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情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1 05:58:12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1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反映。综合国内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含义和结构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并存的现象;大学生因时代、学科、性别和地区的不同,在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形成原因和培养策略上,更多地强调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对大学生自身的气质、兴趣、态度等微观角度关注较少。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事实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在教育界及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兴趣。本文以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和结构、价值取向、差异研究、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和结构研究
到目前为止,从国内大量报道来看,对职业价值观的涵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表述。如,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也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对不同职业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人们依据自身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间,等等。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的表述虽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理解为,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反映。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应包含哪些要素,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深人研究的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确定的结构框架。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但具体的职业价值观构成要素各有所侧重。如凌文轮等人做的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就是“根据文献资料,筛选出22条职业价值观条目作为被试择业的评判标准”。张存库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分为职业价值评价、职业选择标准和择业行为取向三个方面。网喻永红等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职业动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职业评价和择业信息四个方面。赵刚等人则从成就感状况、经济报酬要求、社会地位要求、稳定性要求、独立性、利他主义状况、智力刺激、发展要求和管理共九个维度对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研究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并存的规象。
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心态,如看重职业生活的意义,择业更具有自主性等。蒋阳飞在对湖南省千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在众多的择业因素中,大学生选择“发挥个人才干、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的百分比之和大大超出了其他各项因素之和,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取向,职业评价标准上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林琼芳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所选择的人生手段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对强调个人奋斗的“有能力”、“有抱负”的评价最高,接着依次为“胸怀宽广,’.“独立”、“诚实”、“充满快乐”、“负责任”等。郑伦仁等用因素分析方法,发现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巧个因素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进取心”,其次是“白主性”,这也充分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择业自主性在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取向,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心理焦虑等。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所高校5999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有77.4%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外企”成为近30%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黄爱玲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心理量表的测试,连续对2002年、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职业认知、情绪、行为等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障碍:职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大多数人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就业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男女常模,呈焦虑心理状态;害怕吃苦、追求安定舒适生活、讲究物质享受。任亮从理论上分析大学生在职业价值目标、职业价值期望及职业价值观念等都存在不良现象,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的这些消极职业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择业极为不利,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研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但研究者也发现,大学生因时代、学科、性别和地区的不同,在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就业制度等的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指出:80年代初,中国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发挥个人特长”和“有社会贡献”作为首选标准;到了90年代,大学生们把“发挥个人特长”、“丰厚的收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发展机会”作为首选标准。龚惠香等人使用同一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分别于1995年、1998年进行的两次调查发现,在对择业因素的考虑中,1998年的大学生比1995年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发挥个人特长,更加在乎工作环境和稳定性,而经济收人、有职有权、社会声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冷落;大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择业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评价的第一标准由经济报酬转变为社会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学科差异
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如文科大学生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择业时更为看重情感因素;理工科大学生大多持理性思维方式,选择职业很少带有情感因素。赵刚等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师范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安全感和贡献、地位和声望、自主和发展以及成就感这四个维度上,文科生的要求明显高于理科生,而在经济报酬维度上没有明显的学科差异。网阴国恩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与其所学的学科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科、理工科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之间的一致性不高,对“工程师”、“医生”这些较专门的职业,两类学科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高级职员”和“公务员”这些中性的职业,两类学科大学生之间的选择结果差异不显著。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的不同,男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高晶根据自编的职业选择排序调查表,按经济收人多少、社会地位高低和自我选择的优先顺序对20种职业进行排序,结果发现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排序与职业经济收人的相关性极其显著,而与职业社会地位的相关性不明显;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排序与职业社会地位的相关性极其显著,而与职业经济收人的相关哇不显著。曹瑞发现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对理想职业部门的选择上,男大学生更多地考虑收人因素,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文化教育及职业稳定因素。喻永红等人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职业动机上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职业选择自主性、择业信心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职业选择自主性、择业信心都较男生低。
(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年级差异
由于年龄、离就业时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郑伦仁等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对14所高校100多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研究发现,在具体职业价值尺度评定强度卜有年级差异,一、二年级大学生比较重视美感和创造性,三、四年级大学生比较重视经济报酬和声望。喻永红对全国13所高校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比较发现,在职业动机比较上,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动机更为务实,他们比低年级学生更注重福利待遇,而低年级学生则更注重社会贡献;在择业的自主性上,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较差,他们更多地依靠领导、教师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做主。
(五)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地区差异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大学生在其职业价值观的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罗晓等对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择业目标上,东部大学生相对侧重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公务员工作”,西部大学生相对侧重选择“科研教学工作”;在择业准备上,东部大学生更强调要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西部大学生更强调要争取获得更高学历和文凭。曹瑞等人发现,在择业因素的考虑方面,发达地区大学生考虑经济因素更多一些,而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更考虑经济效益与自我价值实现二者兼顾;在职业风险意识方面,发达地区大学生更倾向于难度大、富于挑战的职业。
  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学者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身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侧重于其外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

(一)社竺会层面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是影响大学生职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必然会多层面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洪坚等人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双重影响,即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其次,社会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化在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的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也影响着他们,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另外,就业法规政策、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二)学校层面的影响
学校既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场所。但有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当前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影响时而是融合的、互补的,时而是冲突的、互斥的;学校德育价值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重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因此,如果学校缺乏正确而理智的引导措施,大学生很难形成一种清晰而稳定的价值观,这将导致其职业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脱节,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不切实际等现象。
(三)家庭层面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体在早期人际活动中,承受着来自家长的教导,在这种教导中,职业价值观有意或无意的被传递着,而个体也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一些职业价值观。这些来自家庭的价值观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将会影响个体将来的职业观念、态度和行为。如,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也易使大学生对职业期望值过高;求稳定一、保终身等观念作为传统因素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取向。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大学生选择具有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就增加,而家庭职业不同也同样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
五、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研究
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乃至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就业制度方面,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黄星榕指出,一是建立公平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职业价值观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制定政策,发挥政策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起到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作用;三是建立创业扶持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奖励机制。
在社会文化导向上,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蒋阳飞认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统一,_以社会为本位”;“要坚持义与利统一,以义统利”;“要坚持艰苦创业与物质享受相统一”。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在教育内容上,要明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张存库认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先进的职业苦乐观”、“客观的职业地位观”。李红则认为要“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大学生团体协作精神”王健提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观念、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四个方面的教育。
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性、知识性等融为一体,避免空洞的说教。张存库认为教育形式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三是坚持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王燕则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要从课内模式向课外模式延伸,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并将职业价值观教育向多学科整合。
(三)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
首先,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因为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尽可能修养身心,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在,我国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独生子女家庭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其次,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从注重知识的管束向注重培养与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具有良好人文素质与涵养的现代人方向转变,培养子女的自强、自学、自理、自律、自护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个性。同时,家庭教育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并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子女的选择。
(四)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首先,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费毓芳等提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还必须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并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高尚的,在这种高尚价值观的驱动下,就能克服困难,才能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其次,大学生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赵阿华从伦理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接受诚信教育,在择业过程中要以社会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乐业爱业、敬业和创业的职业精神,加强自律,自觉抵制不良职业价值观的侵蚀。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其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从研究理论基础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和结构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各个研究者都是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和结构进行表述,导致研究缺乏一定的可比性,显得较为混乱。
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大学生意义层面上,而大学生的职亚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及地域性,一般意义上的理论难以指导具体的实践。
三是从研究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者对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都是着眼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层面,而对大学生自身方面,如气质、兴趣、态度等微观角度关注较少。
四是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探讨上,而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融进其职业生涯设计中进行干预性的实验研究很少。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