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外汉语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发展推进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加入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而我也有幸地成为了其中一员。在此,我将通过自己罗马尼亚的教学经历里特定的一次课程,来大致探究初级汉语学习者的量词初等教育教学,并总结反思不足,做出分析改进。
自17世纪,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用其著作《中国记行》打开的中罗最初文化交流的大门以来,两国的在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探索与交流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从而自新中国成立后,罗马尼亚汉语教学的正式开展,到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以东欧学生为主的语文进修班成立,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推上正规,之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领头开设了中文专业,将汉语学习正式提上罗马尼亚高等教育之中,再到后来多个知名大学相继开设中文专业以及各地区汉语教学点的开设和增加,在这些种种中罗双方的相互配合努力,以及时代发展,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等交流的需求拉动下,汉语教学在罗马尼亚一步步顺利铺展开来,并有很好的发展和前景。
我有幸能作为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到罗马尼亚阿尔巴尤利亚县的一个独立教学点进行为期约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并从中有所经历和感触。在此,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观察与总结回顾,采访学生等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材料,对汉语教学中的的量词初级教学在罗马尼亚阿尔巴尤利亚这一特定地区的特定学生群体中的开展情况和方式以其效果进行简略的探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希望也能为对外汉语的更好发展有所添砖增瓦。
一、概况背景
罗马尼亚位于东南欧,在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主要民族语言为匈牙利语,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也较为流行,属于拉丁语系,除开词汇及一些语法结构的不同之外,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进行教学,不会有太大障碍。同时,正是由于罗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圈,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兼容并蓄的国家,当地人大部分都能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由于中罗两国历史悠久的友好关系,但又有遥远的地理位置的限制,罗马尼亚人对亚洲以文化圈有这模糊的印象与了解,但这并不阻碍他们进一步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参与汉语学习的一大因素。
我所在的地区是罗马尼亚的历史名城阿尔巴尤利亚,曾在历史上几次作为特兰西瓦尼亚的首府。在阿尔巴尤利亚的“1918年12月1日大学”有开设独立汉语教学点,这是这地区目前唯一的汉语教学点,也是我开展汉语教学的地方。
作为一个独立教学点,其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学校的重视和积极支持,汉语的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发展及其顺利,并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该教学点的汉语教学是以汉语兴趣班的形式开展开来的,学生多在13岁以上到六七十岁不等,年龄和教育背景参差不齐。总共开设了16个班,8个初中级班,学生有一年的汉语学习基础,八个零基础初级班,每个班的的上课量为每周一次课,两小时。我则是负责初级班的教学及管理。下面我就从我初级班汉语教学经历初步探究一下量词的初级教学。
二、教学探究
汉语是汉藏语系里的典型成员,除了是典型的声调语言之外,高频率的量词使用便是其另一大特征,也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汉语中的量词量大且运用广泛,与其他词的搭配多变,运用规则也比较细致繁琐。同时,在量词本身上,部分量词搭配数词修饰名词以及动量词的运用是汉语所独有的,英语媒介语中并没有确切与之对应的翻译可辅助学生理解,等等,这些更加深了教学难度,因而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将讲授这部分内容教学实践作为观察陈述对象。在罗国教学点,我所开展的这次量词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完成这堂课我做的大致准备。
