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收入、人力资本、权力和压力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激励制度被扭曲与不健全的深层原因,提出了突破目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所面临的困境的可行路径,以期实现高校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合理配置。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日渐扩大,学生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而教学质量的逆向滑动趋势也越发突出,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和从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应不断创新和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群体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竞争的环境,促进教师个体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因素分析
高校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重要的策略就在于有效地激励其人力资本。激励是通过一定措施以满足被激励者的需要从而增强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可表述为:激励——努力——绩效——报酬——满意——反馈努力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对高校教师的激励涉及高校教师的需要、动机、情感、欲望、压力等因素,这些因素作用于高校教师并使他们做出行为选择——或努力或懈怠。
1.收入因素
个体追求“绩效”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报酬,而报酬的依据是“绩效”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绩效”被认可的程度。报酬包括经济性奖酬和非经济性奖酬。“经济人”的假设决定了现阶段更高的经济收入是高校教师的重大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使更高一层的需求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激励模式的设计中必须高度关注高校教师收入需求问题。
2.人力资本因素
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其人力资本具有优质性、功能多元化、自主性需求高、效益难以直接量化和短期内难以显现等特征。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赖以补偿其人力资本投人的载体,同时,越是有能力的人,越倾向于为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这一方面是出于个体期望被尊重的需要,即教师的成果和价值需要得到社会认同(以职称、职务来间接体现);另一方面是个体追求成就感的需要,即将创造性工作视为自我实现的方式。也就是说,成果的“产权”与对自己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强而有力的激励因素。
3.权力因素
权力是指“对资源的控制”,高校教师激励因素中的权力表现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应该集中在教授手中,教授应在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事务中具有决定性的权力,同时应广泛参与学校的其他事务,尤其是在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学术力量应是决定的力量。行政权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层制结构中,表现为相应管理层的权力和职责。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教授治学还不能有效落到实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尚无法实现良性互动,学术权力某种程度上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寻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点是教师激励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4.压力因素
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一是来源于竞争机制,二是来源于习惯力量。竞争包括“市场竞争”与“标尺竞争”。习惯力量主要指个体的工作伦理观[2]。科技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教师作为科技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到科技发展结果的反作用。技术市场与人力资本市场的充分竞争,又带给教师被淘汰的压力。因此,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合理的职业规划成为教师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二、现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剖析
在全国各高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教师激励日益成为一个核心问题而备受人们重视。大多数高校试图从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等制度层面的建构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各高校主要是实行教师评聘制,即根据教师的潜在劳动能力(学历、资历、经验、科研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等因素评定教师的职称,并以此聘任相应职务。职称作为教师专业水准的物化表现,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一些高校实行了教师津贴制,即根据教师业绩评定相应的岗级,岗级间差别较大,其目的是拉开档次,形成竞争激励机制。高校管理者希望通过制度变革,引导教师进行有序竞争,实现奖优汰劣、人尽其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然而,在建构教师激励机制的同时,高校的管理层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规避了下列问题:
1.教师激励缺乏需求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需要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也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随着个体部分需要的满足和个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可是,目前众多高校管理者往往偏于注重教师物质条件的满足,而忽视了作为知识型员工的教师最需要的精神激励(面子、自尊等),忽视了教师的性别、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不能了解教师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2.教师考评的公正性问题
高校教师评聘制和津贴制是建立在量化考评基础上的,而目前高校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上级评议和民主评议为主,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并且教师工作的独有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比如教学态度、奉献精神等。同时,教师考评中也存在主观因素过多、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一是除科技成果奖外,其他奖励的评选条件模糊,评选办法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二是评选中仍有轮流坐庄的现象;三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或是该重奖的强度不够,奖金使用上有平均主义倾向。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抑制了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高等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3.激励标准不够科学具体
在高校中,职称、职务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职称、职务越高,则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实际情形是,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个人收入差别不大,这使得高校的职称、职务徒具形式。现行高校教师职称的评聘主要以教学科研为导向,以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作为业绩指标。
片面地强调量化手段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就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高水平的成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细化和绝对化的量化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为满足这种数量性的要求而疲于奔命,导致很多教师在科研上急功近利,互相之间争抢科研经费,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逐渐丧失。另外,以论文数量多少和发表的刊物等级来评定教师能力极易造成教师的急功近利心态并因此会引起“短视效应”,客观上导致了论文的粗制滥造,近年来饱受学界及舆论诟病的“学术腐败”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4.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在设置岗位时往往没能真正体现出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基本原则,再加上真正的评聘制尚未具体实施,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在部分高校存在,加之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法则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本的配置不像其他部门那样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教师资源的共享都缺乏有效机制,致使教师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总之,由于传统管理的惯性、管理知识局限性以及其他制度的不配套等等,导致现行激励机制的设计还比较单一和不尽合理,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三、建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路径选择
高校在构建教师激励机制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仅要在教师聘用、使用、培养和晋升的全过程进行激励,而且在激励手段上要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激励机制应建立在公开、公正和公平以及制度化和适度竞争的基础之上,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三是激励机制的构建要强调目标激励,激发教师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不应过分强调约束性的行政手段;四是激励机制的构建及运行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教育经费投人等因素的制约。
1.“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的逻辑起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进行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又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应重视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承认差异并满足个体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复杂性。只有充分认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需要层次结构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主导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激励诱因,才能持续、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二是激励机制的内容要突出成长性原则,应设置一定的帮助机制、督促机制来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对高校教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
2.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
教师考核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避免制度之间的冲突,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操作过程复杂化。首先,考评标准要科学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应有机结合,在考评体系中引入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效果、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使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内容,使之更合乎教师职业的本质内涵。其次,考核体系要多元化。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不仅着眼于管理的发展,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来源获取管理过程的反馈信息并客观地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支持和鼓励教师不断改进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而且着眼于职业的发展,即通过对教师的激励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并增值,达到教师、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其三,考评过程要透明化。进行绩效考核时要加强与被考评对象的沟通,使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考评的标准、程序及过程,以减少考评的神秘感。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及时公布。其四,考评手段要多样化。应坚持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业绩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把业务考核与行政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同参与,坚持学生打分、同行评议和专家总评相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
3.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构建激励机制的核心
薪酬激励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主要手段或工具,也是高校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知识群体的高校教师首先是“经济人”,然后才是“自我实现人”。尽管工作动机非货币化,但高校教师仍十分关注薪酬的相对价值,薪酬已成为他们个人能力、价值和成就的外在显现。激励性薪酬制度的实施是高校教师取得优良绩效的根本动力。因此,首先要合理设计薪酬制度。公平理论揭示了人们关于获得报酬多少与心理上产生公平感的三个问题:一个是自我比较,自己的投入与所得报酬的多少是否成正比;二是历史比较,随着事业的发展,自己的收入是否增加;三是与他人比较,自己的投人产出比是否大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所以,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考虑薪酬的对外竞争性、薪酬对内的公平性、单位本身的支付能力。其次,要突破薪酬激励的极限。经济诱因的边际理论提示,当教师的薪酬水平达到或接近其期望值时才有激励效果,否则只有保健而无激励作用。突破薪酬激励的极限就是要构建新的劳动供给曲线,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所以,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和办公条件,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
4.公平的竞争机制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关键
公平竞争机制是竞争与合作的平衡,而且它还必须具有留住人才并吸引外部人才的功效。教师之间的竞争能产生激励,但一味强调竞争,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建设,不利于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所以,高校教师的竞争应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是大学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制度。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形成“能上能下”和“进得来、出得去”的人才流动局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