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看法(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当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06 01:31:26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61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我国出境旅游规模、中日出境旅游发展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在当前阶段我国不宜将发展出境旅游作为一种平衡国际收支的方式。
  [关键词]出境旅游;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关于出境旅游的发展,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在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账户顺差巨大、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2007年末)的前提下,国际旅游业的逆差有助于平衡外汇账户、减少贸易摩擦、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应制定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政策。论者并常引用日本出境旅游发展经验作为佐证。本文认为,是否适宜用发展出境旅游的方式来平衡国际收支,不能简单地看外汇储备的多少,而应该同时考虑外汇储备的构成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出境旅游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盲目地比照日本经验,得出的只能是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和性质、我国出境旅游规模、中日出境旅游发展背景比较等3个方面,来论证在当前阶段我国不宜将发展出境旅游作为一种平衡国际收支的方式。
  
  一、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构成
  1、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均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粗略地,外汇储备的变动可以等同于储备资产的变动。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差额项目满足下述关系: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误差与遗漏=0。移项即得: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从上式可以看出,在误差遗漏项不大的情况下,储备资产变动或外汇储备变动可近似看作由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决定。由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称作债权性外汇储备,由资本项目和金融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称作债务性外汇储备。
  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均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分年份来看,如表1所示,我国储备资产的增加在前期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后期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
  从各项差额的累计额来看,自1990年以来的17年,经常项目累计差额占外汇储备累计增加额比重为0.7,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占总顺差比重为0.4。即使考虑到净误差与遗漏项累计额的影响,结论同样不变,即经常项目差额占外汇储备变动比例高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但后者也占有相当比例。如果考察各项差额的累计额在国际收支总差额中的比例,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2、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卢锋通过经常项目平衡和进出口贸易平衡相关系数及两者长期趋势的比较,认为货物贸易平衡变动对我国经常项目具有最大的影响。事实上,从1990年到2007年的18年间,货物贸易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的比重只有3年在80%以下。而计算这18年的累计货物贸易差额与累计经常项目差额之比,则发现,比例高达98%。
  而且,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顺差的来源,还可以得出:第一,从贸易形式来看,加工贸易是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1978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累计顺差6660亿美元,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3100亿美元;第二,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是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据海关统计,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额为2021.9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顺差额为1525.7亿美元,而整个货物贸易顺差额仅为2622.0亿美元;第三,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民营和外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外资企业顺差额为912.1亿美元,民营企业顺差额为1190.3亿美元,而国有企业为逆差,逆差额为339亿美元。
  
  3、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为在我国的国际收支表中,外商投资是直接投资顺差的主要来源项,而直接投资又在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从数据来看,自1999到2006年18年间,除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小于当年直接投资顺差,在其余年份,外商直接投资均是直接投资一项的唯一正贡献子项目。而考察这18年直接投资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比值,可以发现,有10年在100%以上。若考察这18年的累计数据,同样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4、外汇储备中包含了国际热钱
  自2004年起,中国外汇储备每年以2000亿美元以上的数额增加,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额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4619亿美元。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处于特殊经济发展时期。近年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美元一再降息,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正处于阴影之中,因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增长经济体对外资显示出无可匹敌的吸引力。由于中国监管方面体制不够完善,外资得以通过种种渠道变相进入中国,投机获利。
  
