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鼎钧,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名字!而且人如其名,或许是退伍不久的原因,那一副身板,看上去相当的壮实!罗同学的谈锋也很健,3位来访者的问题并不多,收获却是大大!整理录音资料时,发现120分钟的素材中,近110分钟内容是有效的,而且其中很多观点,绝对“富矿”!我们这次将用尽可能多的篇幅,用来介绍罗同学的所想所论。
面前这位带着眼镜、身体壮实、面皮超白净,说话时喜欢略微低头的罗同学是台北市人,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据他自己介绍,罗家祖上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福建泉州迁至台湾定居。
负笈清华因为心系两岸交流
罗鼎钧在台湾学习的是法律专业,2014年服完兵役之后,到大陆从北边的吉林长春游历到南边的福建厦门。
一路走来,罗同学发现到台湾许多领先大陆的细节,同时也看到大陆相对进步的那些方面。他边走边想,两岸是否可以、以及具体怎样互用对方所长补足己方所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呢?这样的问题在旅行途中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旅行结束,罗鼎钧也有了一个决定,就是带着问题到大陆攻读博士学位。
罗同学的父母在岛内都是公务人员。据他说,父母的收入应该和北京公务员是差不多的。罗同学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正在台湾读书。对罗同学到大陆读书的决定,罗爸爸、罗妈妈认为,不管怎样,只要是孩子的意愿,且是有利于孩子个人发展的,就都会支持。
罗同学初到大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曾随父母到大陆旅游,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大陆物价好低!而且在导游的解说下,各种好奇接踵而来,那次旅行后,他开始查阅介绍大陆的书籍,有机会就到大陆游历,他在长春还居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说到选择清华,他认为清华的学习、学术氛围很好,有利于学术交流以及自我的提高。但是他觉得,与台湾相比,虽然这边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学生们也研究能力很好,但在创新方面稍嫌欠缺。
罗同学希望毕业后留在大陆做研究工作,甚至也有想过把家安在大陆。他告诉我们,自己挺喜欢大陆女生,因为感觉大陆女生总体上比台湾女生要成熟、强势,如果能遇到心仪的姑娘,他会去尝试“在一起”。毕业后的工作,罗同学的第一取向是大学教授,抑或是科研人员。而学术方向,就是两岸主题,他希望在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多想一些问题,多做一些探讨。最近,罗同学正在编辑一本名为《到台湾读书去》的图书,决定在大陆出版,内容是介绍台湾高等教育给大陆年轻人。目的正是希望能为两岸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助力。
谈到编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两岸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罗鼎钧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
2014年台湾学生“反服贸”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台湾年轻一代对于大陆的生疏与隔阂。
其实,引发那生疏与隔阂的动力是在李登辉时代就已经开始运作了。李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在岛内推行“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让学生首先学台湾的历史与地理,然后再学中国史及中国地理,后面还要学习世界史及世界地理。这个“同心圆”史观在陈水扁时期又被不断强化。在“去中国化”时代的教科书上,台湾历史及地理都独立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外,这使很多台湾80后、90后青年对于“中国”的概念模糊化了。
另外,衰退前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安逸,已经令岛内相当一批年轻人没有在继承祖辈父辈艰苦打拼的创业精神,而是安于“小确幸”的保守生态。一方面,他们仍然习惯或说留恋自己已经开始洋装西餐,而大陆人还吃不起茶叶蛋的那种俯视感,尚不能习惯于近10年来台湾相对停滞而大陆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大陆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因为生存竞争而表现出的打拼活力,也令不少台湾年轻人心生“感喟”!许多在陆台生都表示,在大陆同学面前感觉学习压力比较大(不少不甘安逸的台生到大陆就学,也正是由于看重大陆学习环境所具备的内在推动力)。
上述状况影响下,再加上两岸对峙多年的遗留因素所致,台媒对大陆的报道也总是放大负面新闻,比如土豪挥金如土、低素质人群落没道德等等。这无疑会令媒介素养略嫌薄弱的年轻世代,在蓝绿对立、民主跟民粹绑架在一起的情况下,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更加的缺乏正面能量。
如果任由现今年轻一代认识误区的存在甚或发展,未来10年、20年的两岸关系,必然会出现新型态的危机与挑战!这是身为两岸青年的我们现在必须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未来几年,即便假如民进党上台执政,首先两岸交流发展的态势不会倒退,两岸关系从2014年起,应是进入了高速发展后的稳中有进的时期,比如近期就开放了第四批的陆客赴台个人游城市;其次两岸间仍要开展更多交流,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使得更多的岛内学子到大陆求学、就业甚至定居,更多的大陆年轻人到台湾就读、参访,他们将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两岸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相遇相知
对于两岸民众而言,关于两岸关系发展,大家其实更多是关注经济的向好和民生福祉的提升。21世纪第二个10年虽已几乎过半,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所导致的衰退的阴影下,世界各大小经济体大都至今尚未完全走出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大陆和台湾也不例外。提振经济,互惠共荣,共同提升两岸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这个由于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百姓民生需求,可以看作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天时条件。
2008年以来,在众多前辈和同仁的辛勤努力推动下,两岸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两岸关系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还是加速深度合作的角度,两岸现在都面临着进一步深化、走向一个更新高度的关口。而近年来,藉由交通缩短时空距离,两岸交流在技术上空间拉近。这些都可以说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地利条件。
在这个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如果再加入积极的“人和”因素,则两岸关系就必然可以被大大推进。而推动“人和”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两岸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并且,这并不难做到!因为当下的两岸青年学子大都拥有着共同的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共同的基本利益诉求。
两岸故宫博物院中,所藏众多文物的身上都传承着完全相同的中华民族文明编码。东亚、全球华人,乃至整个汉文化圈都有着基本相近的人文传统。有着相同肤色、相同样貌、相同食源结构的两岸年轻人,同样拥有深植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基础上的,以“仁”“义”为核心论题的共同价值取向。而两岸青年又都很幸运地生长在一个和平、开放、需要打拼的年代。北京青年可以到台北或者纽约读书,台北青年也可以到北京或者纽约读书;北京青年面临就业竞争、买不起房,台北青年同样也买不起房、面临就业困难,大家遇到的挑战是一致的,而机遇也是一致的,这样的状况下,应该很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合作打拼出头天,将成功之饼做大到能够大家一起共享回报。
因为上述基础,构建两岸青年世代的“人和”局面,其实就只需要“更多互动”这一条了。年轻的心是容易开放和纳新的,两岸年轻人需要更多相遇、相知才能更多相信、相融。
来源:台声 2015年5期
作者:程朔 马雨薇 张文静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