实生活的艺术观照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大特色,其现实性并不是要求在创作上呈现日常生活的堆砌,而是对所刻画的人群进行有代表性的体现。但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似乎对准了大众在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渴望寻求思想避难所的心理,在对于现实故事的铺叙中营造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曾庆瑞曾提到“人们希望在屏幕前做一场白日梦”,现实题材电视剧对于受众这一心理的把握,将原本应具有的社会批判力度减弱。电视剧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解脱和慰藉,大众沉浸在剧中虚假的人物关系中,对于真实社会生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更无法得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正如后现代主义宣布:“我们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为天才,我们不需要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我们不承认什么乌托邦性质,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现代社会在后现代主义的驱使下,任何东西都毫不避讳地与商品化联系在一起,而迎合观众的口味也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功的金钥匙。即使当下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许多观众的口味和喜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媚俗化倾向,甚至许多观众的审美辨别能力并不能够支撑其对社会现实做出合理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伪现实主义”势必会对大众现实经验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与误导。都市情感剧《欢乐颂》营造了五个女性在上海的不同人生故事,看似每个人的生活矛盾都是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面临现实焦虑的具象化呈现,但却在人物形象处理时出现了“神化”的倾向,剧中安迪就被赋予了高智商、高学历的知识背景以及不被感情束缚的完美人格,以此形成了一个不被现实问题打败的女强人形象。除此之外,人物曲筱绡在剧中所展示出的人脉以及洒脱个性,都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群体所向往甚至是幻想的理想人物品质,而这些“神化”的优秀精英却都出现在三个平凡女孩的身边,成为她们的邻居,可以帮她们解决一切问题,对于人物阶级的弥合太过刻意,迎合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情关系的渴求与幻想。这样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是当下城市中产阶级对于生活的幻想描绘,给原本现实的情节蒙上了偶像化的浪漫色彩。理想化的人物刻画仍存在于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其是都市情感剧。其中更多呈现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剧情以及固化的人物关系,类似“灰姑娘”这种平凡小人物自我奋斗的剧情不断上演,千奇百怪的人物设定背后都是同质化的剧情走向。《青春斗》的基本剧情就是平凡女孩奋斗成功的案例呈现,主人公看起来不学无术,但是却可以获得保研资格,做事总是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屡试不爽,有学霸之称的主人公却只见恋爱不见努力,明明是一部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为视角的电视剧,却对于现实中的创业经验没有给予正确的反映,只是流于情节化的表述,所展现的是一种滤镜下的“伪现实”。因此,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问题进行鞭挞的层面上,还要能够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在人物刻画上有血肉感。当下某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传达出的人物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主义的脱离,只求吸引受众的眼球,努力在荧幕上制造爽点,与现实题材本应具有的“生活流”特征有所背离。以个体成功吸引观众,观众从中接收到的经验大多脱离了社会现实,使观众难以对现实生活进行自我观照,这种浪漫化的伪经验生产同样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市场做出的妥协。
二、价值观位移:时代症结的合理化
当代生活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指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精力与这个复杂的信息社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于日常信息的接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了解。随着大众对媒介的依赖增加,多种媒介以其掌控的话语权来传播信息,人们也就变相生活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艺术也成为我们对于社会现实信息接收的窗口之一。电视剧作为一种时代艺术,不仅体现在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更体现在电视剧是对现代审美感受的把握。现实题材电视剧就是时代孕育的产物,它们反映出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社会现象,传达出具有时代性的价值取向,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观众心中,现实题材电视剧反映的内容都是“热点”。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存在着其时代观念的错误倾向。许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对时代症结“存在即合理”的看法,丧失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应有的批判力度,沦为简单的现实刻画,甚至对于许多浮夸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描写。当下电视剧创作在现实取材方面出现价值取向的偏颇,例如对拜金主义、错误伦理观的影像传达,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电视剧创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本应具有的内涵,但许多电视剧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将社会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同样加以表现,使原本的批判力度减弱。一些现实题材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错误刻画,女性主体力量的觉醒在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为常见,“大女主”成为众多电视剧倾向表现的主题。