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我想从我区一位小学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记一次有效的数学教研活动》案例的背景开始描述我们教研活动改进的策略。她的案例背景描述:“教研组活动是否有效是每个学校都苦恼的问题,而教研组活动的核心是上课。但新课程给很多的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对于新课程的教材怎么上难以把握,特别是拿到教材感觉一节课的内容很少,对于课时的划分等都成为我们数学老师的困扰。所以,一堂好课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为达到相应的目标去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但能有几个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呢?可以说很少,虽然教师的水平是有高低,但相差不大,在同等水平的群体中上课、评课收获甚微,只能是停留于一些细节,没有高层次的建议,因此,教师要成长,教研活动要有效,……”
一、剖析问题,寻求根源
看了这位年轻的骨干教研组长的描述,做为一名教研员,如何引领学校开展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就摆在我们教研员面前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同时我也审视我们以往的教学研讨活动存在的弊端,如活动案例一、2006年龙湾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会活动,我们活动意图是按低、中、高年级段分三个半天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半天一个专题上两节相应级段的课,然后上课教师反思、教师互动评议、教研员点评。上课教师由我选定6位区级课改之星、教坛新秀来承担,我参与6节课的试教研磨,让我忙乎了近一周时间,会后进行听课教师访谈,她们感觉课上得不错,但在互动环节两百来人的会场能接应的寥寥无几。真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以往的常态教研。剖析此次活动过程,感觉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缺乏“研”“磨”的过程呈现,许多听课教师不能领悟课堂精髓,教师觉得难以借鉴;其二、教师缺乏主动参与性的“讨论”,听课者以观众的行为参与活动,因此难以融入研讨的氛围之中。那么如何达成课堂教学研讨的实效性,我们应该给学校提供怎样的教学研讨范例呢?为此,下面我们探寻解决策略,改进我们教研活动的模式。
二、任务驱动,团队研磨
活动案例二、2008年4月5日—4月18日龙湾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杭州市胜利小学等杭城名校挂职锻炼,其中我们安排了一个环节是骨干班学员上汇报课,而上课做为这次实践活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总共25名学员,如果每人上一节课,时间绝对是不许可的,为此,我将她们分成五组,每组代表上一节课,首先确定在一至五年级段各选一个班,然后各小组长抓阄确定年级、小组中抓阄确定上课教师,然后集体备课、课后小组反思、最后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互动点评,小组总体表现为该组课堂实践的考核成绩,可想而知,这次活动任务非常明确,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下面一小组的研磨体会片段中可见一斑。
“……在区数学骨干班杭州锻炼期间,每小组要上一堂汇报课。我们5人组成一个小组,经过2天考虑,终于确定为一年级的《认识厘米》(教材版本:新思维数学)。《认识厘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知识,教材上呈现的是几个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量课桌的长度,紧接着就统一测量单位---用尺子,再认识尺子、认识厘米。5位成员相互研究探讨,尝试着突破教材,尝试着将专家的观点予以运用,又尝试着能有自己的思路与风格,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于是,我们组尝试着先改变教材,5人分头找资料,下载教材,找了很多课件、教案、视频录像,阅读了教师用书,仔细分析教材特点,特别是看了一个视频录像(江苏的一位教师上的),看完感觉课堂比较完美,最后确定以录像“阿福的新衣”为导入,“为什么师傅用三拃,徒弟也用三拃,而客人却说衣服太小了呢?”引起学生共鸣——单位不统一,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紧接着再安排认识尺子、认识厘米。上课学员在宾馆里对着我们四人反复说了很多次,感觉思路挺顺的。于是第二天,来到杭州胜利小学试教,因为学生对“阿福的新衣”中突然出现量衣服时师傅和徒弟用“拃”,录像仅仅是从视觉上得到初步的感受,没有实际的体验,没有了实物的估计,学生一时无法就“要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这一观念得到理解,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课堂自然少了主体研究的氛围,出现散沙一盘的现象,以失败告终。
我们5人又重新进行商讨,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观念上的冲击,认识的不到位,与教材设计意图又有了偏差,不知如何进行实践操作。于是我们翻阅了大量相关理论、案例、课例,查阅了网络上的几十个教学设计和课例,又重新讨论、修改教案,我们研究组认为学生对“自主探究,测量的必要性及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体验不够”,活动还不充分,做数学的味道还不足。于是再次审视教材,深入分析朱乐平老师讲的“空间观念”需有个体验、经历的过程。我们5位成员再三讨论环节,一致达成共识:一、通过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对具体物体长短进行比较后,增加对教室内某一实物估计的活动(如课桌有多长?讲台有多长?),通过学生的估计,既能加强学生估计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具体测量的必要性。二、在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后,安排一个用同一个工具进行测量的活动(如用铅笔进行测量,但铅笔的长短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即使同样用铅笔进行测量,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学生就产生了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进而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此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员们向我反映,为了这节课,我们大家每天“折腾”到12点以后才睡觉(因白天没时间研磨,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她们颇有感触地说:“人啊要在不断的折腾中成长”。此次活动后,有五位学员撰写的记一次教研经历叙事案例获市一、二、三等奖。由于该次活动给我的启示,为此,我们对全区教研活动再一次进行全方位改进。
