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
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
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
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
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國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简介:吕规
第2篇:试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融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愈味着竞争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为此我国政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已变得非常迫切。
一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雷要。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的过程,是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市场经济走向全球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巨大的社会孺求,面对我国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中国政府要发展经济,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一直按照改革与开放的进展,不断调整政府职能,推进市场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国内体制改革滞后于对外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变得更为迫切。
二是兑现加入WTO的承诺的雷要.中国加人WTO,就开放市场及接受规则做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承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开贸易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外资施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按以市场经济为墓础的WTO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完普该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过程,是与各成员国之间形成共同语言和平等关系的过程。中国承诺要保证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在国内的统一实施,这就要求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否则市场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但现行体制与WTO规则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下大力气建立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建立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减级与WTO规则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市场时间表.
三是满足全球化与市场化双重要求的雷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惟一办法.是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从而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是市场经济国家.是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虽然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但比较而言,市场化改革滞后,体制方面的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快市场的开放,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市场开放过程中统筹规划.顺利完成市场开放带来的结构性调整.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使本国投资环境更具竞争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摇要同时满足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要求.加人WTO愈味着中国更深人地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必须全面提升体制的竞争力,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全面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变得更迫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转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原则发起的,反映在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上,就是服务的意识.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创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在传统体制下,我国政府始终以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身份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现在部分政府官员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的意识,造成政府低效和腐败等问题.新世纪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应先从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开始,尽快实现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理念,将政府切实转变成一个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国民的公共需要.
(二)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深化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我国传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低效、低能、腐败等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瓶颈。不改革传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提高政府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效率,中国就很难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及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廉洁,要从行政干顶、直接管理、徽观控制转变为法律主治、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三)规范、监管市场扶序,完善市场机制。以往,一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大多是针对国内市场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范围扩展到全世界,政府行政管理也要有所改变。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的传播和扩张,培育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主要任务。国际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各国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竞争.是市场环境是否完善的竞争,进而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性。部门林立、条块分割,政府又掌管资源配t权力,使得市场的基础作用很难发挥,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的要求,大力整治、规范、监管市场秩序,完替市场机制,保证国内市场的统一与完整,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
