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课程,在教育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分别从: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三方面来阐述。
一、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
经笔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对教育学原理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教学理念摒除,采用多种教学对策,提高教育学原理教学效率。为避免课堂太过枯燥,可利用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落实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对教学理念及时革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多年教学资历的老教师,但正因如此,这些教师教学理念依然处于传统观念上,依然将讲授法作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尽管这些教学手段能达到一些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教学氛围的作用。教师教学创新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影响到教学质量提升。
(二)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育学原理具有一定理论性,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考评方法,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一些大学教授还承担着教育学专业科研项目,这也导致教授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将精力放到了职称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缺乏重视,颇有种敷衍之态,导致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教育学原理皮毛,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
(四)教学工具滞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创新,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也不断体现。然而由于高校教授年龄普遍偏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
综上,笔者对我国高校中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此,为促进教育学原理课堂的实施,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分别从: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来阐述。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育学原理高效教学,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理案例的运用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收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选择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案例不仅要满足课程需要还应满足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在分组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或根据学生学习效率,或根据学生性格来分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在小组讨论中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此,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营造课堂氛围,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自身身份加以明确,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主体地位加以肯定,从而实现教学发展要求。
(三)对评价机制加以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中,还应对教师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往往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确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存在一定不公平性,仅仅只能检验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进行打分,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来开展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信心,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关心、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发现问题了并及时处理等。当对于新事物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与学生进行探讨,将利于教学的建议与教师的课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来学习高校教育学原理。如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互动,对什么是教育进行探讨,并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他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关怀,让教师真正做到良师益友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欢乐的环境中学习。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在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探究氛围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颗保持积极的探寻事物的能力的心,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评价机制有效创新,以此来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闫冰
第2篇:浅析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师以识为基,博识,则可有教育力。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科学文化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即对具体的学科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决,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和实施测验等等。因此,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有些专家称为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二、教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论》作者李秉德的理论认为,教学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和环境七要素,从七要素出发分析教育学教学模式相关结构要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问题
教学理念是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理念属于教育哲学领域范畴,它源于对教学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甚了解,有的也仅仅停留在传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教学基本技能上,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以什么样的指导精神作为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方式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教学长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重点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所讲知识点,但信息传递单向性,偏重死记硬背,实际操作机会少。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记忆能力、演算能力均较强,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研究。
(三)教材资源的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课程资源过于注重教材,而且内容偏旧。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大概分为以下两种。第一,完全按照某一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调查发现,关于教育学原理相关教材的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通过实际的研究发现,相同主题类的教材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其编写体系、框架、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单一的去讲某本教材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单一缺乏,造成整个教育学知识的不完整性,这样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好其他的教育学类相关课程形成障碍。第二,对多种教材进行整合。访谈发现,部分教师发现了单一使用某一教材的弊端,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对本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由于教师知识水平、能力、经验的不足,往往导致编制所谓的“新教材”,只是简单的知识的整合,没有或者缺少内部的逻辑和内容的完整性,部分章节甚至出现内容的重复、矛盾。
