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的校园环境,浅析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4-17 16:57:53 归属于工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25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校园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新的需求,大学校园空间的更新、提升势在必行。论文以中国民航大学科研楼建筑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了在传统校园更新中,以校园空间的生长为出发点,在尊重既有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校园空间生长更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努力使校园的文化内涵在空间生长的过程中得以继承,使校园的场所精神在空间更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

关键词:校园更新;空间生长;校园文化;场所延续   1.研究缘起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人数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万人,在校研究生规模153.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本专科生规模2231.8万人。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总数较2000年的586.1万人增加了1600多万。随着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现有的校园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新需求。  1.1 校园空间的更新  校园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处在不断的更新当中,其更新提升主要有三种模式:另辟新址建设新校区,传统校园的再开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358.8万平方米,较1999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320.3万平方米增加了1.5倍;在建校舍建筑面积3854.2万平方米,在建校舍建筑面积1521.5万平方米增加了1.53倍。在高等学校校园空间的快速更新扩张中,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空间更新生长的内在规律,导致空间的连续性被割裂,出现了很多“新”的学校。  1.2 校园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创造性与继承性并存的特点,是在对传统校园文化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当代校园建筑的发展进程中,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传统特色,确立其文化根源,寻求校园建筑的当代延续。因此,对于大学的老校区,应当以强化校园建筑文化为主,注意保护、改造和继承,保护具有文化特征和记忆价值的传统历史建筑,使现代的机能与历史完美结合,并得以延续。校园的原有建筑通常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可以唤起人们对校园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回忆,校园“内填式”更新旨在恢复原有建筑的形制、凝固历史时空,从而发挥其研究、教育和纪念的功能。  1.3 场所精神的延续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环境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归属的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场所精神的塑造涵盖许多内容: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建筑与建筑的呼应,建筑对地方文脉的延续,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建筑对人的感受的关怀……。建筑存在于独特性和特殊性之中,其原因是因为建筑处于特定的场所,要体现“场所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也是高等学校个性的根本存在,是区别于其它建筑类型所独具的场所精神。从物质层面上讲,校园精神是校园独具的校园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基础设施、技术条件、水体绿化等;从文化层面上讲,是校园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氛围,包括校园历史、著名校友、学术成就、传统习惯、校园风气……。  2. 项目概况  设计项目位于中国民航大学(北院)校园内,建设用地面积13000平方米,用地东侧为校园主入口前广场与主教学楼(六层);北侧为北二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木屋架,建于20世纪60年代);西侧为城市道路机场一号路;南侧为景观、水体用地。用地在校园内的位置极为优越,交通流线、景观视线俱佳,因此也对项目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拟建地上6层,局部三层,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满足民航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孵化功能,以及部分会议、展示等。在建筑形象设计上,充分考虑校园的既有空间环境、建筑材质、场所精神,在立面形式、材质选择上与原有空间产生呼应,使其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延续者,校园空间生长的推动者。  3. 空间生长的探讨  3.1 对既有空间的尊重  校园空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连续性。校园建筑的文化性是群体的表现,单独的建筑无法形成一种持久、连续的文化,也无法改变既有的文化状况。由于校园建筑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单体建筑应该同周围的建筑群体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注意与环境的结合,尤其是场所精神的延续,构成和谐、整体的效果。  项目北侧紧邻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二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木屋架,清水砖墙),北二教学楼承载着校园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整个校园具有重要的文化以及空间延续的意义,在项目的设计定位中注重对即有空间的尊重以及校园空间的延续,尤其是对北二教学楼和教学主楼既有校园空间的尊重,进而发挥建筑空间对校园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同时,通过在空间布局、色彩、材质、尺度、立面元素等方面的处理,达到与原有建筑的共生,整合现有校园的空间结构和生长特点,突出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脉和个性的延续与创新。  3.2 校园空间的生长  由于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既有的校园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新的需求,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校园空间进行更新势在必行。  在这种大背景下,通过校园内部更新提升的方式,在对校园肌理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中使项目“恰如其分”的融入原有校园的空间环境中去,既加强了校园的传统形式,又具有变化发展的灵活性。设计方案采用“L型”的布局,与原有建筑形成“U型”的围合空间,开口面向主教学楼和校园入口广场,使校园的场所感和连续性得以加强,表达一种强烈的内聚力;同时,场地面向校园外部环境的一面,在立面的处理上,利用视觉上的错觉,使其产生动态倾向,为场所增加韵律、动态的活力元素,使场所具有生机活力。  3.3 生态空间的引入  高等学校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佼佼者,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倡导低碳环保的今天,站在保

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前沿阵地成为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项目设计中,在空间生长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空间的引入,既是对环境的回应,也是对空间的尊重。利用屋顶平台和生态庭院,在满足休憩、交通、景观等功能要求的同时,体现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3.4 空间与文化融合  校园更新中,除了满足新的功能和空间需要之外,更应该强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校园的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不同时期的建筑与人文环境协调共处,恰当的反映所处时代的历史内涵,保持传统校区的时空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外貌上,也体现于校园的空间模式、文化生活和人文传统等诸多方面。项目设计中,利用色彩和材质的对比,使原有的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得以延续,同时利用空间形式的处理,体现传统校园空间的连续生长。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强,现有的校园空间必然要实现不断地更新、提升以满足新的需求。然而,校园空间的更新是一个连续生长、不断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既有空间的尊重,传承校园文化,延续校园的场所精神,不仅使大学校园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该使其成为校园精神传承的连续载体。  参考文献: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