(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便于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而利用的前提是要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应当从对资源配t的直接干预转向使市场起作用,通过市场力t提高资源配工的效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弃对微观经济生活的干预权力,因此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减少对徽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五)加快法治化进程,完善法律法挽体系.WTO要求其成员国按照WTO规则修订其本国贸易法律与规定,凡违背WTO规则或者与加人WTO的承诺不相符的,都应进行修改和完善,国际组织的规则日益成为各国法律与政策的依据。中国加人WTO.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中国在制定有关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某些方面还不到位,执法效果住往不理想,要使市场经济在我国高效率地运行.迫切需要加快法治化进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作者:陶绪佩
第3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的作为
2011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热门的话题虽然很多,但“最必要”的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进程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最必要的时候。可以说,它不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复杂且困难的问题,而且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温家宝总理在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最重要和最艰巨的工作内容。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表面上是对我们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通过这次危机,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过去那种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人、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在需求结构调整上,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供给结构调整上,或者说在产业结构上,要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转变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生产要素结构调整上,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我们就能够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等不起、慢不得、更不能折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和迫切。据统计,我国国内居民私人消费最弱小。从1978年到2009年,家庭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下降到37%。在亚洲六个规模较大的国家中,中国的居民消费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99年起就垫底。2008年到2009年问是37%,不但低于人均产值最高的日本(56%)和第二高的韩国(55%),也低于人均产值稍高的马来西亚(50%),还低于人均产值更低的印度尼西亚(61%)和印度(59%)。
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这一点仅从国际专利申请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2010年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12339件,美国44855件,日本32156件,德国17171件。在中国申请的国际专利中,深圳的华为集团(1528件)和中兴集团(1863件)就占了27%。
再看第三产业,2010年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0.3%,第_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1%,这两个比重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即使跟印度比,也低10个百分点。印度人均GDP只有我国的1/2,但是第三产业产值已经接近50%。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占70%~80%,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由此可见,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关系到当前经济发展的稳定,也关系到中国中长期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经济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无旁贷,应该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推动我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就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职能分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一)利用市场准入职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准入职能,在现行执法依据和审查标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把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贯穿于市场准入的全过程,在把握市场准入的切入点上下功夫,在“推动”转变上见成效。
一是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关系到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重点支持。特别是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天航空等产业,应该多采取一些优惠和便利措施。
二是积极支持环保类产业或项目的发展。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人关注的一大社会公害。所以,有关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应运而生。对于这些利国利民的环保类项目,应该予以重点扶持。
三是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慢,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因此,对于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应该帮助其完善申办条件,支持其快速发展。对于属于被调整的产业或项目,要有一定的控制。