(四)评价方式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评价手段单一,过于注重笔试。大部分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师范专业对教育学原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笔试来实现的,其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填空、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考前都有相关“划范围”,这种所谓的“复习方式”,其实就是相当于把考试内容基本都告诉了学生,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变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难以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通过对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认为此课程毫无兴趣可言,也没有学到太多知识,虽然教师讲了很多但是最终自己记住或者理解的很少。教育学原理课程,既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学科,学习的目的更是在于对于教育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此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改革。
三、问题解决建议
(一)更新教育觀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行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改变。教师要坚持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念,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树立改革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虚心向同行学习,学习同行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有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对待学生,绝不能以权威自居,应该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思想,要能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等。
(二)改变教育方式
调差发现,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少和实际的联系,鉴于本学科固有的矛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以下方式改革这一问题。
1.增加案例教学
可以适当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虽然不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际课堂去观察、体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2.将教学和实训课结合起来
许多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为了学生实习才进行实训教学,而有些学校还没有开设实训课。这种课程的安排看似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其实已经远远的将理论和实践分离开了。所以可以适当地将理论授课和实训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训课的穿插。
3.增设实训基地
有许多师范类高校强调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是因为没有可以进行实践的地方,不能随意去打扰中小学的课堂。当然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面对这样一个矛盾问题。我们可以和中小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其实如果保证好纪律的监督,高校师范生去中小学听课不但不会打扰到实际的课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课堂的高效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基础教育课堂学生认真听课、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师认真备课。
(三)改革教材选用机制
针对当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选用市面上已有的或者个人通过实际经验编制的教材。教材选用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的素质一直在变,所以教材也应该相应的做出变化。但是又考虑到部分高校教师素质、教材编制能力水平的限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选取市面上存在的较权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教材,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让本校最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教师和本地区相关中小学特级教师组成校本课程编写委员会,编制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稿,将教材和教学稿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灵活的“教材”选用和编制方式来进行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
(四)改变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的改革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成败,一个好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其变革的方向。但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单一的,最终会涉及到观念、方式和教材等各个方面,所以一套评价体系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就其评价取向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取消“划重点”复习方法,杜绝学生的偷懒心理,否则部分学生可能失去对此课程的积极性,认为只要期末考试之前背一背就可以了。
第二,突出上课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激發学生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严格把控问题思考过程、作业写作过程质量关,真正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第三,突出主观性试题,论述和材料分析题在考试中的比重,重点训练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文涛等
第3篇:关于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讨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入的影响下,对教育学原理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育学原理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对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作为教育学原理的首要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的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分析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师范院校各个示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二级学科。教育学原理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育的内涵,并且深化教育的认识,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成为国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较大的进步,但是整体来看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学原理课程更进一步的发展。从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育学原理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加不能发挥教育学原理真正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够相匹配。学生在学习完教育学原理之后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没有通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得到锻炼与培养,如此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育学原理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不科学也是影响教育学原理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教育学原理的评价方式采用以教学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同时根据规定的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无法全面地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极其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时相悖的,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学原理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和推进教育学原理的发展。
二、教育学原理的改革措施
第一,教育学原理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育学原理之中是当前很多教育学教师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教育学原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案例教学法是广泛运用于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引用实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案例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是教师要选择经典的案例,并设置一定的问题。学生需要对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展开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组,比如,爱发言的和比较内向的学生组合搭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及时记录下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和解决办法。课堂最后教师应该做好案例的总结工作,多表扬学生,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更高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我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得收获和心得,并且为下次案例教学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中的效果。
