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激烈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科技领域中,同时也集中在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普通院校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也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大举措。“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先进性。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管理的先进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
工管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应用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1目标共性趋同,难以满足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
1.2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1.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各个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工商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工商管理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却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但多数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差。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不少老师已经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模拟实验室与实际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宄和改善。
2基于“三位一体,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应用人才规格定位
按照“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融合、区域特色鲜明”的原则,吸收世界先进管理教育理念,我们积极探索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构建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知识一能力一素质”结构为基础的能力本位体。
2.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包括三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块。学科知识包含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共通的,以及一定的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科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除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运筹学等共通知识外,还包括各专业自身的核心知识。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知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理论知识是基础,通用知识是保障,职业知识是依托。
2.2能力结构
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三块。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
2.3素质结构
基于管工融合理念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素质结构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三块。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
3“三位一体,管工融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1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管理理论与工科知识相融合,注重管理与工科教学模块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与渗透,力求教学内容既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打造“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四大教学平台。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专业教学总学时控制在一定的幅度。
3.2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融合系统工程的原理,通过与工科知识相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科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科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3.3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改革经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全过程与工作全过程紧密结合,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通过校企产学研结合,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摸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效途径,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身心素质和自我发展素质的有机融合,并且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和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推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本着“产学合作、校企互动、相互渗透、互惠双赢”的基本原则,借鉴其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搭建校企互动合作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平台总体框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