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综合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所学专业结合探讨艺术的内涵)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30 21:57:4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3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但是设计教育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薄弱环节,社会与设计产业对设计艺术教育的需求与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产生现实矛盾。要多方面探索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艺术教学的形式,开拓设计学科及艺术专业布局的新思路。


  关键词:艺术学院,教学形式,设计艺术工作室


  作者:燕杰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立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已达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盲目扩招带来的结果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过度膨胀。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在短短几年,设计艺术类别的学生增加了十几倍。急剧膨胀的人数背后,暴露出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诸如:教学和就业脱节,离市场真正需要的教育结果相差甚远,以至于在社会对专业人才急需的当前,出现高等教育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低年级学生学业松懈,而毕业班的学生几乎将整整一个学年的时间盲目地浪费在找工作上。教师工作疲怠、缺少竞争力,上课来人下课走人,师生关系逐渐淡化等。这种危机在综合院校较为突出,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发展显得相形见拙。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与设计产业对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综合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设计产业面临的现实矛盾。


  设计艺术专业的发展比较特殊,类似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这是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设计艺术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与设计创作相互依存,教学过程与培养的目的就是从事设计艺术创作,学生所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个性或是创造性的设计表现,与一般文理科相比它不求统一的公式模式,但求有设计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特征,这同样也是设计艺术创作的规律。新兴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中专业界限并不定性,学习领域可以模糊,基础课可以打通,专业面向可以宽泛,专业培养可以多层面多方面,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的平台也就由此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形式的建立本来是专业艺术院校教学的一种平台,现在由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和单科学校发展延伸,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立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综合大学艺术学院建立设计艺术工作室有着得天独厚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有条件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的领域融入设计艺术教育之中。设计艺术工作室可以使设计艺术类的学生素质得到整体而全面的提高,有条件增设美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是设计艺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加工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立是艺术教育向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学形式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设计学科及艺术专业布局的一种新思路。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设计艺术应用性专业,做到优势互补,从而满足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需要


  综合大学艺术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各具特色,但如何在特色中发展特长却是件难事,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宏观上来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而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专业恰恰需要保留“精英式”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设计艺术教育区别于现行评价标准的特殊差异。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完善设计艺术的发展的环节,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其工作室学习的专业方向在不断地拓宽和综合。综合大学艺术院校设计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在这方面已自觉地把握了主动权。


  2、小群体授课、灵活机动、便于综合学习


  “设计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较早地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较早地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其专业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和培养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因为是小群体授课,学生人数少,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够充分展开,从问题的提出到探索解决,教师可以倾听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学生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因材施教。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导”,“导”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朝个性化的专业方向学习、主动式探究方向发展。师生间的精神互补、情感交流是用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教师深邃的艺术造诣和浓厚的艺术气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标榜和偶像,教师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前卫的艺术观点,是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的最佳催化剂。


  3、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使用


  设计艺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不断自我完善,有利于综合大学艺术学院整合自己的学术资源。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吸收高新科技成果,使设计艺术工作室的内容向智能化、自动化层面延伸。有利于学生处在设计前沿地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交换、分析和处理,同时激发设计创造的兴趣。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设计艺术工作室是一种综合的教学平台,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使不同门类的艺术产生碰撞的火花。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设计创作,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并且有效利用企业的场地和设备,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的策划,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调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工作室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之间是一种师徒、朋友的关系,甚至是亲人的关系。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大量的设计资讯,也可以对任何东西提出质疑。但由于信息的泛滥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他们往往难以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取舍。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书与育人共举,能力与素质并重,工作室不单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梦想实现的场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互动过程。教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和创新思维,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角色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朝个性化学习、主动式探究的专业方向发展。


  5、创立品牌课程


  评价设计艺术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其课程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有益于思维、实验、创造的空间。程式化的教学思路已跟不上设计教育的趋势和潮流,设计艺术课程改革应该打破亘古不变的教学格局,注入实验性的新鲜血液,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实验和实践空间。将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调整为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的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综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的品牌专业与课程,突出综合大学的特点。课程的实验也是对教学的实验,创造性的灵感往往在实践摸索中闪现,学生可以在没有主题先行的束缚下,对任何一个奇妙或荒诞的设计观念进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实验探索,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艺术语言。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进行整合实验,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理顺学科关系,为综合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开拓一个无边界、更开放的发展性前景。


  工作室教学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为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同步培养,以及为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渠道。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不断自我完善,校外知名人士的加入无形中也给教师队伍带来活跃的学术气氛。工作室制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丰富了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实际训练的空间,教师队伍也能够在实训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主动地自我完善。工作室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实战式的学习和锻炼,实现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的目的,让学生在准就业形势下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之后,达到社会就业的水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满足市场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的需要。


  设计艺术不断强调大胆探索的教学新思路、新理念。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上不断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进行科学的有效整合,以便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先进设计理念、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设计人才。本文来自《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