第二,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提升教学的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相关的手段也朝着向越来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育学原理相关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并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深刻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果。
第三,完善和优化教育学原理的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中仅以学生的成绩好坏论成败的评价方法和机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最终结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有效地改变错误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让教学评价真正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三、结语
依照教育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手段,更新教育学原理教学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育学原理教学评价体系,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作者:徐中斌
第4篇: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前言
教育学课程作为教育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也可以将教育学课程理解为学生对于教育结构的充分认识,主要就是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学生对于教育学课程的兴趣了解有限,认为教育学课程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讲解模式对于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吸引能力。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能够将教学中存在的矛盾有效缓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育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最早并不是应用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而是应用在法学及医学教学中,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开始逐渐在不同教育学科中应用。在国外研究学者对于案例教学法不断探索中对其有了不同的认识,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应该从创建教学情境角度出发,学生在情境中对于教学内容讨论掌握。还有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应该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出发,在实际应用中更加重视传统教学模式,最终完成教育任务。案例教学法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体现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实践性学科价值
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教育结构中的基础性课程,在实际教育中拥有对于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但是教育学原理课程无论在实际教育中拥有多么严谨的理论性教育,还是应该加强学科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教师与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课程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认为该课程就是应该由教师进行讲解。教育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能够对于教育学学科构建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作用,人们应该对于教育学原理重新进行认识,不应该仅仅任务教育学原理局限与理论知识的认识,忽视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性价值,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性充分认识[1]。
(二)消除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
教师在教育原理学课程讲解中,一定会存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但是教与学却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的语言结构及方式对于教育学原理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对于教育理论知识兴趣有限,甚至表现出态度冷漠的情况,这种现象就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但是将教师在讲解教育学原理知识点中列举出生活故事或者案例后,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性增加。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举出相对应案例,替代传统枯燥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显著性改变,这种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对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性培养。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缓解,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变成一致[2]。
(三)学生获得内化的学科知识
学生在系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就会发现,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都会已经规划完毕的,但是学生对于知识内容了解却是有限的,学生无法对于课程知识内容深度了解。教师在实际教育中也经常会被学生问及,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惑。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能够为学生对于知识结构进行深入性认识,学生能够在实践性学习中增加对于知识结构的了解。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就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工作中也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学原理课程在长时间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教育过于重视,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能够获得理论性知识内容,无法将学生学习中的疑惑针对性解答。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教师能够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针对性解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对于案例分析中还能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思维方式,进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3]。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教师首先就需要对于教学案例进行选择,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案在设计中能够巧妙将案例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课程学习兴趣。进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先向学生讲解针对性的原理知识,在与学生一同对于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应用的案例也可以适当添加文字及视频资源,这种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对于案例全方位分析。最终教师与学生对于案例分析讨论后,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理论有了深度认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教师与学生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总结,保证教学质量[4]。
五、结论
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能够让学生对于抽象性的理论知识有着深度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本文仅仅其简单性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作者:高攀
第5篇: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及改革策略分析
引言:面对教育学原理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进行改革,不断深入对教育学原理的认知,进而不断深入对教育学原理的认知,以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储备优秀力量打好基础。
一、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教育实践背离
近几年来,教育学原理的教材非常丰富,可是能够经受推敲的教材却少之又少。教材大多具有内容老旧、冗杂、空洞等方面的问题。自从教育改革速度的提升,教材编排方面就相对落后,陈旧知识、过时观念依旧存在。教材大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教育学应当具备教材的现实性及可读性,应当通过事实进行讲解,最后返回到事实当中[1]。如果丧失了教育的现实性,也便丧失了教育的鲜活性。这样的教材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投入程度,课堂里的活跃氛围也就会消失殆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老师欠缺对目前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掌握
因为教育学原理的老师大多数都欠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经验,所以,进行理论传授时,无法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实际当中,无法将理论形象化,无法将乏味的理论通过富有生机的教育事例进行描述,如此一来,就会令原本生涩的教育学原理课程较难吸收,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不认真听讲、收效甚微的状况。因为传授教育学原理的老师大部分以理论研究为主,面对基础教育的真实状况了解很少,信息相对封闭,在教学的过程里也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