(二)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的职能
近年来,工商行政服务指导发展很快,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应该加快自身知识的拓宽,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搜集市场信息,更主动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服务。包括送政策、传信息、引资金以及一些便捷服务等。
(三)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商标监管的职能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努力推进商标战略,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当前,应该加大实施商标战略的力度,如加强驰名商标的宣传培训、举办驰名商标企业报告会等,积极鼓励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帮助企业搞好商标国际保护等。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调整转变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转变”上见实效。因此,我们首先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自身的调整与转变。
(一)要有战略管理的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引起公共部门的重视。战略管理可以让组织主动积极地面对自已将来的发展,而不是处于被动。它可以使组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仅仅做出简单的回应。
战略管理认为: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之中,外部环境是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外整合的过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既然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工商行政管理实际的发展战略。
工商行政战略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而采取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谋略。行政战略是有关实现行政目标的各种战略选择的总称。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目的、基本使命以及主要目标等根本性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在战
略规划方面。战略规划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研究分析,在衡量影响部门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本部门制定目标和前进方向。战略规划涉及部门的方向问题,这是战略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战略规划直接影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部门能否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效能。
(二)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当前,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四力”上狠下功夫。
一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软实力”。“软实力”应该是指工商行政管理规制的震慑力、工商执法的人性化和工商干部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无形力量。培育“软实力”比建设硬实力更艰辛,不可能立竿见影,除了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提高市场执法的效能外,还要有市场监管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及服务行政的成效。培育工商行政管理“软实力”涉及很多方面,如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依据比较完备,执法理念正确,执法者形象良好,执法的效能高等,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适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是培养和提高干部的学习力。学习力包括学习态度和方法,对知识和信息的甄别、消化、吸收能力,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以至终身学习等多种因素。学习力的强弱,对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重大影响。培养干部学习力有多种途径,包括培养干部的政治敏感性、科学辨别判断形势能力的学习:培养干部的市场执法能力的学习、教育、培训;培养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学习、教育、培训;培养干部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教育、培训:培养干部的四种意识,即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务实意识的学习、教育、培训。
三是增强工商的凝聚力。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工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单位加班加点超时工作的情况很普遍,超时的工作使不少干部身心疲惫。当前,必须把关心、爱护基层工商干部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着力提高工商队伍的凝聚力。要想提高工商队伍的凝聚力,我们就要从工作上、生活上、政治上去关心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增强工商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维护工商干部的正当权益,体现工商队伍建设的亲和力。建议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维护工商干部正当权益的机构,专司维护工商干部正当权益和合法行为的工作。
四是强化工商的执行力。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来讲,执行力就是中层干部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中层干部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单位领导的决策需要得到中层干部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中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单位领导的各种方案是无法实施成功的。要改善执行力,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三)打造和培育“品牌工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商标管理,深知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积极推动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同驰名商标的作用一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需要打造和培育自己的“驰名商标”——“品牌工商”。
“品牌工商”的打造和培育,可以先在某些省或市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进行,即地方“品牌工商”。如果情况特殊,也可以成为全国“品牌工商”。
