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的CBS教学方法分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临床课程,是学生学习及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CBS教学法逐渐在内科学教学中得到应用。本研究中为了解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的CBS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采用传统教学法与CBS教学法两种方式对对照组组与观察组学生进行授课,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08级115名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学生分为1班与2班两个班,其中一班6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其中35人为男生,25人为女生;年龄最小18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0.3±0.5)岁;2班5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31人为男生,24人为女生;年龄最小19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0.5±0.7)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后续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即以授课教师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根据教学大纲向学生讲解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学生应做好笔记。观察组学生则采用病例教学法(CBS),其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编写病例。授课老师应以授课内容为依据编写病例,也可到医院收集真是病例,确保病例能有效的反应授课主题,同时还应保证病例通俗易通,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比如在讲授“糖尿病”相关知识时,授课老师应编写或收集相关病例资料,病例情况应包含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等,具体如:赵某,男,45岁,尿频、口渴18个月,加重伴易饿2个月;手足发热、身体无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细数。在让学生了解病例的同时应提出相关问题,以便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可问学生怎么对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进行判断,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等。
第二,展开问题。提出问题后,可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由学生自愿或小组代表等发表回答;授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合理的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合理的融入病例问题,合理的设疑、启发,并适当的进行提问,掌握学生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学生初步了解疾病后应让学生深入讨论问题,寻找答案,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点,加深印象。最后授课教师应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案例分析等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学期末应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通过与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两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进行考试。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授课后的考试成绩、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其中对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学生的基本资料,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经CBS教学法授课后其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教法方法授课的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学生对CBS教学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为临床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在诊治患者时强调合理的对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进行结合。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视对帮助学生学习及掌握其他临床学科有重要作用[1]。然而,高等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及能力培养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实际的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逐渐向更广的领域延伸。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因而,需探究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CBS教学法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2]。将其应用于重一些结合内科教学中,通过编写病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等方式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病例编写、问题讨论中可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3]。然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第一,明确病例选择与理论讲授的关系。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教学为病案教学的基础,在进行病例教学时必须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托。而对于病例的选择则必须要在体现疾病本质的同时,确保其具有简单易懂的特性。第二,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教师应认真解答学生疑问,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实施CBS教学课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且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可推广应用。
作者:武天生
第2篇:现代医学本科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措施探讨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医学生可以巩固基础医学知识,初步学会临床思维,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医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更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但近年来,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拟就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及对策进步初步的分析。
1新形势下医学院临床实习中突出的问题
1.1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意识薄弱。
目前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主要为临床一线医生,平时临床任务重,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学生的实习过程多是以自行观摩为主,能不能学懂或者有没有用心学,带教老师基本不关心。导致学生疏于管理,缺乏纪律、监督和指导。临床实习带教老师既要求有较高的医学素养及业务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这对带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的状况是医院对临床教师遴选缺乏合适的标准,往往只要是临床医师都能带实习生,造成带教者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甚至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学生。此外,目前尚未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临床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不能进行有效评估,并且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不高。
1.2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影响临床实习质量。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医患纠纷发生率高达98.4%,且与医院床位、住院人数及手术次数成正比例关系。有鉴于此,国家卫生部陆续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法津法规,极大地限制了实习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目前实习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逐渐滑坡的现状与此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保证临床实习的质量。
1.3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用人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对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客观上导致许多学生一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请假找工作,为就业作准备,严重影响的正常的实习计划。另一部分学生则把考研作为出路,于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这些学生长期不参加教学查房,不参加病例讨论,对带教老师布置的工作基本上毫无积极性,只能敷衍了事,难以保证临床实习的质量。
1.4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实习质量。
临床实习期间,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几乎一致,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学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尤其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峻挑战,实习带教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实际上,由于带教老师本身素质及工作繁忙的原因,缺乏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业上不思进取、不下苦功,在工作上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工作热情不高,对病人态度冷淡,缺乏主动性和吃苦钻研精神。靳明林等调查显示部分医学生对医德的知识概念模糊,对医德与临床结合的意识不强,缺乏任感和同情心,欠缺沟通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医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技能操作不熟练从而造成了对病情的漏诊及误诊。李惠等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实习生存在职业倦怠,提示此种情况已颇为严重,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实习质量。
