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3 05:58:25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1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化,担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的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使师范生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并结合未来基础教育需要的新型师资要求,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即重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适应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有利于学生探索性、创造性方面的课程;积极鼓励自主、合作与探宄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和学校发展全方位的课程评价制度,积极推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行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和评价制度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纲要》特别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而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化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评估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48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宄、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反思当前师范教育实际状况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推行,在很多方面的确对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强烈冲击。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形势。

  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心理上的消极现象

  传统的教育理念突出强调社会本位、教师本位和精英主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则是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进行彻底变革,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理念的提出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传统理念有很大的差别,它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而且新课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课时少、内容多、知识新,也要求将现代科技与时代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知识纳入新课程内容。“总体上要求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但是由于教师原有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已深深扎根于脑海中,且操作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这使教师在新旧教育理念的交替中,自然而然产生了矛盾和抵触心理,也出现消极现象。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压力较之以前更大了。因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心理上的消极现象。

  (二)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把对教师的专业化、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需求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恰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教育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1.课程设置未能突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师范教育专业如何在课程结构设置中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培养未来创新教育、教学型师资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了解到,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数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教育类课程比重偏低,必修课门数过多,且没有将有关新课程内容列入,选修课较少,学科之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较陈旧,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新成果,也与基础教育实践相脱离,缺乏培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及可操作性课程,未能体现师范特征。很多学生在毕业前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深感在校时对新课改内容、新课程理念和实施方法的掌握太少,在实习中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应加大有关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师范生要求方面的选修课比重,构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方向模块,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突出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的课程,结合知识内容及专业技能的需要,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选出1一2门课程作为重点来加强思维的深度与加大思维量,系统地训练师范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邀请对新课程开展较好的中学一线教师来校给学生开设与新课改相关内容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学新课改的真实信息。

  2.课堂教学忽视新课改对师范生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高等院校师范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中小学需要的新型教师,关键在于其课堂教学是否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新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过程教育,强调教学互动,倡导人本教育、创新教育,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然而新课程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教师本身对基础教育新课改内涵理解不深不透,对改革内容掌握不多,甚至有些教师产生

  了矛盾和抵触心理,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3.教学评价机制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求考核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但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考核范围,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考试命题以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居多,应用性题目较少,考核形式也往往拘泥于笔答,实际操作较少。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对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改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既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任务。贯彻新课改精神,必须对教学思想观念进行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教学过程中“以师为中心、以教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向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和两个主动性的教学观念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关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要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学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变。

  (二)面向新课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部分都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因此在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否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上岗前的关键。为了尽快使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首先应围绕新课改方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积极改变以往一味以课堂、课本、教师、分数为中心的现象,向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方向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真正学到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其次,要以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师范生的教学专业能力水平是当前高等院校师范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所以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必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教学技能竞赛等,把独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原则引进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加强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好是能够与中小学进行合作,让中小学为高等院校的师范生提供见习和实习基地,以增加师范生感知和实践新课改的平台,提高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要求。

  (三)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顺应基础教育发展,调整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主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这一重大改革给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担负着为我国培养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教育专业,在新课改下,如何顺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如何根据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从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考虑,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改革以往传统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应从师范生的发展状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考虑,从学科领域和本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师资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课程,并将学科前沿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懂得获取和处理有关学术信息,具备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形成探索认识、发现结论的能力。同时应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对他们多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题辅导,使这些未来的教师在校期间能真正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这样才能为今后在教师岗位上实施新课程作好观念、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才能尽快适应教学要求,培养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的新型教师。

  (四)评价机制应符合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与保证。因此,改革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是当前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师范教育专业的评价大多是由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进行评价,由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只是关注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评价,缺少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评价的内容也较简单,已滞后于新课程评价机制的要求,落后于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采用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4]。同时也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继续发展。贯彻新课改精神,师范院校在建立完善评价机制中,应充分考虑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扩展学习内容领域,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即要树立以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使评价过程由重视理论知识到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单一的笔试形式到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向转变;吏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公开化,才能激励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更好地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