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纪录片的语境在发生着改变,对新疆纪录片进行细分,将有利于准确的认识新疆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纪录片; 译制; 栏目化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等实验性电影的成功放映标志着世界电影历史的开端,也标志着纪录电影的出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与世界电影的发展是同步的,紧跟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步伐,新疆纪录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思维的更新,数字技术等创作手法的进步,纪录片的语境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受社会环境和各种学术思潮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新疆纪录片呈现出了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特色。
1新疆纪录片的译制期(1958-1973年)
这一时期,新疆并没有自己的纪录片创作,主要是对纪录片进行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等语种的译制工作,这是我国电视节目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人文创作环境。1959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纪录电影进入观众视线,一批专业人才进入新疆电影创作行业,有了纪录片创作的人才储备。1970年,新疆电视台开播,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部分专业人才分流进入到电视创作领域,这些人将电影创作的技术和观念带入到了电视的创作中,他们是新疆纪录片创作的领路人。
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健康发展时期,新闻式的电视纪录片《收租院》是我国这个阶段纪录片的创作高峰,期间也拍摄了一些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如《欢乐的新疆》等。这时期作品主要分为以电视为载体的电影纪录片,我们现在称之为电视电影,代表作品《到农村去》等。以宣传、报道为主的新闻式的电视纪录片,代表作品《收租院》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纪录的电视纪录片,代表作品《深山养路工》等,这些作品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样优秀的作品在当时毕竟是少数。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宣传国家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为主,作品与受众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也缺乏认同感,接近性。意识形态与纪录片的捆绑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受众心理和国际上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意大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作品《中国》在这一时期被四人帮作为扩大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我国这时期的纪录片深受苏联共产主义纪录片模式的影响,以宣传国家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为主,国家享有话语权,单方面向受众灌输各种思想,加之作品的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放映环境混杂,以及受众的文化水平不高等,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国产纪录片创作的局限性影响了新疆纪录片的发展,同时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环境,这类纪录片在新疆影响较大,以至于较长时间里,观众对纪录片避而远之,使新疆纪录片发展缓慢。
2新疆纪录片的初创期(1973-1987年)?
地方电视台的出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团体逐渐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辅相成的二元格局,使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和风格及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气象。新疆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译制、联创为主,自创为辅。
这一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以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电视政论片《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纪实》为主导的多种样式的作品格局,这些优秀电视纪录片都译制为少数民族语言供观众欣赏。此外,1983年中央电视台与新疆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共同完成四集纪录片《中国哈萨克》是一部联合创作的表现中国哈萨克族的电视纪录片;中央电视台与新疆电视台合作推出八集纪录片《故乡》,两集纪录片《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三集纪录片《中国柯尔克孜》等都是联合创作的优秀电视纪录片。
1973年一部采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完成,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部纪录片,也开始了新疆纪录片的自主创作,微型纪录片《天池》、《新疆地毯》、《新疆维吾尔医》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纪录片突出了新疆地域特色。
技术的不断更新,纪实语言的运用,使得群体化话语权在地方电视台创作团体的作品中开始出现,这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带有西部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和境界。地方电视台与央视创作团体以不同的题材、视角和手法向受众展示了不同的世界,使作品呈现多元化。部分高质量的微型纪录片、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的出现,为新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央视的联合创作为新疆纪录片的人才积累奠定了基础。
3新疆纪录片的发展期(1987-2000年)
1987年,纪录片《西域响土》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纪录片一等奖,新疆纪录片创作除了译制工作以外进入了自由发展的时期。新疆自主创作的纪录片在国内外频频获奖,独特的创作环境与作品开始受到关注。创作群体逐渐增加,以上海电视台为代表的海派创作群体和西部创作群体与中央电视台创作群体呈现对抗与合作的格局,不同诉求的纪录片栏目开始出现,真实电影、个人追述等多种创作模式在《望长城》等系列纪录片中的综合运用,使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更加多样化。直接电影等国外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逐渐渗入,中国创作者有意识的在作品中淡化观念的表达,并开始出现了纪录片与专题片区分的探讨,同时受国外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影响,我国出现民间创作群体,个人化话语出现在一些作品中,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开始萌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性以及生活中的个人成为纪录片关注的话题,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为主导的电视纪录片开始出现,纪实成为作品的主导风格,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创作除了体现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也体察记录平民生存状态。纪录片《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系列片《西域大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对获奖作品的膜拜和媒体的舆论导向使新疆纪录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题材与风格,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纪录片作品为新疆纪录片栏目化时期奠定基础。
4新疆纪录片栏目化时期(2000年至今)
经过多年发展,新疆逐渐有了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尝试。2000年1月,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成立,同年4月1日,新疆电视台首档纪录片栏目《真实世界》开播,开启了新疆纪录片栏目化的时期,其中,新疆卫视2007开播的《丝路?发现》是较为成功的一档纪录片栏目。
这一时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变化有:独立制作队伍成熟壮大,其作品主题和表现风格呈现多样化;DV技术、非线性编辑软件等数字设备的普及和降价,使得DV创作大有可为,纪录片更加张扬个性,主题更加多样化;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使创作风格多样化成为可能。各种学科人才进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中,精英文化、官方文化、大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融,由于思维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有了一批数量、质量都较高的电视纪录片。如:巴州本土摄像师白承制作的电视纪录片《阿尔金山》荣获国际环保纪录片铜牌奖并入选德国国际自然和动物电影节。在制作上不断追求优秀作品的同时,引进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通过一些渠道征集民间作品,独立制作团体和个人成为作品来源,优秀的大学生DV作品等都是新疆纪录片栏目发展的基石。
在纪录片创作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除了本土纪录片栏目的空前繁荣,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走进中国》、《今日中国》等纪录片栏目已经开始了其对外传播的功能。2000年至今,是新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风格、样式的纪录片同时存在,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电视纪录片作品是笔者想要探讨的,国内外有关如何发展纪录片的研究成果不断给我们提供意见,同时,研究本土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更能贴近受众,也更能够体现我们研究的价值。
5结束语
当新疆纪录片创作空前繁荣时,一些纪录片栏目和频道却存在生存的危机。市场主导着纪录片的话语权,制片人制度操纵着模式化的纪录片创作限制了电视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对新疆纪录片进行细分,将有利于准确的认识新疆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从而促进新疆纪录片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 纪录片概论.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65-78.
[2] 王立波. 回眸新疆纪录片发展之路.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6).
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