“品牌工商”的打造和培育,还可以像大专院校中的重点学科和专业一样,人们一提起某个学科或专业,大家都知道这个学科或专业是哪几个大专院校最强。所以,“品牌工商”可以是先由某个工商局的某项职能工作成名。当然,也可以先由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某个人成名,如提起王立军都知道是重庆市公安局局长。
改革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大胆创新,应该像周伯华局长强调的那样:“在法律法规和职责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服务效能的体制机制都可以‘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以‘试’。”
作者:王林昌
第4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作者:袁鹤平
第5篇: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研究与借鉴(上)
英国作为高度开放和自由化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其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贯彻在公共行政服务领域中的法治理念、创新思维、服务意识等思想理论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广东省对外经济行政能力,促进广东省对外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实践及其特点
英国素称以“贸易立国”。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市场优势,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中占垄断地位;二次大战后,随着美、日、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英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尽管如此,英国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广泛的经济联系和较大的影响力。
目前,英国对外贸易居世界第五位,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均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英国政府推行自由、公开、多边的经济贸易政策,积极参与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经济事务中的活动。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实践内容丰富,且具特色。
实行高度开放和自由化对外贸易体制。
1.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英国的对外经贸是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和贸易政策为规范,以海关监管为相应手段的高度开放和自由化的管理体制。其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管理基本放开,除个别行业(如军事、高科技等敏感产品和设备外)的生产外,政府不干涉企业的对外经济行为,外国公司和个人都可以在英国注册并参加竞争。国家依法对企业进行法律的或行政的管治。
2.英国对外贸易立法权让渡与欧盟。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英国没有本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它遵循的是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即以欧共体条约中规定的共同政策为原则的各项贸易立法,英国参与立法过程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所通过的各项贸易法律政策。
3.英国与WTO关系主要通过欧盟实现。欧共体及其25个成员国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即欧共体与其25个成员国组成了WTO的26个成员。在WTO事务方面,欧盟成员国在布鲁塞尔和日内瓦协调一致立场后,在几乎所有的WTO会议和WTO事务方面,由欧盟委员会统一代表欧盟及其成员国发言。因此,在多数情况下,WTO文件只提到欧盟,或正式称“欧共体”。英国在WTO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承诺和贸易政策审议活动均包含在欧盟的相关承诺与活动中。
实行统一、垂直的行政机构
1.贸工部(DepartmentofTrade&Industry)是负责国内外贸易和工业的政府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包括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出口、促进投资;负责为企业提供业务支持和提高科技水平;管理兼并,防止垄断,维护市场公平公开,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欧盟内的经济事务等。其目标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增强竞争力,提升英国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贸工部直辖在境内九个地区设立的贸工部地区办事处。其人员编制由贸工部直接管理,主要职能是实施地区扶持政策,管理欧洲地区基金,具体承办贸工部在各地区的事务性工作,不直接制定外经贸政策。
3.英国各地方政府没有设立外经贸管理机构。各地方外经贸管理法规和政策由贸工部统一负责,贸工部各地区办事处一般与地方非政府的外经贸促进机构相互配合,为该地区的企业提供服务。
极具力度的行政改革
1.英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优化,通过“卸载”(Off-loading),实现“小政府”模式(minimumgovernment)。其改革被公认是西方行政改革先驱,具有激进又系统设计,相当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传统文官体制难以对改革有效抵制,议会主权的宪政精神有力地保障中央政府改革方针在全国贯彻等特点。改革以1979年为起点到现在,其间保守党执政17年,其后改革方向基本为现执政工党所继承。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非国有化: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在开放中实行管制推动竞争的治理。公共领域实行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就业等的政策改革;行政体制实行包括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人事制度、监督机制、公共责任机制、管理方法技术等内部改革。改革涉及到私有化、分权化、竞争机制、企业精神、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对工会限制等七个主题。先后采取了雷纳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和竞争求质量运动等具有制度创新的重大改革措施。改革卓有成效,改革极具影响。下面着重研究与对外经济行政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个改革措施。
2.公民宪章运动(TheCitizen’sCharter)。所谓公民宪章,就是用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诸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目的。各部门宪章的制定、公布,必须遵循明确的服务标准、透明度、顾客选择、礼貌服务、完善的监督机制、资金价值等六条原则。这是英国行政改革重点从追求经济、效率到讲求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转移。到1996年,共发布全国性的公民宪章有42个。在非强制性制度影响下,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都对其业务设定了目标,并公布工作业绩。
