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问题,本文对全国十所高校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教育策略。
大学生公民意识,是指“大学生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它包括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以及自身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关系的认知”。{1}大学生公民意识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法治意识。
一、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各层面进行相依样本T检验处理,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各层面中,大学生对各层面的认知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公共责任意识
所谓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公共事务、公共行为、公共利益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的均值最高,这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对公共责任意识有较高的认知度。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大问题、大事件上总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复杂的,某些时候,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表现出“知”与“行”的脱离。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的某些表现有些令人失望,例如旷课逃学、互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守信用;毕业择业时过分追求高薪、大城市,一旦择业期望没有达成,就会抱怨他人,谴责社会,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出现这种情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同时,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90”后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人生价值和人格尊重方面,能够正视自己,但是有时也过分强调自我。所以,在肯定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努力提高大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
(二)权利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例如,当被问道:“在找工作时,男女生是不是享有同等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对此类问题都做了肯定回答,而且访谈中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对地位平等问题表现得更为肯定,要求更为强烈。除了平等权利,大学生对于自由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权利也有着较为清楚的认知,但是对于其他权利,例如监督权,劳动保障权等,大学生的认知较为模糊。可见,对于权利问题,大学生们虽然具有着较为强烈的认知,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不足。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是分不开的,历年来,从小学到大学,虽然都设有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都传授公民的义务知识,强调牺牲和奉献精神,很少涉及权利知识。除此之外,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也是以赞扬牺牲奉献精神居多,很少有与义务相关的新闻报导。成长在这种环境当中,大学生们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缺乏一定的认知也就不足为奇。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具有法治意识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不是很高,层面单题的均值只有3.7684。笔者就此访谈了部分学生,当被问及有关法律基础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做了准确回答,这表明目大学生们对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普遍认为法律法规与自己无关,对法纪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并没有深入到理性层面来认识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当前社会负面文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心理成熟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社会实践经历太少,对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威严性缺乏认识。此外,大学生们富于幻想,急于求成,某些时候对事情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经常会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甚至不惜做出违背学校规章纪律的事情。这些都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们在法律的理性认识上亟待提高,法治意识亟待增强。
(四)参与意识
“公民主动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和公共政治事务的意愿和行为倾向。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体现了公民追求自由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公民意识表征”。{2}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大学生参与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是政治参与的行为较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虽然逐渐趋向务实化、理性化,但是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行为不协调,参与意识与实践相脱离。第二,参与意识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各类活动的参与上。调查中发现,对于一些有利可图的活动,多数学生都非常乐意参加,例如入党、奖学金的申请等,但是对一些志愿者活动、者义务劳、文体活动(若文体活动不纳入考核体系)等,大学生们则普遍缺乏热情,不愿参与或者被动参与。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参与上,功利化心理倾向非常严重。
类似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有关,说明现代大学生还没有确立主体性意识。因为“参与意识”依赖于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公民意识到其作为国家主人而存在,对国家是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是应该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3}如果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没有塑造好,或者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很难在政治参与上以及其他参与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民意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公民意识的某些层面,还很薄弱,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依据前文分析,笔者试图提出几点教育策略,希望能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所帮助。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的差异
以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分对象地进行千篇一律的公民意识培育,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有所欠缺。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间所存在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只有充分正视和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
(二)拓展教育内容,多角度地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总体上是较好的,但是在各维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欠缺,针对这些不足,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教育内容。第一,明确大学生公民个体身份,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只有明确了大学生公民的个体身份,才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表意见,进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结合起来培养,使大学生明确享有哪些权利,进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维护权利。
第二,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塑造。只有塑造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克服参与意识的功利化倾向。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和参与机会,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完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一定要做到全面、透彻,并且要结合实际,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同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适宜环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及权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第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的公共责任感,一方面国家、社会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好人不落泪”,“好人不伤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意识地宣传一些捍卫公民权利的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知”与“行”的脱节。同时强化道德修养培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其社会公共责任感不断得到提升。
(三)拓展教育路径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育路径,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例如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从高校和教育者的层面来讲,应该建立有益于大学生发展的微博群,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参与意识拓宽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行为进行适时的监督和指导,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公民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周洁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