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9 23:08:05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3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关键词:
  “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不可轻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更不例外。现在到外面听课,都有一个共同现象,课堂教学要么是充足的“互动”,深挖文章的隐藏意,折射意,剖析语句的内涵和深刻,要么语文老师将自己变成一位熟练的电脑操作工和高级裁缝,却很少听到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如果我们再细心观察一下坐在身旁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动笔片段中,会有很多的错别字,如果我们再细心听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的发言缺少逻辑,甚至不少的发言还存在明显的语病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个警钟、一个质疑,我们是拔苗助长,缘木求鱼,还是随波逐流,心存浮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字的形音义我们要去学习、鉴别、理解和记忆,这个流程我们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还要足够的重视起来,写出来认一认、辨一辨、读一读、记一记。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我们不应该淡忘,我们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病句,在课外阅读和作文批改中发现病句,带着学生一起加以分析和修改,这对我们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在最近的一次试卷命题中就出过两道病句修改题,考察下来的结果非常糟糕,我还在四年级期末试卷中出过一道关于“激烈”和“热烈”的造句题,同样如此,批下来的得分率也非常低。还有其他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真心地研究一下,你真的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匮乏得很,这给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的思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前提,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仰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但我们更加钦佩的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句析义的渊博。
文本阅读的返朴归真真正落实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便是很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干,那阅读便是流动的血液,蓬勃出充满激情的活力。我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的确富有哲理。我想我们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提升;通过阅读,我们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感悟人生,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阅读,我们让语文充满深度和广度,让语文激起生活的层层浪花,真正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重视阅读,语文之需。但同时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教学归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外面去听课,许多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文本一致,只要与众不同,就给予表扬,结果让学生以为只要绞尽脑汁想出不同的答案就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记得多年前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的回答里竟然有小女孩很幸福的说法,这完全违背了文本,且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要及时引导:小女孩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在街上卖火柴,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问: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稍一点拨,学生就知道小女孩非常可怜,这样可怜的小女孩,需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张扬他们的个性,是我们应该鼓励的,但这鼓励不能脱离歪析文本的意思。学校一位新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文,请同学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一名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了。”教师微笑着予以了肯定。另一名同学说:“狐狸很聪明,它想尽办法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大为赞赏,说:“你很会动脑筋,理解非常独特,很好!”说完,该老师还带领全班同学以有节奏的掌声给予鼓励。看起来教师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种个性的回答,我不赞成,因为这已脱离了文本。本文中狐狸用自己的花言巧语的欺骗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乌鸦上当受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难道这种害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聪明吗?同样我在无锡参加华东地区课堂大赛时上《月光启蒙》这课时,讨论母亲搂着我唱动听的歌谣,很多同学说母亲爱我,我让学生联系实际,闭上眼睛,放母亲的歌谣,让学生想像此时正在母亲的怀抱,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温暖、快乐与无比的幸福,这样的阅读,孩子真正是领悟了。有同学还即兴吟出了小诗: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母爱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母爱就是那柔柔的月光。我们在重视阅读教时,正确处理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归位的关系,让文本阅读归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的智慧运用必不可少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1912年,美国一些研究者认为智慧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和美国研究者给智慧解释的核心都是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生成。课堂预设性的提问是为了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学生学习而服务,但这远远不够,我觉得提问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能力的生成性。通过训练,让学生能生成学习语文、解决语文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语文提问好像还停留在教什么,严格说,这样的提问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因此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还是设计一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并通过对话来解读文本、深化文本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我在教《爱之链》时,设计了一道题目“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他是怎么修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都是:体会到了乔依很认真的修车,只顾帮助老妇人。我觉得这个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学生并没有生成什么,于是我又追问:“难道乔依只想到修车吗?”学生再读文章,在读悟中真正体会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果然,在作业中,学生的回答就到位了,我们作业追求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第一次抱母亲》中我问“我抱起母亲,才发现母亲那么轻,我很难受,为什么?”,很多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回答: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当我把问题改为“我抱起了母亲,为什么母亲的眼中溢满泪水?”,学生生成出“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才能让儿子感到难受与愧疚”的内容,进而理解母爱。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方面一定多设计一些能够生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能生成学习智慧的题目,从而达到真正的收获。
平等对话的真诚交流有利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何才能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亲近他们,给他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对话。这是一个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学会对话,我们才会被我们的学生记得,而记得的原因可能就是与学生的一次真诚的交流,可能就是对某个问题一个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因此就成了一个有声音的语文老师。我们反对假对话的形式和做法,应该让对话成为每一天教学工作的需要。学生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障碍、生活上有了什么疙瘩……,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对话的内容。我比较喜欢在作业中与学生对话,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直接对话的尴尬。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会反思”中学会倾吐。在学生的日记中无意间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原来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外地生的日记,在接触的这一段时间中,我清晰的记得,她从来上课不回答问题,课下也不见她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从其他学生中了解到,她是从来不和同学门玩的,也不和同学说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她连笑也不会!而且她的成绩也非常的不好。思索再三,我在她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请你把你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写成一张小纸条,明天早上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果然在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只写着“热爱劳动守纪律”,看完这几个字,我的新底里泛起一种酸楚的感觉:可怜的孩子,你活得好沉重呀!在一阵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重新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份“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以外,我还添了这么几条,“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几条。并且在其他同学中,经过一番了解后我写下了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在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中,我特意先拿了她的日记看了起来。“老师,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她提出了她的疑惑。我肯定了她,她终于在我面前缅甸的笑了。类似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在对话中明白了爱心、责任、乐观……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教育就是如此,语文更应如此。
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考试用的语文知识,但却要给学生留下长久的记忆和品位,就离不开对话。
拓展延伸的语文课堂最为理想
   重视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除以上几点以外,我觉得还要注意两个方面:(1)重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让每节课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始发站。(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长度有多少,恐怕无法计算。所以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绝不是讲完文章,布置几道练习题这么简单,它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打造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而这两者也是一个有机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夏惠贤在《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也指出:教师的教无法取代学生的学,学习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投入与发挥。所以打造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的正确评价。现代文的教学可以拓展和延伸到作文教学,注重积累而不割裂。课堂教学可以拓展和延伸到生活中去,留下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空间,让语文融入到生活中去,那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我在教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时,就请同学课后用自己的语言帮我阐释月光启蒙的独特内涵,教会他们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鼓励他们建造属于自己的那扇门。在教《最后的姿势》时,我与学生讨论“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原因。首先,我和他们一起搜集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其次和学生一起找文中的这三处,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让每节语文课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始发站,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堂小学语文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但需要我们思考的、准备与研究的却远远不止这点时间,也只有我们不断思考和认真准备,我们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效益最大化”;让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真知。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