3.竞争求质量运动(CompetingforQuality)。把市场和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是英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公共部门的竞争机制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公共部门内部的关系,包括非垄断化与竞争、管制推动竞争、公与私之间竞争、公共组织之间竞争等多种促进竞争的方式和手段。非垄断化与竞争的实现形式有:建立新的竞争实体,块块分割,控股比例限制,经营范围分割等;管制推动竞争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开放基础设施,批发价格控制,零售价格控制,标尺竞争,经营分散化;公与私之间和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实现形式主要有:合同出租制、市场检验以及客户竞争、内部市场等。在对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开放改革的进程中,英国政府认识到:实施非垄断化与竞争、以管制推动竞争,与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和国有经济私有化同样重要。
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
1.原产地规则。英国实行欧盟统一的原产地规则,旨在确认贸易货物的来源地。有两种规则形式:第一是非优惠的原产地规则。它适用于欧盟成员国与欧盟外国家(关税区)的贸易。当欧盟针对某一国(关税区)采取反倾销、数量限制等措施时,非优惠的原产地规则尤为重要。第二种是优惠的原产地原则。它没有统一的国际协议,主要是欧盟与第三方所签定的协定,以使商品能以比统一关税(CET)更优惠的关税进入欧盟。
2.关税。欧盟是一个关税同盟,25个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对从欧盟外的进口征收统一关税。关税表采用HS商品编码,进口税采用按价征税的原则。
3.非关税措施。英国政府对开放国内市场持积极态度,但仍采取适当的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限制(分为欧盟进口限制和国内进口限制两部分),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此外,英国对进口产品安全标准执行一定的规定。由英国标准机构(BSI)统一负责。若与欧盟CEN重复,CEN成为英国标准,若CEN与ISO不同,则以ISO为准,英国执行WTO的“标准规则”。
4.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由欧洲委员会(TheEuropeanCommission)统一实施,英国等成员国不得单独采取行动,贸工部内部设置反倾销机构,做协调、联络工作,指导企业。
实行宽松的投资政策
1.鼓励市场开放和市场竞争。英国没有专门制定指导和限制外商投资的法律。在英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英国企业完全相同的国民待遇。政府先后对国有垄断的行业实行私有化、扩大市场开放,使外国企业有更多进入的机会。
2.实行优惠的税收等政策。包括考虑对跨国公司实行减税措施、对双重征税体系进行改革,采取“集团优惠”、实行资金支出抵扣、不限制利润转移等。
3.促进企业同劳工建立伙伴关系。英国在全国建立80多个培训与企业局(TECS),政府为企业提供劳动者培训或教育的财政支持,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就业计划”为失业者转入从业大军等。同时,英国重视在工商企业界确立与公众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基地设在伦敦和纽约的英美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EP)专门设立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AA),设计了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的简称)标准和认证体系。该认证体系规定了包括人权在内有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自由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管理体系等九方面内容的严格标准。
4.帮助企业实现科技进步,援助研究与开发。为引导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英国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及投资的支出实行税贴(CapitalAllowance);可通过“贸工部研究与技术倡议计划”、“援助在研产品(SPUR)计划”获得英国政府或欧盟的拨款援助。
5.推行向存在工业问题地区投资的地区政策。根据“地区选择性资金援助”(RSA)的计划,英国政府运用欧盟“市场基金”援助款项对经济衰退和恶化的“一类目标”地区投资项目进行援助,用以振兴偏远地区经济。
6.设立自由区和海关仓库。英国目前有七个自由区被认为处于欧盟关税区外。在自由区内,货物获准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或再出口到欧盟以外地区前,可进行各种交易而不需缴纳关税、增值税或其他费用。各地设有海关仓库。货物可在海关仓库长期存放,提供与自由区同样的优惠条件。
建立遍及各地的贸易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
1.设立英国投资贸易总署。在英本土设有45个办事机构,在全球设立200个办事处。其中,英国国际贸易总局(BTI)是政府机构,对外以“全英贸易伙伴”(TradePartnersUK)和“英国投资”(Invest、UK)形式出现,主要功能是促进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的服务;英国投资局,是英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机构,在北京、广州、重庆、香港设立了办事处。
2.建立商业联系网(BusinessLinks)。BL是官方在各地的基层经济机构,有85个,负责把官方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支持行动,为出口企业服务。
3.成立各类联系政府与企业的中介组织。包括英中贸易协会、英国工业联合会、英国商会联合会、伦敦工商会、英中贸易48家商团等,为其会员企业争取一个良好、公平、高效的商业环境。
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理论启示
从英国对外经济管理的实践与特点中我们体会到,其公共行政管理,无论是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政策与措施,无不浸透现代管理中许多重要的思想理论,包括法治理念、创新思维、服务意识。认真地研究和把握这些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实现形式,客观深入地联系广东对外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包括行政法理、法治问题、市场一体化问题、开放与治理的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建立法治政府、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能力、促进对外经济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法治是英国行政管理的灵魂与根本
从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法制、体制、行政设置等状况和特点中,我们发现,其对外贸易的立法让渡于欧盟,没有专门的利用外资法规(实际是内外资适用统一的法规),地方政府没有设立对外经济管理机构。但对外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却能正常有效地运作,奥妙何在?
众所周知,英国的传统文化是所谓的共识性文化,没有系统的详尽的成文法律法规,但存在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包括被社会、政府、人们普遍认同的(规则、先例、习惯和传统等)常规、案例法和权威性著作的阐释等,自觉地约束政府和人们的行为;英国政治文化是人们恪守“议会主权、部长责任、政治中立”三大信条;英国公共行政文化重视公民权利和平等待遇,欢喜公共服务和社会工程,认为维护公共利益、防止腐败要与私人组织保持距离等。由此可知,法治是依赖于一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的,这就是英国法治大环境。
英国的文化,无论是共识性文化、政治文化,还是公共行政文化,蕴涵着法理,浸透着法治精神。这种法理、法治精神,是英国公共行政管理的灵魂与根本,从而维系着英国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对外经济活动和行政的有效运行。“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训,深入人心,形成了深厚的中国食文化环境。如果法治达到了食文化的境界,那么法治也会像食文化一样成为我们的共识性精神。
