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论文:《论中西方文学侠客形象异同》 第一篇
摘要:“侠客”作为中西方文学世界共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始一直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所异同。其“异”在于,出身、价值取向等不同;其“同”在于,都秉持着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的侠客之心。侠客文学的产生及繁盛,揭示出了世界人民不畏暴政、反抗压迫的英雄气质。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侠客;异同点;价值观
“侠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绝不陌生,在世俗文化里,游侠小说较之于其他纯文学更受人们青睐。这种现象不单存在中国文学里,外国文学中游侠身影在某种层面上更显大放异彩。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形象却大不相同。
一、侠客的定义
“侠客”一词的解释,中西方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称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善传游侠。西方“侠客”有“圣武士”与“巡林客”两意,一般所指乃前者,但与东方传统的侠客相去甚远。事实上西方文化中的巡林客,从心态和理念上说更接近东方的侠客。他们以森林为家,以动物为友,与自然之间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其性格叛逆,行事原则遵循自然的选择或是自己的心,几乎可视为东方侠客的翻版。
二、中国文学侠客形象
中国文学特别是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基本被固化了。
从身份上来看,中国侠客出身多不是贵族阶层,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是隶属于门阀世家的武士。他们大多为草莽英雄,可能是占山为王的大盗巨贼,也可能是江湖名宿,可能是隐居深山的樵夫,也可能是江边垂钓的渔父,总而言之与统治阶级沾不上关系,他们先天就与“富贵”两个字隔离,就算个别的出身高贵,也会后天与权贵保持距离,比如贵为帝王却时时向往江湖的段誉和将帅之子却厌恶仕途的袁承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侠客扎根民间,在平民阶级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我们也可从文化上加以分析。如前所述,中国侠客多出身平民,这就决定了他们与学问文化无缘。他们大都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仅粗通文墨,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叱咤江湖。相反,如果他们当中谁要是整天之乎者也,摆出一副文化人的架子,肯定会被人讥笑为酸腐儒生,为人不齿。在江湖中文化是可有可无,甚至是最好没有的。侠客们看中的是手中的剑,“剑”就是侠客的文化。一个人的武艺越强越受到江湖人的钦佩。
剑是中国侠客的文化,那么“义”就是侠客的心。
义分大小。小义就是江湖义气:简而言之就是通行江湖的道德标准。何为江湖?江湖就是众多侠客不自觉组成的团体。作为团伙成员,要想继续留在这个团体中,就必须维护这个团体,也就是维护这个团体的成员。这就决定了江湖义气根本上是“朋友义气”。
KucunJie.com
“朋友义气”的非理性的成分居多,尽管有时我们会对侠客们为朋友两肋插刀、自我牺牲的行为肃然起敬。如《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为了保全晁盖一伙宁愿担负杀妻之罪,因而受到江湖的称赞。可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感情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其说他们是在维护朋友义气,不如说他们是在维护规矩。尽管这规矩在他们看来很无理,但必须遵守。金庸所著的《书剑恩仇录》中有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红花会文泰等人为了躲避朝廷鹰犬张召重的追捕而来到江湖名宿周仲英的家中,是时恰逢周外出不在,其幼子在无意中向张召重泄露了文泰的藏身处,从而导致文的被捕。周仲英得知后,明知幼子是无意而为,但为了维护这种朋友义气,扔狠心下手击毙爱子。我们看到这幕时应该不难看出这种义气的偏颇和狭隘的地方。
与小义相对,大义在中国侠客中就是爱国主义。如前所述,侠客们与权贵互不往来,那么维护权贵的国家政权应该得不到侠客的真心拥护,因而王朝更替也不会牵动侠客的注意。但事实上,侠客们总是能够超越这种阶级情感,为了民族和国家,他们能够放弃所有成见,与统治阶级中的忠良派结盟,共赴国难。这种情怀更像是与生俱来,没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俯拾即是的,例如《天龙八部》中作为武林异端势力存在的天山派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本应该是与世隔绝不问俗世的状态,可当金兵南下时他们竟然可以自发起来不顾生死阻挡强敌,没有人提出异议。又如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自小被狼养大,尽管后来为人所救,教授绝技,但是仍时不时表现出与常人相异的野性。就是这样的绿林女盗生平最为痛恨的不是恶人为非作歹,而是卖国求荣。这很难让人理解,但又似乎自然而然。
在中国武侠小说构筑的武侠世界里,江湖人可以藐视一切王法,可以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必须有义气。义气就是他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三、外国小说中的侠客形象
外国侠客脱胎于骑士阶层。而骑士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这就意味着外国文学中的侠客与中国侠客有所不同。
显而易见,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多出身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彬彬有礼,富有教养,浪漫多情,爱情和荣誉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中世纪骑士文学就是典型代表。
尽管他们也会锄强扶弱,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只有他们认定有人在破坏法律才会拔出正义之剑。如美国小说《佐罗传奇》中,出身贵族家庭的狄亚哥就是就是不满殖民者的违法勾当,才会假借佐罗之名伸张正义。
当然,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并不都是统治阶层出身,也不都彬彬有礼。如法国文豪亚历山大。仲马的小说《侠盗罗宾汉》的主人公罗宾汉就是以绿林好汉的身份和豪爽开朗的形象广为人知。
四、不同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侠客和外国侠客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具体来说就是:一是身份不同。中国侠客趋向于平民阶级,而外国侠客则是贵族出身;二是对文化的认同感不同。中国侠客排斥文化,外国侠客则醉心于文化;三是人生追求不同。中国侠客总是在追寻大义:匡扶正义或兼济天下,儿女长情与侠客精神相悖;外国侠客对比则是处在自然状态,他们的义举总是无意而为,追求的目标较为现实,如世俗情感等等。四是与权贵者和主流文化关系不同。中国侠客反叛当权者,挑战主流文化,而外国侠客特别是骑士则忠君护教,维护主流文化。
五、导致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原因
中国侠客所代表的是草莽文化,它根植于民间,有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是一种远离庙堂的平民文化;而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尤以骑士文学中骑士为代表则是象征着上层的贵族文化,成为骑士是一种荣耀,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正因如此,中国侠客和外国侠客才会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上以及价值取向上大相近庭,南辕北辙。
(二)时代原因
尽管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大都同处于封建时代,但是两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却不相同。
中国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大一统王朝时期。这对国民性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从内心深处不愿看见国家分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侠客总是会将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的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王朝活力的衰退,吏治腐败,民生贫困的局面日益恶化,官府与民众的矛盾激烈,这也造就了中国侠客不愿接近权贵,反而站在统治阶级对立面锄强扶弱的性格特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国家分裂史,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并不十分的强烈,而且松散的邦联状态削弱中央集权,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相对并不突出,人的天性并未受到过大的压制,这就养成了西方民众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早期的侠客小说是满足了民众对无法探知的新奇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受到欢迎的话,那么到了科技如此发达,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侠客还是让无数读者如痴如醉的原因该怎么解释呢?
我大胆猜测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读者是“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身处何种文明背景下,人都保存着崇尚自由,反对压迫的天性。他们或许出身高贵,或许生活卑微,但都没有丧失天性。而且这种天性会随人类的成长而永不消失。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A]。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18-1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