  (二)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1、从货物贸易顺差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1)加工贸易处在价值链的低端,顺差来源于低廉的工资率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方面,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我国企业从中只能获得很少的加工费,有的企业为了抢业务,纷纷降低加工费标准,更是降低了利润水平。就贸易顺差重要来源——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而言,典型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大型纺织企业里,生产一件衬衫要经过70多道工序,平均成本为7.5美元,每件衬衫的平均出口离岸价为8美元。这些物美价廉、款式多样的衬衫在离开中国后,价格一路飙升。当它们在美国各地的零售网点与消费者见面时,身价已经涨至30美元到40美元一件,数倍于美国进口商从中国的采购价。而且,为满足出口需要,中国纺织品企业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棉花、面料和先进的纺织设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赵玉敏说,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加工贸易的顺差来自数千万就业者的辛勤劳动。几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个调查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从业人员约为2000万~3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入制造业的。另一个较新的估计是,中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6000万人。
  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企业,但是中国的劳动保护事业一直没有将它们纳入管辖范畴,从事加工贸易的数千万人长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工作环境之下。即使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继出台之后的今日,控诉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工作条件恶劣的报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些年的工作环境更是可想而知。实际上,根据国务院课题组的调研,加工贸易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强,9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流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工贸易企业的工作待遇并不理想。结合中国加工贸易从业人员数量,可以从就业角度推出,加工贸易的顺差是通过数千万就职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员工在并不佳的工作待遇中辛勤工作而获得的。
  加工贸易的顺差来自数千万就业者的廉价劳动力,甚至还承受了众多因外贸摩擦而带来的国际压力。因而,即使由此而来的顺差再多,用这样来之不易的顺差作为资金来源来发展出境旅游——仅仅是获得景观享受——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2)加工贸易顺差的增长付出了税收
减收的代价
  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在我国外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而我国为了鼓励加工贸易发展,对加工贸易的原材料进口免税,使加工贸易进口额远低于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所以加工贸易大量顺差的迅猛增长是以我国税收的相应减收为代价的。在看到顺差增加的同时,需要看到中国政府税收减少的一面。
  (3)外资企业的顺差不能简单地看做我国的贸易顺差
  我国的贸易顺差总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企业的顺差。从最终收入角度讲,外企顺差中的成本以及部分利润是中方的收入。但作为外汇,它们是为外企所有,并且剩余利润全部为其所有。用这样的具有不稳定性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根本不是我国的顺差作为资金来发展出境旅游也是不合理的。
  2、从外商投资顺差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国千方百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是为了发展中国经济、学习先进技术,而一旦采取出境旅游方式花去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产生的顺差则明显和初衷相违背,因而是不合理的。

  其次,当我们急切地想用发展出境旅游来减少顺差时,还必须注意到顺差产生时的那些隐性成本。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建厂、出口商品进而给东道国带来大量顺差,但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水平低、总体国与发达国之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等原因,致使外商直接投资所建的一些企业污染排放严重,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隐性环境成本。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顺差以中国政府提供大量政策优惠为代价。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建立的加工贸易企业不但获得了大量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而且作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办公、生产设备的进口上还享受减免关税的好处。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产生的顺差是以全中国的让利、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牺牲为代价,如果现在采取出境旅游的方式将这部分顺差急切地花出去显然与我们之前的政策背道而驰。
  3、发展出境旅游平衡国际收支忽视了热钱对外汇储备的重大影响
  发展出境旅游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隐含前提是巨额外汇储备是坚实可靠的,但事实上涌入我国的热钱是极不稳定的。一旦出现形势逆转,这些热钱就会抽离中国,那么目前外汇储备的形势很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从数据来看,2007年是外汇储备大增的一年,但同样是外商直接投资大增的一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达747.7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3.6%。2006年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为630亿美元,两者相加即2807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增加2473亿美元,说明已经存在很明显的资本外流现象了。从误差和遗漏项看,2005年和2006年别为-168和-129亿美元,由于一般把误差和遗漏项的负值看作资本的外逃,结合中国的国情,可以预见,一旦美元改变战略,开始升值,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外资进行有目的外流时,规模将更加巨大。
  
  我国国际收支日趋短期化的现象也说明简单地考虑发展出境旅游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是很危险的。因为国际收支的资金流动并非想象的那么长期稳定。从1994年到2005年上半年,以长期资金为主的国际资金流动正在被短期资金的“大进大出”所取代。2005年上半年,短期资本流入方面比例达到了79%,短期资本流出比例则达到89%,均为最高水平。
  所以,在当前十分不确定的年份,需要全盘、统筹考虑外汇储备过多问题,而不能把外汇储备当作一个行将外溢的水池,任意找洞让其外漏。
  
  二、旅游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真实地位
  
  (一)旅游项目支出本身的规模
  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出境旅游花费为298亿美元,旅游项目顺差为74亿美元。旅游项目差额相比较3718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前文提出的观点“出境旅游花去辛苦获得的顺差”将不再成立,当然,发展出境旅游以减少顺差、平衡国际收支的观点也同样不成立——因为如此小规模的旅游项目差额对于平衡国际收支意义不大。
  但由于旅游项目中的出境旅游花费存在被低估的问题,对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根据本课题组的分析,2007年旅游项目实际逆差在308.1亿美元与432.6亿美元之间。按我们最保守的估计,2007年出境旅游已经花去经常项目顺差的10%。旅游项目的影响并非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展现的那么无足轻重。
  