“放”、“管”并举是英国解决“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治理理念和创新思维
英国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各类资本,进行私有化改造,引入市场,引入竞争,涉及到环卫、电力、公共交通、供水、供气、消防、通信、园林、路灯、污水处理、医疗、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的产品与服务。
这些公共服务领域在改革前基本为国有资本垄断。这种由国有垄断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体制缺乏效率与质量,对财政形成巨大压力。无论是执政当局还是社会公众都不满意,从而引发了公共服务领域对各类投资包括外国投资的开放,打破原国有垄断,以解决“政府失灵”。但是,私有化后又形成私营垄断企业,出现“市场失灵”。
为此,针对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英国行政改革在“竞争求质量运动(CFQ)”中推行了建立新的竞争实体、控股比例限制、经营分割、合同出租制等多种形式的非垄断化管制,以及采取开放基础设施、批发与零售价格控制、经营分散化等以管制推动竞争的措施,以解决“市场失灵”。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我国行政改革进程中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此况,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对非公有资本的开放领域,尤其是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对外资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如何保证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后的这些领域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问题,又对政府加强和改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重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路一定不行。公共服务领域中既要解决国有垄断“政府失灵”,又要防止放开后“市场失灵”,英国行政改革中实行开放与管制并举,所蕴涵的“寓管于放,以管促放”的管治理念与创新思维可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服务至上是英国公共行政的改革与价值取向
英国对外经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着很大的分量和影响。长期支持英国对外经济的地位,除了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拥有高度开放和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外,值得重视的是英国还拥有一个支持对外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其服务体系的完善,则是英国行政改革与价值取向的结果。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英国的行政改革的动因之一。改革者对传统行政管理服务进行了反思和批评: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中服务提供者居主导地位,公共产品成了“生产者推动物品(producer-drivengoods)—它们是生产者说了算”;对消费者提出的公共产品质量要求不敏感,忽视了公共服务的多样性;行政管理服务缺乏创新精神,不适应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改革者还认识到:承担行政管理的政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行政管理对象—社会公众和企业则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公共产品必须接受市场检验—顾客是否满意。这就为公共行政管理的社会功能—职能定位和评判提供了标准。
正是基于服务至上的意识,政府发起了“公民宪章”运动,提出要把社会公众和企业作为政府服务的客户,大力推行“一站商店”(one-stopshop)服务,把“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服务的标准。与之同时,一个全面系统、现代高效、以人为本的支持对外经济的服务体系也得以建立和完善。所谓全面系统,主要是英国在对外经济管理中对公共行政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所谓现代高效,主要是英国对外经济管理中电子政府的建设;所谓以人为本,主要是英国在公共服务部门,包括贸工部推行“公民宪章”运动等。英国把服务至上的理念作为行政管理改革和价值的取向,对我国政府改进服务或可提供借鉴。(未完,待续)
作者:黄永智
第6篇:英国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的研究与借鉴(下)
提高广东省对外经济行政能力的对策建议
坚持依法治理
1.建设法治政府。当前,对外经济领域,仍然存在政府管理与市场、与企业社会角色界限不清的现象;存在有权无责、权责不一、用权无限、侵权未究的现象;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主仆颠倒的现象;简言之,就是改革进程中仍存在政府管理不到位、越位、错位等问题。
为此,一是要建立有限政府。行政管理者必须树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法治意识,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权限进行行政活动。因而,要定好政府、市场、企业等社会“角色”的位,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社会法律关系,使其在各自“角色”范围活动。
二是要建立责任政府。从责权关系上看,法定权力为承担责任提供了条件,而承担责任则是行使权力的逻辑结果。这就是有权必有责。因而要建立起明确的、透明的、可操作的责任制度和运作机制。
三是要建立服务政府。从政府的社会功能上看,政府在于为社会、为企业、为公众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因而,要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所明确规定的“切实地把政府的经济管理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当前我们面对的对外贸易秩序不容乐观。对内而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一方面对促进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生产成本差异很大,企业行为不规范,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原因,导致出口的恶性价格竞争,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卖价越来越低,损害了我国产品的信誉和国家总体利益。
对外而言,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上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和贸易保障措施越来越多,迫使我国产品不得不退出原有的市场,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此,首先,要依法向社会公告违法经营及扰乱对外贸易秩序的行为,增强透明度和监察力度。透明度原则是WTO规则中基本原则之一,多年以来我国外贸公共信息建设滞后、公共信息披露服务不足,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加入WTO时所作出的承诺。因而依法向社会公告,一方面履行了我国的承诺,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借助公开扰乱对外贸易秩序行为的举措,可以加强社会监督,威慑违法行径,整顿外贸秩序。
其次,要依法加强对外贸易的监测和服务,做好对外贸易调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目前,贸易调查是各国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为维护外贸秩序,保护我国产业利益,针对外贸中的不正当竞争、垄断等扰乱外贸秩序的行为,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对有关问题开展贸易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调查,并依法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减少或消除上述不法行为对国内产业发展及市场秩序的扰乱与阻碍。