3、教学形式依旧存在“老师为主角”的现象
因为教材的内容非常多,生涩且复杂,并且老师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时常会出现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说的情况。学生因为适应了这样的方式,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或者老师的观点,欠缺思索。当前也有些课堂出现了由学生独自进行讲述的状况,老师仅作为辅助方式进行适当的总结和点评。这种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方式着实提高了一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章节的理解,可是因为本身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较多的是在读课本,而非讲课,其他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听讲,使得收获并不显著。并且有的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有限,无法令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这种方式的课堂中来,而产生反效果。
4、教学评价具有缺陷
教育学原理成为了在教育学中最关键的课程,可是在考核当中,只使用一篇教育学原理相关论文进行考核的老师颇多[2]。可是,只以一篇论文来推敲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充分。学生能否将其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展现在论文当中,学生可否思考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基本理念、规律、思想乃至教育或教育学的本质,可否认真将此课程的论文完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处理。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1、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教学而言,学生的积极性较弱,应当通过思想层面提高对学生的重视度,虽然真理的检验要通过实践进行,可是因为在校学生通常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面对教学具有认识、理解方面的错误,应用教学理论通常太过理想化。所以,强化理论学习能够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给予良好的理论指引,避免出现盲从实践的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内涵,建立科学的教育目标,把握主要的思想意识,清楚教育历史,且透过教育现象能够客观准确的提出问题。实践教学非常繁琐,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青年老师面对较难的教学问题时,想要机智、灵活的构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非常关键。所以,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过程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清楚此学科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扩大其教育范畴,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教育学原理引导学生的前进方向,给学生的教育实践给予优质的借鉴依据。
2、加强优选教材及核心内容的提炼
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够保障教学实践的高效性,所以,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选择教材。面对目前玲琅满目的教育学原理教材,老师应当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透过详细了解,通过学校的发展定位,为学生的综合特征做出选择。并且,精选教材并不意味着唯一,所有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因此课堂教学可以把一种教材视为主导,课后则可以让学生多多参考其他教材,来丰富教材的阅读以及实践的学习,对问题进行深入认识,提高批判精神。并且,教材的选择无需限制在教科书的范畴里,网络资源乃至期刊文献都能够视作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里,面对丰富的教材中的众多观点,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有所提高,为学生给予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方向,让学生能够接触到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觉理论。还能够训练学生评价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加快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老师实践教学时期,应当超越书本内容,加入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思想,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多元化应用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通过案例教学,加快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要科学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透过案例让学生把握教育学相关的理论及原理内容。案例应具备目前教育时期蕴含的问题,并覆盖多元化学科的知识以及先进性学术的知识。老师则要选择好案例,而且要做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把握研究的技能,加快案例的分析,同理论学习进行结合。
其次,积极组建小组探讨。老师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随机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组员可以通过教育学理论知识阐述自己的见解,进行互相评价。学生则可以在听取同学的观点后更加拓宽视野,丰富理论知识,并抒发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通过再创造和整体训练来提高学习[3]。
再次,实施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过程里,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编排各种课题,令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查阅文献,并透过报告的方式展现出来。此类方法能够从整体上令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及独自思索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积极实施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非只是教学评价模式,不然,会使得学生变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学习模式。因此,要创建多元化、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比如,老师可以设计编排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这个主题的内容,做出报告,通过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判。还可以把平时的成绩、出勤状况、作业完成状况、学生实习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透过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性质的题目来审核学生的灵活度、总结成都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结束语: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里非常关键的基础学科,面对当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的通过改革策略,将案例教学法使用在教育学原理当中,加快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实际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率,为教育学的其它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白西
第6篇:结合高等教育学原理浅谈高考志愿的填报方法
一、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科学填报志愿
在现实的志愿填报中,高等教育作为考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科学的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认识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规律是填报志愿的前提,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
1.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社会发展取决于综合因素的作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所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生作用首先必须满足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以适应性为例,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相应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均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以此实现双赢。例如江西省是稀有金属大省,江西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采矿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学科上,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相似的学校——太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则集中在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勘探工程等学科上,同样是为了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是一个产煤大省,有志于进入相关行业工作的考生,可以重点考虑填报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相关高校,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正因为相当多的高校与行业、区域经济具有紧密的关系,同理可证考生可利用高校的行业背景选择适合自我职业规划的高校与专业。
