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事研究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师有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解析了个人知识管理的2个案例,透析了叙事研究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叙事研究;专业发展
在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高校教师仅仅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不具备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前瞻意识和优良的能力,势必会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淘汰。“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成为现在许多教师的真实写照,面对庞大而又应接不暇的信息,广大高校教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知识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纷繁复杂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再加工,是教师回应全球化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之一。现在的“95后”教育对象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其信息化技术水平有可能高于甚至反哺于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1]。
1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按照知识表达的方式,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管理也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持续有效地获取、存储和应用专业知识,也是对教师显性和隐性知识与技能进行捕获、交流、分享、转化、整合、利用与创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再单纯依靠口述或文字来传授知识。如果高校教师能够选择更多的方式辅助教学,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上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2]。因此,教师将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对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叙事研究与个人知识管理
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兴起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叙事研究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分析和调整,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经验和技巧显性化,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实践智慧和互相交流,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叙事研究有很多好处。第一,有助于知识管理者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从而使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波兰尼认为“经验叙事能给缄默的个人知识赋予声音”。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系统、严密,往往是零星的、主观的,但却是教师所感、所想瞬间的迸发。叙事研究表面上是叙事,但实际上是叙事者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剖析,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行为,这一点与知识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有助于知识管理者进一步提升主体意识,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近些年来,高校越来越提倡“研究型”教师。高校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或权威模式。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给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去收集、整理、分享、反思和创新教师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各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叙事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体责任,加强分享、反思和创新的环节,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第三,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能力上。教师教育知识的实践能力是其丰富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实践转瞬即逝,不便于保存、反思、分享与创新,而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叙事研究正是通过保存稍纵即逝的实践,为反思、分享和创新提供进一步可能[3]。
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叙事案例
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叙事研究,可以看到叙事研究也是一种实用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叙事研究反思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案例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最佳工具是什么?通过一个学期对学习通的使用,有效地利用学习通来组织课上课下的教学合作。使用学习通等知识管理工具,等同于建立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电子档案袋和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反思,记录自我的点滴变化和在交流中发现他人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自身的进步,激发教师进行实践的动力和信心,不断进行尝试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升。知识管理的工具较多。基于有效和便捷两个原则,教师选择了学习通和微信群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知识管理的手段。通过学习通和微信群,师生之间可以共享相关资料,打破空间限制。学习通是跨时空的交流工具,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知识管理和交流平台,用于隐性知识的挖掘、存储和共享。同时,学校通过超星公司引进学习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都有接受相关培训,具备使用学习通的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教师在学习通中开设专题并组建网上学习小组,提前将相关的资料上传至学习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发起旨在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活动。学生完成后上传至学习通,既能保存又能随时面向小组成员开放、查看和互动。更重要的是,学习通的资料可以以云盘的形式一直保存,通过教师这个纽带,不同的小组之间与不同年级师范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与交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分享、交流、反思与创新自己的知识,让大家参与谈论,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总结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给学生机会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深思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保存和分享,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整个团队的提升。微信群主要用于即时分享、交流、反思与创新。让大家参与讨论,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同学的实践表现,及时总结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比较丰富,有OneNote、Miki、博客、知识地图等。虽然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比较多,但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更快上手。熟悉和学习使用知识管理工具的过程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接下来大量工作的开展。有关学习通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文献几乎没有,但学习通有着知识管理工具的几大优势。第一,系统性。学习通可以通过专题、课程、话题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分享与传递。第二,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需求、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设置不同的专题,发起不同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整理相应的材料。第三,聚合性和交互性。以任课教师为纽带,既能把不同年级上过同课程的学生联系起来,也能把相同研究方向或教学方向的教师联系起来。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能随时随地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论、讨论和交流。第四,零成本。学习通中有海量的电子书籍、资料和文章,都可以进行收藏和分享。通过网络平台的知识管理,避免了纸张的浪费。当然,各种知识管理工具都有其明显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弊端。相较于学习通,微信的及时性和交互性更强,能更有效地调动师生对某一特定话题交流与反思的积极性。因此,多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结合使用也十分有必要。【案例2】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是什么?在一年半的实践过程中,最难的点是建立同事之间的学习共同体,组建学习团队。长久以来,大家各自埋头苦干,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意识并不强。在实践的过程中,尽管笔者积极努力邀请同课程和同研究方向的同事建立教学和学术上的交集,但收效甚微。相反,在自身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更有成效。例如,在指导备战教师资格证认定面试的6名学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识。因为目标一致、专业知识相通但各有优缺点,小组成员们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能互相学习与促进。组织、协调、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反思、评价、分享和创新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点拨小组成员的表现,从而促进小组成员教学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比教师一对一对进行辅导多得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最终6名学生全部通过当年教师资格证认定面试。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单位,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组建拥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团队,取长补短,可以达到“1+1>2”的效果[4]。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摩、反思、评价自己和团队其他成员的教学实践,实现了自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增值。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学会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从长远来说有益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5]。
4结束语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的有力武器,而叙事研究又能帮助高校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摸索过程中更深入地挖掘与总结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所得,从而促进个人知识管理更加有效、持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兵.近几年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综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6-69.
[2]刘丹,过仕明.教育知识管理国内研究述评及展望[J].教育与人才,2013(8):51-54.
[3]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3):13-16,18.
[4]孙晓宁,储节旺.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2):146-153.
[5]王永卫,庞露露.国内高校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8):125-126.
作者:曾利霞 周雯 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