  (二)出境旅游增长可能带来的逆差规模
  所谓发展出境旅游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的说法其实暗含的政策含义是应当鼓励出境旅游,以增加出境旅游支出,用增量来起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而不在于强调用已有的出境旅游支出存量来平衡国际收支。但如果对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用增量来平衡国际收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合理。旅游项目未来将产生的逆差也许会更大——远不止经常项目顺差的10%。
  据我们的估计,2010年我旅游项目逆差将达到908.14亿美元。到2015年,我国旅游项目逆差将达2944.71亿美元。如果旅游逆差真的呈如此的扩大趋势,那么毫无疑问,即使考虑到经常项目的长期增长性,如此大的绝对数额已经足以说明未来旅游项目影响的重大了——旅游逆差将耗损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
  所以,不能忽视出境旅游及旅游项目未来的真实影响。并且一旦认定出境旅游被低估,未来出境旅游是否会同入境旅游产生越来越大的差额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根据我们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发展出境旅游将使旅游项目的逆差变得举足轻重,因而发展出境旅游平衡国际收支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危险的提法。
  
  三、中日两国出境旅游发展背景比较
  
  (一)中日首次出境旅游大发展背景比较
  1999年以来的这几年可以说是中国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的时期。199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923.2万人,至2006年增至3452.4万人,增长了约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0.7%。日本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是在1966年至1978年,12年间,日本出境旅游人数从27.5万增长至397万,增长了约1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4.9%。从出境旅游增长速度来看,二者非常相似。本文接下来将对两国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背后的国际收支背景进行比较。
  1、经常项目顺差在日本国际收支差额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两国在此期间国际收支顺差都增长较快,但是构成并不一样。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1966—1978年,日本的国际收支总差额中正的部分全部来自经常项目,或者说,经常项目是日本国际收支顺差的绝对来源。因而日本的顺差是坚实的,是以债权性顺差为绝对主导的。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企业实力大大增强,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资本自由化开始取得进展,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增加。截至1970年末,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为36亿美元,与1965年末的累计额相比,增长了约3倍。1978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6亿美元,超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累计额。可见,日本当时的国际收支结构已经含有发达国家的迹象,即在经常项目产生顺差的同时,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逆差。日本发展出境旅游的资金是在经常项目顺差除去相当部分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后的资金。因而可以说,日本当时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的国际收支结构较中国合理,从国际收支结构上看,中国现在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参照当年的日本模式。
  2、日本出口产品结构更优
  在1955—1960年间,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传统的轻纺产品(包括食品、纤维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其他项目)出口占有重要地位。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轻纺工业在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所占地位急剧下降,由1960年的56.2%骤减到1973年的20.6%;而重化学工业品由1960年的43.9%猛增到1973年的79.3%。相对我国这些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而言,日本处于更高的价值链上。
  日本的出口产品结构在这一阶段发生如此重大变化并非世界需求变化。据强永昌分析,主要原因是日本的轻纺工业劳动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所致。这和我国长期依靠廉价劳动资源、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二)日本“海外旅行倍增计划”缺乏可借鉴性
  另一个常被参照的日本出境旅游发展经验是日本在1987年9月提出“海外旅行倍增计划”。当时主要发达国家的经常收支多出现赤字,但日本却一直保持着盈余。这一状态使日美欧之间发生的贸易摩擦增多、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为减少顺差和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实现“黑字还流”,日本在1987年9月提出了“海外旅行倍增计划”。中国目前也存在顺差增多、贸易摩擦增多、货币升值压力增大的状况。但是这一政策能否照搬,笔者认为仍然必须从国际收支背景人手进行分析。
  和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时期相似,如表4所示,在这一时期,日本国际收支顺差依然几乎全部来自经常项目差额,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对国际收支顺差绝大多数时候为负。可见,当时日本是以大量债权性外汇储备为基础大力发展出境旅游,而如果中国现在简单模仿当时的日本,那么我们在更大程度上是以债务性外汇储备发展出境旅游,因而是不合理的。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当时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对于当前中国,用发展出境旅游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建议是不合理的。发展出境旅游必然需要外汇储备作为支撑,而经过我们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并不适合成为这种支撑资金。首先,中国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属于债务性的外汇储备,即来自资本和金融项目。由于该部分顺差的本身属性和中国一直采取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决定了出境旅游发展不能以该部分资金作支撑。其次,从债权性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即经常项目产生顺差的实现过程来看,这部分顺差是来之不易的,远较日本出境旅游首次大发展或实施“海外旅行倍增计划”时更为艰辛,因为这都是低价出卖劳动所得。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巨额外汇储备,但却不适合采用高价购买外国服务和景观资源——出境旅游来减少顺差。这两个特点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最后,由于中国的出境旅游消费存在被低估,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用不应该的方式——发展出境旅游,来减少了部分顺差,并且如果任其发展,未来会更严重。所以,用发展出境旅游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建议变得更为不可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