三、精心策划,建立范式
在活动案例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精心策划,完善教研模式,具体活动策划如下:
2008年9月17日,龙湾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阶段学习成果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1、活动目的:一是给骨干教师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二是为学校提供一个校本研训活动的范例,引领学校开展有效的校本研训活动。
2、活动筹备:(1)理念先行。2008年4月份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在杭州挂职锻炼期间,聆听了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关于《课堂进程中“收”“放”策略例谈——从若干课例谈起》、《教材解读》两个专题报告。 2008年8月1日—8月5日我区又邀请了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对全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50余人进行一次《如何研磨一节数学课》的专题培训,朱老师从如何分析教材、编制教学目标、编拟教学预案等方面结合视频课例进行剖析解读,提高教师课堂研磨能力。(2)任务驱动。在8月5日培训后,我们布置的作业是骨干班各组研磨一节展示课,开学第二周展示,于是按上述案例二的要求抓阄确定年级,各组自主备课。任务分工(小组每人专项任务),在集体研磨的基础上,一人上课、一人反思(反思选此课的意图、教材课标解读、收集资料过程、预设教案成因、试教修改过程、课堂生成、教学困惑等方面,要求着重反思隐性的过程)、一人点评(亮点、问题、困惑)、一人拍摄录像撰写课堂实录(供后续分析)、一人撰写成教学案例、集体研磨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学校区域内再实践。(3)激励促进。告知学员,每组的表现有群众评委打分(课后通知各骨干班学员、参会的数学教师代表,共50人打分),成绩纳入平时作业考核成绩。
3、活动过程:开学初我把这次活动的通知挂到龙湾区教育网,公布活动主题、内容,同时将各小组教学预案挂到区教育网上,要求参会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各学校教师分年级研磨各节课,并要求教师带着课改的问题参与活动,开展听课教师听课随笔评比。还特地邀请了数学特级教师参与活动,给教师答疑点拨。9月17日我们按照预设的程序顺利开展活动。9月20日,我们将各组活动材料上传到区教育网。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特别注重反思环节的改进,体现过程意识,同时关注教师的互动参与。下面是一个小组的反思片段:
《垂直与平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们小组展示的是《垂直与平行》,
为什么我们选这个课题呢?我们组有组员曾经研讨过这节课,再加上在暑期培训中,朱乐平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我们组想试一试理想与实际的距离有多大,而决定选择这一课题。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二)对各个教材的比较分析: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在备课之前,我们组对这一内容在现行的5个版本中的编排进行了比较,发现:
* 人教版教材中,“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是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的。
* 北师大版“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是放在“线与角”这一单元中进行教学的。从“线的认识”到“平移与平行”,再到“相交与垂直”。
* 苏教版将平行与垂直的内容放与角的认识后,独立成一个单元,按照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认识互相垂直,画垂线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
* 西师大版本中先教学垂直,再教学平行。
* 新数学读本中先教学垂直,画垂线;再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对比,我们觉得按人教版的编排进行教学,可以从整体着眼,把握垂直和平行的含义。人教版的例l就引导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不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三)磨课过程
确定教学内容后,我们开始对这节课进行思考:
在最初设计时,我们大多采用了朱老师提供的结构:
看录像(两个同学玩小棒)
1、 让学生画两根小棒可能的位置关系(一张纸画一种位置关系,便于分类;老师要准备学生可能没有画出来的几种情况。)
2、 如果是直线。分类:不相交与相交。如果有其他分类,怎么处理?(只要符合分类标准,都肯定)
3、 出平行线的概念:
4、 处理同一平面内的问题:(平国强老师的做法,补充“空间”的平行线再作一点说明。)
5、 研究相交的直线,先度量相交所成的角,再进行分类。
6、 出垂线的概念。
7、 练习:引用平国强老师设计的练习,夏晓静老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练习
在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还存在问题:(1)导入环节:学生认为这个游戏过时,激不起兴趣,另外,游戏棒是线段,我们还要让学生建立起从线段到直线的想象,但在有大部分学生将小棒与直线脱节而影响分类。(2)异面处理:没有发现学生能摆出这种异面的情况,而在老师出示后,学生也很难理解怎么铺到一个面上。
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以今天的模式展示给大家。在这节课中,我们直接以旧知导入,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4、活动效果:骨干班各小组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形成了一个研磨团队;教师参与积极性极高,参会教师与专家互动答疑活跃;为各学校培养了校本研修引领人,为学校提供了一个研修活动的范本。
2008年9月,我参加浙江省第二期教研员培训班,培训过程中要求每位教研员发言交流教研有效性活动策划,于是结合我们教研活动整理成此文,肯请专家、同行斧正。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