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报文化传播功能
高职院校校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舆论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缩影,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办报育人的重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校负有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校报一般四开一张,分要闻版、综合消息、校园生活和文艺副刊四个版面。作为报纸大家族中的一员,高职院校校报的传播功能同样也呈现出教育功能、知识功能、审美功能、信息功能、档案功能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文化传播功能各具特色,同时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受众主体。目前,高职院校校报普遍存在出版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信息量不足、内容与版式程式化、可读性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师生的需求与期望。
一、影响高职院校校报文化传播功能的不利因素
(一)校报编辑活动的封闭性,影响了文化积累的广泛性
校报一般在本校范围内择稿,大多信息容量不足而导致出版周期长,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01年统计数据,1000多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占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0%。出版周期过长常常导致新闻变旧闻,时效性减弱,再加上只限于在本校发行,传播范围窄、受众面少,校报这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播方式,影响了文化积累的广泛性。
(二)校报编辑活动的权威性和规律性,影响了文化积累的可读性
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校报性质决定了学校的党政新闻是校报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些新闻相当部分来自党委和行政的指令性计划。至此出现在校报上的往往是会议、讲话、名单、文件,使校报成了工作简报和大事记,报道往往以正面宣传为主,而对一些校园敏感话题、热点、难点问题,如:后勤服务、学生情感等常常因顾及其负面影响而视为禁区,不敢越雷池一步,难以反映师生员工真正的呼声,缺少读者真正喜欢和乐意接受的内容和信息,让读者敬而远之,影响了校报的可读性。此外,由于学校工作的自身特点,工作规律十分明显,每年的工作步骤大致相同,所以反映到报纸上的内容就显得雷同、单调,一些新闻中人、事、物虽然不同,但基本情节却是相同或相似的新闻内容,表现手法单一。校报反映的内容多为程序化的内容,如:学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后勤等。另外,在文章体裁方面也显得不够丰富,校报的体裁多为动态消息,而缺少通讯、专访等深度报道,局限于校内动态新闻的报道,对新闻事件缺乏深入挖掘。
(三)文化选择的层次性,影响了文化积累的优质性
一般说来,文化选择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没有文化选择,就没有文化积累。文化选择的层次、水准直接界定着文化积累的层次和水准。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学生整体层次和写作水平相应较低,作为工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也亟待提高,稿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观点不新。很多稿件内容雷同,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由于学生一般都是经历了十几年“两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后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绝大部分稿件都是关于“亲情”和“思乡”这两大主题,有关校园热点及社会问题涉及很少。
2.书写不整、条理不清、语句不通。尤其是新闻题材的稿件。这是来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投稿知识以及很少进行新闻写作,写作能力较低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3.抄袭现象。一些素质不高的同学在看到别的同学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后,出于虚荣和攀比心理,便采用不正当手段从浩如烟海的各种书刊上窃取他人文章以求发表,常常令编辑疲于“打假”,防不胜防。据不完全统计,抄袭文章占来稿量的比例竞高达30%,更有甚者,其抄袭稿件的题目竞为《诚信不可抛》。
(四)校报编辑活动的非专业性,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虽然高职校报也有记者、编辑等,但从事校报的人员一般都不是专职、专的新闻从业者,一般都由宣传干事兼任,人员配备少而精,根据有关规定,校报要有专设的校报编辑部,编辑部是发文单位,有专职的编辑部主任和总编,编辑部主任和总编要有中级以上新闻系列或相应专业同级技术职称;专职采编人数为:周报8—10人,旬报6—8人,半月报3—5人,双旬报2-3人;要有独的办公用房和专项办报经费,还要配备电脑、照相机、电话、传真机、采访机等基本设备。而相对紧张的人员要承担策划、采写、组稿、编排、校对、发行、稿费发放以及宣传部门的其他宣传工作和日常事务,繁杂的工作内容常常使他们疲于应付,无法静下心来精编细选,使校报难以按新闻出版规律运行,而且,编辑环境相对封闭,很少与外界进行平等交流,编辑缺少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缺乏良好的编辑环境,使其难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从而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二、挖掘潜力,发挥高职院校校报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势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高职院校校报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从而保证其宣传质量。
(一)健全机构,独立设置
教育部发13号文件中明确了校报的管理体制:“校报编辑部应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独立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学校应将校报编辑部列入校内直属发文单位。”因此,高职院校党委应当重视校报工作,尊重编辑活动的客观规律,加大扶持力度,配备专职编辑,最好能使之成为独立业务机构,为校报编辑活动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积极实现校报电子版,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
在网络十分发达的当下,作为纸质媒介的校报经过很大的冲击后,校报电子版也应运而生,这无疑加大了校报的潜在发行量,方便了投稿、改稿和审稿,丰富、强化了校报的作用和功能,是纸质校报的有益补充,应抢占网络阵地,下大力气抓好校报电子版的建设。
(三)加大培养学生记者的力度,建设好通讯员队伍
学生记者是校报的生力军,是文化积累的主体,学生记者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校报文化传播功能的效果。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通讯员网络,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考核、奖励,促使其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锻炼了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了校报文化传播功能的有效性。
(四)提高编辑的自身水平
编辑是报纸文化传播功能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生产者,因而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力的活动。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组织版面需要编辑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广博的知识修养和过硬的文学功底。因此,编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贯彻好党委的宣传意图,要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广闻博记、拓宽知识面、提高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编辑技巧,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五)扬长避短,特色办报
由于以动态消息为辅、时效性差的不利因素,应注重通讯、专访等深度报道,增加版面设计的活泼性和生动性。在消息、通讯、标题制作等方面多借用散文、小说和诗化的技巧和语言,多采用一些口语化的短句和接近大学生的时尚语,尽量摒弃那种八股式、概念化、标语性的文风。
综上所述,作为基层小报,高职院校校报应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挖掘潜力,办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期待。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