最后,要依法加强主动防御功能,遏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增强主动防御功能是当今各国外贸立法执法的重要特征。我国外贸法具有对外开拓市场,对内保护产业的功能。加入WTO后,我们应在履行有关义务与承诺的同时,认真吃透用好WTO赋予的权利。对于外贸领域中存在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其他扰乱外贸秩序的行为,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采取禁止进出口等措施来消除其危害或影响。
3.依法促进一国四地经贸发展。我国宪法、基本法,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对维护和促进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往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CEPA就是依法促进内地与港澳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重大举措。加入WTO后,我们面对反倾销日增的新形势,对我出口产品,包括港资在内地投资生产的出口产品,影响很大。
为此,要在依据WTO规则和有关法规的前提下,粤港合作,建立相应的联合应对反倾销机制,共同维护粤港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要重视运用WTO规则,加强对进一步发展一国四地经贸关系的研究。欧盟25国家加上欧盟本身构成在WTO的26个成员单位,一般情况下,在WTO中欧盟代表其他25成员。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分别作为单独的关税区构成在WTO中的四个成员单位。作为一国的四个单独关税区,固然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存在共同的利益。
因而,可考虑借鉴欧盟既有分开,又有集中的运作方式,借助WTO框架并运用其规则,推进内地与港澳地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
坚持放、管并举
1.从理论与政策上把握公共服务领域必须放开。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公共服务领域主要为政府、即国有资本所垄断。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服务相对于私人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质,因而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供给,这是理论误区。经济学家布坎南新的经济学理论指出,因为消费者存在包括信任、名誉等多种偏好,公共产品的消费存在“选择性进入”,所以公共产品的非政府供给是可能的。
实践表明,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公共产品和服务传统供给存在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体制性缺陷,存在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和财政危机,存在着阻碍形成竞争的机制障碍。这种传统的供给体制非改不可。英国率先对此进行了改革。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计委和建设部于2002年先后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和《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广东省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所有这些,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政府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有力地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开放。
2.大胆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动外资进入公共服务市场。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共服务领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据广东省建设部门称,今后几年内,广东省市政设施建设有几千亿元的投资市场。前不久的首届泛珠江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上,香港企业签订的200多个项目中,交通、天然气管道、环卫等方面占相当的比例;4月份奥运市场推介会上,北京市政建设招商总额达1350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吸引世界500强的许多国外大企业加入竞争。
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公共服务项目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从公共服务领域产品和服务非政府供给的技术形式上看,包括合同外包、管理契约、特许经营、政府采购、资产出售、自愿者提供、经营民营化等,完全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灵活运用。其中,特许经营就有多种具体做法:较早出现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大量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都采取这种方式;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经营—转让方式;最近出现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部门合伙关系方式。北京奥运会推出市场的四条铁路,投资500亿元的建设运营项目就是以PPP方式寻求合作伙伴的;此外,还有公私合营公司、股权收购独资经营等。
通过大胆开放公共投资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公共服务领域必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3.改善行政管理,保证公共服务领域开放的健康发展。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吸引外商投资社会公用设施,只是手段。开放的目的在于政府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益、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改进更加满意。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像开放公共服务领域这样影响重大的一项改革,必定会带来新的管理问题。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包括:非国有化后,形成了一些新的垄断公司,在服务质量和水准方面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因领导人更迭使原制定的政策不能连贯执行下去而导致建设项目中断;一些投资公司专业化程度不高或将建设项目转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间或造成项目发放中国家损失等。
这表明,公共服务领域放开前存在“政府失灵”,放开后又会出现“市场失灵”。这就给开放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为此,一是放开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要坚持放与管并举,以管促放。在行政管理上,实行非垄断化与非国有化同步推进:可考虑采取建立新的竞争实体、控股比例限制,经营范围分割与经营分散化、合同出租制等化解措施;实行管制推动竞争:可考虑采取开放基础设施、批发价格控制、以标尺竞争控制零售价格等管治性措施,保证开放项目的质量和服务水准。二是提高政府信誉度。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政府政策动态一致性,克服来自政府的政策风险,包括因领导人更迭使政策不连贯的风险,消除投资者的顾虑。三是加强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者背景审核,依法规范资质管理,同时加强政府部门专业化人才的配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坚持服务至上