2.高等教育相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中有一些可变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变的因素。如教育的内部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功能,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办学风格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是不变因素。外部条件、发展速度、规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等都属于可变因素。
就稳定性而言,教育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过程。优质的大学教育需要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优秀的教师,还是良好的教学经验,都需要长时间积累。对于考生而言,在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选择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大学教育,即使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大学阶段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得到师德高尚的老师的指导、受到优秀大学文化的熏陶对将来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全国各个高校开设最早的专业往往是这个高校最强的专业,或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等,填报这类专业虽然不能保证就业对口,但是选择这类专业等于选择了某个高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3.高等教育的超前性
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凸现出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高等教育见效周期较长,如果总是忙于适应社会发展,必然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
就超前性而言,以基础学科作为例,往往基础学科的就业情况是比较差的,比如数学、物理等基础性本科专业,因为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主要目的首先是为将来的研究打基础,其次是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它的教育目的、内容、手段均具有超前性,因此,对考生而言,对基础学科的选择要与自己的大学教育规划结合起来,避免规划与选择的冲突。以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现在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但是数学类专业的本科生考研最容易受到硕士生导师的青睐。在理工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上大多以数学为基本的工具,数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具有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较低的门槛。因此,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在研究型专业与就业型专业中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避免大学毕业时就业的尴尬。
因此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三个基本状态——适应性、稳定性、超前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填报志愿的方法:
(1)结合职业规划选择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
(2)选择高校中具有较为历史悠久的专业,或者选择历史较为悠久的高校。
(3)结合未来的规划选择学科与专业。
二、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看待科学填报志愿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院校调整,学习苏联高等教育体制,才引入了专业(俄文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о)的提法。所谓专业,一般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学术分类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结构。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在高等学校,专业的提法,既有行政性意涵,又有学术性意涵。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专业是学科的细分。专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必然要随着学科和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专业的性质,由它的培养方案、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所决定。专业的特色,由它所在高校的学科特色和适应经济社会的特色而决定。结合考生个人的特点,那么在高中生的专业选择中应该重点考虑下面三个要素:
1.社会分工与专业的关系
笔者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不同行业的发展和交融的过程,行业是社会分工的承载体,因此,在高中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对行业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业或者高校的选择意味着行业的选择。事实上,大多数的高校都不是孤立着进行教育活动的,几乎每个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行业背景。所谓的行业背景也就是某个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上与某个行业的结合。举例来说,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电力行业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都进入了电力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六个方向——电机、电力系统、高压传输电、电力传动、电子电工、建筑智能电气,以满足重庆市乃至国家电力行业的人才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学院以高压电研究为特色,结合电力行业的最新科技需求,服务国家行业的发展。学科专业发展与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符合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有利于行业与高校共同发展。考生通过对社会分工的认识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行业与职业,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符合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
2.专业的学科内涵
前面本文提到学科与专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由于学科和专业划分的标准不同,因此,学科和专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因此不难理解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结构。
以重庆大学与四川大学为对比,重庆大学在传统工科专业上更有优势,工科专业覆盖面广,除了化工、水电与材料等学科外,四川大学的传统工科专业相对重庆大学而言处于劣势;而四川大学的文科、历史科、理科就比重庆大学更有优势,例如四川大学的博物馆学、民族学、考古学、数学、化学等学科。必须提到的是,专业的学科内涵只有落实到某一所高校才有意义,就专业本身而言,学科内涵是没有意义的,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的学科内涵是不同的。实际上,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是专业与高校的结合点,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专业的学科内涵。考生完全可以利用不同学校的学科内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以选择更为优质的专业教育。
3.专业培养方案与个人特质的关系
选择专业的时候,考生必须考虑专业的培养方法、培养内容、培养目标是否适合自己。例如,每个专业都有对课程内容的细致要求,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职业与行业,每个专业都有对学习者的个人特质要求。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自动化专业主要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课程内容为主;自动化专业将来的就业范围较广,不仅在新兴的信息行业中有大量需求,而且在传统的机械行业中也有大量需求;自动化专业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数学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学习者要能耐得住寂寞。个别专业还有对性别的要求和身体的要求,比如:石油工程与采矿工程只招收男生,军事类专业对考生的视力、身高等有要求。因此,考生应积极搜索理想专业的上述相关信息,以适应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未来的专业工作。
三、结合高等教育学原理填报志愿的具体方法
就整个志愿填报的过程而言,笔者认为,志愿填报是一个信息决策过程——搜集信息、使用信息、判断信息的集合。每年大量的志愿填报失败大多都在信息决策过程中出了问题,比如,不知道怎么搜集信息、不能统一信息来源、不知道怎么搜索到足够多的信息等。在拿到足够多信息的前提下,只有采取科学的信息决策方法,才能得到最满意的信息决策结果。
在搜索到足够多信息的前提下,结合上文提到的相关原理,笔者认为志愿填报的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数决定学校层次;
2.兴趣爱好、职业规划、行业规划决定专业、学科;
3.理科学生专业选择优先学校选择,文科学生学校选择优先专业选择;
4.根据学科或者专业评价确定学校群;
5.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策略;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就大多数考生而言,仅仅依靠考生和家长的微薄力量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社会需要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以解决志愿填报的难题。就国外的情况对比来看,国外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每一个中学都有专门的社工为中学生服务,在中国的国情下,笔者认为考生需要社会培养相应的社工人员来衔接中国的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弥补中学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
作者:陈麒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