首先,评估学生,确定教学内容和范围,深度和广度。我的学生大多是汉语零基础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且该课相关知知识学习是在他们学习汉语约4个月之后,在此之前,他们主要的汉语知识及表达的构建都是在汉语课堂上和我共同操练完成的,因此,我较为清楚学生汉语与水平和掌握度,大概处于,了解并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发音和拼写系统,可认读读极少个别汉字,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招呼问候用语、数字,以及几个固定句型的运用,词汇量较少,限于各种常用实物名词,代词及物主代词有做系统讲解和练习等,这有利于我后面的教学设计。其次,是教材内容的整理选取。
出于对汉语教学的阶段性和易操控性考虑,我选用了《跟我学汉语1》(罗语版)来做为框架引导配合我的教学,辅助学生理解复习,同时也可以作为临时的标准,限定我的教学范围和深度。最后,相关语法资料搜集阅读,例句和搭配的选取及思考,教学方式和活动的设计,等等,以求作为呈现者的我清晰透彻的深入,然后在课堂上明晰且含趣味性的浅出。由此,我将本课的量词教学主要设计为如下内容:
1. 大致介绍量词的概念(因为学生多的高中或成人,理解性学习为主)
2. 课文中重点量词的引入和掌握,包括“张”“碗”“瓶”“杯”,部分常用且和课文主题相关的生词“光盘”“纸”“面”“水”“书包”“笔”。
3. 句型掌握“我/你/他/她/你们有几+量词+名词”
4. 补充总结几个典型常用量词的运用规律。
(二)课程呈现阶段。
开始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热身复习。以书中图片为引导和学生快速简要问答已学过的两个主要句型“A:你打什么球?B:我打…球”,“A:你有…吗。B:有啊,我有(很多)…。”然后进入新课,首先,由新图片引出空的瓶子,碗,杯子这三种实物的说法,对比展示装在杯子里的水,碗里的面,杯子里的水,给出结构“一瓶水”“一碗面”“一杯水”并对应英文或罗语翻译进行结构观察,从而引出简介,量词是一种配合着数出现来描述呈现名词的量的词,就像我们所看的碗(bowl)瓶(bottle)杯(cup/glass)。
之后,我又以图片引出了另一种情况“一盒笔”(a box of pens)并对比给出公式“数词+量词+名词”,并提出数词搭配量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现象在英语和罗语里是相对的或是选择性的,当在表达不可数或批量性名词的量,或有特别需要的时候会用上。但在汉语里,这种修饰表达方式是必须而普遍的,除开一些特殊用法,普遍表述中,汉语里面的数词是无法直接修饰名词的,必须配以量词,紧接着指出,在“a box of pens”的例子里,当我们想单独将笔作为个体表达数量时会说“1 pen,2 pens”,但在汉语必须在“1/2”与“pen”之间加入量词以陈述“pen”的量或特点。
然后,进行描述性小结,量词可以简略的分为两类来理解,一类是(measure word),多与批量性名词搭配,可以在学生母语里找到相应的类似词,另一类则可被称为一种(count classifier),放在数词与可数个体性名词之间,指示出名词的量和一些固有属性,也因此不同的名词会和相应的不同类量词相搭配,这类count classifier是中文里特别的存在,在学生母语或英语里多没有对应的词,可被理解为一种含带意义的助词,解释的同时给出双语对比示例。最后,给出结构,设情景,与学生反复运用已学词汇问答操练句型,让学生将理论理解同实例与运用结合消化。并在练习中归纳总结“个”“张”“只”“条”的规律性用法,供学生选择性掌握。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本次量词初步学习的呈现课里,并未提到动量词,而是笼统的将汉语里量词的概念放在学生面前,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动机,是青年及成人的兴趣班,故而采取了广撒网抓个别方式,把重点放在大体宏观理解上,再根据课文内容及实际运用重点介绍几个量词让学生掌握。并计划在后续学习中复现练习,深化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课后总结观察,感觉内容的课堂呈现进程略显紧凑,而且量词的选取量仍有点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负担。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总体来讲,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与过去已学的知识相扣,兼顾了以旧带新,让语言内容串顺利延续下去。
总结
综上所述,我通过自己实际经历的量词初级教学课的大致过程,来简要探究汉语做为外语的教学中,面对母语为西方拉丁语的汉语成年学习者,是如何详略兼顾地呈现想要传达的量词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有两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是需要注意,一是呈现方式,二是量的控制。首先教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理论准备,透彻深入理解,规划安排好详略,然后简要清晰,且浅显易懂的输送给学习者。其次,语言知识量,练习量,活动量要相互配合兼顾,不可贪多。因此教师在课前做好各种评估的同时,更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馈,做出适当调整。
汉语教学与传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更是多变,而且实际状况因为学习者的各种背景不同而各有特点,作为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者的汉语老师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总结,改进,从而将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更完善。
作者:周晓莉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15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