1.整合行政资源,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在行政管理横向层面上,要建立起生产与流通、内外贸市场一体化的统一管理的行政体系,以排除因行政管理体制原因对商品与市场的内在经济联系的割裂与隔离。二是在行政管理的纵向关系上,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要适当分离,中央商务部门专司政策制订,各级地方外经贸部门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于实施政策、服务企业上。三是在行政管理重点上要加大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力度,突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要把注意力放在推动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上,并提供政策与财政支持。
2.重视手段创新,加强信息服务。联合国贸管组织在《贸易效率部长级宣言》中把加强信息服务作为提高贸易效率的六个关键因素之一。以低于成本和免费向企业提供经贸信息是符合WTO有关规则的一种贸易促进方式。
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普遍地为经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资助,以合法地“补贴”出口。为此,一是推行“电子政务”。要以推进“网上审批”为切入点,在目前广东外经贸厅政府网站查询办理政务的基础上,借鉴英国“网上政府”的经验,扩大开设受理、备案、审批等网上政务服务,以加快实现公开、便利、高效的行政目标。
二是运用“电子民主”。要以整合网站等资源为切入点,在已建立的广东省外经贸厅政府网站、投诉网站、WTO咨询网站、招商网站以及相关查询网点等公众服务网站、网点的基础上,借鉴有关著名网站统一门户网站和统一服务品牌的做法,充分整合现有分散的各类信息资源,创建品牌网站。
通过电子信息服务公开化,解决政府垄断信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公众对公共政务信息、公共经贸信息的知情权,实现电子信息服务的民主化,更好地体现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政治目标。
三是促进“电子商务”。如众所知,信息技术革命为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可能,利用因特网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大大减少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费用。为此,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在名牌网站上设立网址这类“电子商务”的发展,指导企业在网上登记注册后加强后续工作,努力实现网络营销的增值化。
3.以人为本,加强投资贸易软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是现代国际社会主流思潮之一,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以人为本,既有关于人的服务问题,也有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还有关于人权的维护问题等。投资贸易软环境建设的领域十分广泛。
当前,尤其要重视与人的服务、人的发展、维护人权等相关的软环境建设。首先,是加快行政服务承诺制度建设。对外经济行政管理目前仍存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在总结近年开展的行风评议和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公民宪章运动的经验,推行行政服务承诺制。
服务承诺制,应包括服务内容与工作时间、服务标准、服务程序和时限、违诺责任等规范化的承诺内容;应有内外部结合的监督机制,原先设立的公众投诉,因为投诉呈现的分散性和随意性而使监督效果不佳,大众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的优势,应适度引入;应有统一的组织推进和量化的考核。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行政服务承诺制建设,来提高对外经济行政服务水准和质量。
其次,是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这对于加工贸易经济比重大、对劳动力需求量也大的广东省来说,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尤为重要。劳动力市场实质上是由市场机制配置劳动资源,主要表现为一定的就业制度、工资制度、保险福利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等。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高度自由的雇用劳动制度。雇员与雇主之间有十分自由的选择性。
但是,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自由就业制度仍实行一定的管理。包括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支持和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借鉴英国的一些有效做法,政府必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引导和规范。要在实行收入政策,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干预集体谈判,协调劳资关系,解决劳资纠纷等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引导劳动力流向,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工作力度。因而要做好劳动力宏观规划,建立市场信息发布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体系,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以增强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促进企业社会道德责任建设。国际工会组织协会、国际人权宣言和关于儿童权利的联合国公约的制定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核心精神是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997年出现的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通常称为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就是基于此宗旨和精神的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并已成为第三方认证的准则。顺应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热,耐克、阿迪达斯、沃尔玛、麦当劳、家乐福、锐步、迪斯尼、通用电气、雅芳等大批跨国公司从维护其品牌形象出发,纷纷要求产品配套企业与合作企业执行此标准。
毋庸置疑,我国企业状况与此标准存在差距,推行必是增加企业乃至政府的成本。目前SA8000还不是国际标准,我们不能被误导。但是必须有危机感,审慎以待,积极应对。一方面帮助企业了解SA8000,教育引导企业,特别是大批的加工贸易企业落实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规,维护劳工权益,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的人文关怀,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劳动法》等立场观点和法规,跟踪SA8000的国际社会进程,并根据我国承认的国际法则,相应调整我国相关法规和政策,给企业及时的指引和规范,制止企业向社会转嫁成本,遏制出口的恶性低价竞销,维护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
作者:黄永智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