1.5临床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有资格带实习的教学医院,多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带教老师除教学任务外,尚有繁重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且与临床、科研工作相比,实习带教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这必将严重影响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实习学生来说,临床技能、诊疗技术水平考核难以量化,对今后毕业的影响不大,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在临床实习上。科室及有关部门缺乏监督和考核,使实习学生缺乏压力及动力,学习主动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2具体措施
要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实习单位应结合实习条件和当前形势,在教与学上创新思路,激励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在行政上加强管理机制和体制摸索,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注重医德医风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实习管理体制,严格实习学员考核制度。
做为实习医院应把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做为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列入医院领导班子的主要责任目标,并加强三级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科学的制定量化管理指标,切实落实临床实习计划,严格执行实习大纲各项实习要求,改革、深化实习考核内容,实施实践性考核,严格出科考核。
2.2加强法律意识,明确实习生的职责与权利。
在实习前培训中应增加医疗管理规范和医疗安全相关的内容,强化实习生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结合《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法律规定,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等相关专题性讲座。并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医疗事故防范,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实习生参与诊疗过程的患者知情同意,以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3引导实习生正确处理临床实习与考研、找工作及其它个人矛盾。
随着竞争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考研已自然成为规避压力的一种方法。所以在实习期间如何引导实习生认真完成大量的实习任务,又不影响个体追求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则需要管理者既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又要合理安排教学大纲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在上岗实习中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实习中掌握好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在各科的实习轮转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为考研的专科定向打下基础。并督导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个别实习生有一味追求考研而放弃临床实习的现象,管理者除运用传统的奖罚激励等外在动机激励手段外,还应注意实习生内在动力的激发。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给予每个学生以展示自己、发挥其个体优势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充分体会到知识和技术间的价值比例关系。尤其在社会上极其短缺技能型人才的情况下,确定好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可在实习中做出最佳选择。对于那些一味追求学习,不认真参与临床实习的学生,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其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使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4加强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思想道德素质是医学生成才的灵魂,为适应未来竞争在实习过程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与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就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今后医务人员面对的除了需要解决疾病问题以外其它方面仍具有各种需要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生物疾病,所以,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医务人员除了要求具有相应的医学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有相当的医学人文精神,懂得理解和关心,尊重病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院道德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分析目前临床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压力、妥善安排实习计划等建议,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去,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在专业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和未来型医学人才。
作者:谭琼等
第3篇: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发扬祖国医学的一个渠道。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均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方向,为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优越的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西医院校与中医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普遍存在缺乏整体优化模式、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状况。现结合当前我国西医院校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粗浅探讨。
1.如何确定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模式
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卫生事业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切实需要呢?西医、中医院校开办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应该相同还是应该各有特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故有人认为,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院于2004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然而,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因此,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卫生事业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中医治疗重视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疗强调的是人得的病;西医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常常借助于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中医学侧重于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
2.当前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学中”模式,在党和国家“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倡导下,培养了一批适合中国卫生事业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谓“纯中医”或“纯西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中西医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扩展和加深。比如在现代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医西医临床医生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中西医学的诊疗手段从事治疗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采用中医药或西医药更好的疗效,显示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极大优势。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的方针明确指出:“坚持中医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而奋斗”,“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为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业委员会评议,结合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实际,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当前,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西医、中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3.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中医学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哲学等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自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遇到中西医学本质差异与
中西医课程并设的矛盾,而且还不得不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自己的大脑中相互迁移。目前我国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入学后,多数与西医其他专业一样首重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专业课则侧重于西医,所谓的“前期趋同”。其实,这对中医思维的建立是很不利的。应该改变目前先开西医基础课而后中西医课程同时并进的现状,在第一学期就让学生接触到中医基础理论,如《中医学基础》、《医古文》或《内经选读》等课程,让学生先建立中医的概念。主张中医授课教师在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
结语:总之,有关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尚需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补充和完善。中医西医两个专业的教师都要为探讨和实践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继续努力。
作者:陈荣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