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企管理制度建设的“立”与“行”
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内部生产和经营活动具体行为和准则,它规范着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往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内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着规章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时效性滞后等问题,由此造成的管理职能混乱、工作效率低下,这直接影响国企的经济效益和管理形象。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笔者从制度建设方面结合企业现状就 “立”、“行”并举两个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国企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治”色彩浓厚 论文联盟http://
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是按照《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实行总经理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质就是“一把手负责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显现出管理者比较明显的自我意识和随意性, “人治”色彩较浓厚。
2.制度建设存在集权
国企一般在制度建设时“立项、草拟、审议、批准”四权于集于某个职能部门于一身。容易造成所制定的制度流程不清,接口模糊,执行起来协调难度大等困难。同时也不能排除,制度制定部门出于本部门利益考虑,诱发扩权、寻租等行为,造成制度的先天缺陷。
3.制度建设缺乏前瞻性
目前国企管理制度的制定过于依赖职能部门的“自觉性”,制度建设没有系统的计划。容易造成对健全完善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现象,致使职能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只注重专业系统内管理制度的完善,而缺乏相关部门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与制度建设前瞻性脱节。
二、制度要“立”的科学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根据企业需要制定,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遵循可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企业的管理制度要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形成一个相互配套、内在一致的体系;最后,建立配套的奖惩激励制度,以保证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1.建立制度建设的二级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需建立管理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以增强企业整体制度层面的统筹。这样利于实现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
2.完善制度审核、批准机制
国企要适时改变目前制度建设方式,按照企业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制度核发。通过“立项”的制度,才能由有关部门进行“草拟”。并将“草拟”权和“审议”权分离,以便让更多的中层管理干部、基层员工参与到管理制度上的讨论和审议中来。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将有利于让更为客观、更为专业的第三方组织制度审核,这将保障制度的质量和适用性。
3.制度的建立注重统筹兼顾
管理制度的简繁并不是判定制度好坏的标准,一部好的制度由于其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要考虑到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突出现阶段的管理重点。
三、制度要“行”之有效
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建章立制的同时,我们要坚持“立”、“行”并重,抓好制度宣贯、执行和落实。
1.确保制度宣贯到位
知是行的前提,了解制度是执行制度的基础。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持续强化全员对制度的学习、宣贯,要采取员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强化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确保公司制度在干部员工中入于心、化于行,确保各项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2.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制度贵在遵守、贵在执行、贵在落实。可以说没有执行的制度只能称之为“制度文件”。因此,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抓好以下几点:
首先,领导干部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不仅要带头学习执行制度,自觉遵守制度,还要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敢抓敢管。营造执行制度的氛围,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
其次,要从制度流程入手,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把制度的每个环节都设定出对应的监督责任主体、检查办法和奖惩措施,提高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要以“岗检”工作为载体,通过岗位责任制检查、基层建设验收、体系审核等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
最后,要完善考核机制,要将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与该部门当月的绩效考核挂钩,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制度的实效性。同时要将闭环管理的工作理念引入制度的落实当中,建立制度执行落实的督办平台,从而确保每个行为、每项业务都依照制度运行,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回馈。
四、结语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不断地进行“宣传-执行-评估-修订-再宣传-再执行”的循环,并通过适时的检查和严格的监督使制度内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