看似“她”时代已经到来,但现代社会仍充斥着对于女性的恶意评价,甚至许多电视剧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存在歪曲和夸大。例如在《青春斗》中晋小妮的人物形象设定就夸大了女性在情感中的“不择手段”。晋小妮在与男友于凡恋爱时,采用各种方法对于凡进行控制,在男友提出分手后依然采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在这些情节设定中突出了晋小妮的“作”,前前后后都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女生在恋爱里不能太“作”。这不仅忽视了对男性在婚姻爱情中责任意识缺失的批判,同时也不断强化了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这在许许多多的电视剧中都得到了印证,使得电视剧失去了对现实矛盾的正确反思,缺少了正面形象的引导。除此之外,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现实剧在表现职场女性时仍着重渲染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尽管这些电视剧致力于打造成功女性的职场奋斗历史,但其中女性的自我价值并没有通过事业上的奋斗来实现,而是将大龄女等情美满、婚姻幸福作为女性成功的最终归宿,甚至只有借助优秀男性才能够完成命运逆袭,借此获得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东方对于男权政治的偏爱,将女性力量视为男性的依附品。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则是打着女性觉醒的名号,歪曲“大女主”的具体概念,在剧中的女性逆袭并不是通过自身的实力,而是通过男性或是权力关系来实现,作为商业巨头的男主角以及闺蜜帮扶才是主人公逆转命运的关键点。除了对女性角色的歪曲,还有关于拜金主义、备胎等错误价值取向的表达。例如《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在处理武丹丹、黄小栋和艾米三人的感情纠葛时,就传达出了不恰当的爱情观念。在武丹丹和黄小栋情感线的设置中,出现了一种不正确的情感行为———“养备胎”。“备胎”的存在看似凸显了爱情至上的观念,但却容易让观众对武丹丹这一角色产生同情,从而忽视了对于“脚踏两只船”这种错误观念的审视。其中现任反击前任的剧情,看似是对出轨、第三者等不正确现象的矫正,却忽略了反击方式是否正确的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在荧幕上表现暴力情节会给青少年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世俗价值取向的摄入也同样存在于许多电视剧中。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充斥着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价值观,反观影视作品,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对这种价值观缺乏一定的批判力度。例如《欢乐颂》《三十而已》对阶级固化的表现营造了金钱至上的氛围,对人物奢靡生活的诠释不断展现出一种“媚富”倾向,缺少了对物质世界的合理揭示、对迂腐金钱观的反思,不利于观众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也丧失了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误解性猎奇:行业的专业性丧失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持之以恒的类型化探索中,小众行业逐渐受到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困难经历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又一创作热点。行业剧在近几年来异军突起,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类型化探索中做出的有益探究。这种类型剧集中反映了各行各业的矛盾困难,对某一行业进行群像刻画,凸显身边人的价值光辉,促使大众深入了解特殊群体。而当下众多行业剧在具体情节安排方面出现了支点的位移,甚至出现了“拍一行毁一行”的现象。具体分析为很多行业题材电视剧只注重对情感线的表述,缺少了对于专业性的展示,更多是展现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过多叙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却对专业方面的展现相对匮乏,“打着行业的名号谈恋爱”的情况屡见不鲜。电视剧中的行业从业者看起来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但却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成功。不仅如此,还存在一部分电视剧将一些小众行业“高级化”的现象,对行业人员过度润色,以不合理的逻辑传达模棱两可的专业水准,背弃了行业的真实感。近几年来,荧幕上出现的“官瘾剧”就是典型的“行业爱情剧”,将行业现状与高层精英人士的玛丽苏恋爱故事等同。例如《亲爱的翻译官》就加入了过多的恋爱戏码,一切的问题都基于两人的爱情,同时其中对于专业的表达也出现很多漏洞,以至于有学者提到,“翻译官”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称谓,实际现实中并没有这个专门职位。不仅如此,女主人公乔菲所谓的“同声传译”也缺乏专业性,与现实不符,这势必会使观众对这一群体产生误解。而随后出现的《谈判官》更是放下行业精神投入“爱情神话”的怀抱,全剧除了开头对专业寥寥无几的描述之外,其余全部是对爱情故事的浪漫打造,连最开始的专业介绍也存在夸大化,仅凭女主角童薇几句话就可以改变原本一团糟的局面。主人公的职业只是噱头,让观众了解到的也不是这一行业的具体细节或难处,而是千篇一律的“偶像化”情节,在类型猎奇的同时也歪曲了表现对象,好像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很清闲只知道谈恋爱。“行业爱情剧”的出现值得创作者反思,行业剧应该更多对行业热点以及行业问题、难题进行展示,例如《急诊科医生》这类现实剧聚焦医生这一行业,全剧不仅有对专业的展现和社会问题的揭示,还凸显出了医者的大爱和电视剧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披露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而现实剧出现的“现实伪经验”传达有损观众的审美鉴赏力,同时也削弱了电视剧的社会责任感。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主流现实接受的电视剧类型,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在融媒体时代,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应尽力突破瓶颈,对现实题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创作出一些贴近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价值有提升力的影视剧作品。让电视剧与“真实经验”交汇,不只是致力于“伪经验”的幻想满足,而且是创作出对大众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健康剧”,最大程度地促进影视生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瑞.守望电视剧艺术的精神家园[J].艺术评论,2013(12):31-35.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武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