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研课题有哪些,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18 20:44:06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38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导致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课题研究的意识淡化、制度泛化、实施“软化”和能力“矮化”。

wWw.PingYin.cN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现实审视,必须关注:用“真实”定位课题研究,用“规则”保障课题研究,用“督导”引领课题研究,用“能力”助推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第一生产力”,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而作为实践教育科研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下称“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细察中小学当下的课题研究工作,似乎还未尽如人意,还没有发挥其助推、服务的应有作用。为此,对中小学课题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将有助于课题研究本体功能的有效实现。

  一、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的“功利性”。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一种不良表现,就是将研究的目标定位在论文发表、成果获奖上,没有将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确定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定位导致最为直接的现实状态就是研究选题的“假”,使得课题研究成为一种“上级有要求、考核有需要”而去实践的被动工作。在这种被动状态下,中小学教师是否愿意认真思考,进而选取一个真正值得研究并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去实践,其预期是不容乐观的。在现实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为了要求、为了考核,某些中小学教师“创造”出许多研究课题(因为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但由于没有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没有从完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出发确定课题,使得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没有实现“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状态,从而导致一些课题在产生之初就成为一个只为获取论文发表及结题证书的“假”课题。

  2.过程的“空虚性”。

  课题研究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学校、教师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变革和改良。但由于一些教育科研课题存在“假”的特性,课题研究没有指向教育教学及师生发展中的痼疾,“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的现实存在,使得中小学课题研究的过程没有具体有效的实践和研究行动。于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一般呈现出这样一个流程:搞一个“形式规范”的开题论证,完成一个“凭空想象”的中期报告,撰写一篇“闭门造车”的结题报告,再“东拼西凑”几份所谓的研究过程性资料。于是,一个课题研究就这样结束了。面对这样的研究过程,也许只能用一个“虚”字描述面对它的心情了。

  3.结果的“伪效性”。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最终指向是通过研究获得预期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实践状态得到改良,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现实状态——研究课题的“假”,研究过程的“虚”,使得最后产生的研究成果不需要从事任何实践研究就能够得出。也因此,成果呈现一定是低效的、空洞的,缺乏实践和推广价值的。这种研究成果的“伪效性”(没有经过实践得出,而由臆想得来,或者是实践价值缺失),直接导致其与改良教育教学实践的愿景背离,成为教师眼中的“空中楼阁”。也使得研究工作成为一个只是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成为阻碍课题研究工作真实开展的另一“罪魁”。

  二、导致中小学课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课题研究的意识淡化。

  一些教师对课题研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他们认为课题研究要求比较高,无从着手实践研究,仅仅将课题研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没有将课题研究作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一些教师将课题研究仅仅作为自己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砝码,没有认识到它是提升专业素养、完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手段或途径;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由于平时的工作量就比较大,难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同时,一些学校领导认为,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不能即时产生,导致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忽略。这些课题研究的意识存在,使得中小学课题研究很难为一些学校或教师所接受,即使被动接受,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努力造假。

  2.课题研究的制度泛化。

  一项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制度予以保障,中小学课题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但现实中,许多学校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制度建设上,缺乏针对性,没有较为明确的指向规定。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课题研究工作未能建立有效的日常督导机制,没有对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的制度性要求,没有对学校领导亲自管理(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做出明确的制度性规定,使中小学课题研究工作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其次,一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校长、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等),尤其是教科室主任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的制度性明确,使其未能有效履行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职责,课题研究缺失应有的领头人、示范者;最后,就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是一项需要倾注教育智慧并且持之以恒的工作,更需要教师在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信心。但由于现实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激励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在面对课题研究时望而却步。

  3.课题研究的实施“软化”。

  首先,课题立项与论证缺乏严谨性,一些课题在被立项时,没有遵循课题研究的匹配性、实践性原则,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及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关照。同时,在课题开题论证环节,论证专家有时碍于教师面子或从鼓励角度出发,对于没有符合开题要求的课题同意开题,造成教师对课题立项和论证的错觉,也为今后的“假”研究创设了一个现实预期。其次,研究过程缺少指导性。课题开题后进入实施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研究成了研究者的“单兵作战”,具有课题研究管理职能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期间,对于课题研究的指导,往往体现在上交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上,很少到现场作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课题研究过程往往呈现“失控”状态。最后,课题结题忽视规范性。课题结题时一般都会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考量,但在现实的结题活动中,一些鉴定专家碍于学校的要求,以及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里,很多时候就是走走过场,突破学术良心的底线,做出违心的判断。以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软化”,使得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成为一种“空谈”。

  三、有效实施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1.用“真实”定位课题研究。

  首先要用心思考,寻求“真课题”。“真课题”是面向一线教师工作实际,以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为主的一些学科类、教育类问题,其立足点是为自己、为学生、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它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符合研究者实际研究能力(即自己能做)的研究课题。只有选定这样的研究课题,才能使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为教育教学、师生发展服务的基本目标。其次是脚踏实地,践行“真研究”。

  2.用“规则”保障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四个环节,即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对于这些重点环节,我们应该确立有效的规则予以约束,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首先,对于立项环节,规则的建立要切实关注课题的选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凡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其次,对于开题环节,规则的建立要对研究方案是否完整、条理清晰,尤其是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与研究参与者是否匹配等方面要予以关注,凡是未能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定要在研究者对方案完善后,才予以开题。它既是对学术的尊重,更是对研究者的尊重(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3.用“督导”引领课题研究。

  影响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研究过程的指导,因此,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督导”应更多地指向于指导、服务,是教育科研管理者针对研究者课题选择和开题论证的指导服务,是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指导服务,是对研究成果表述和后续研究的指导服务。教育科研管理者应真正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研究实践过程,帮助一线教师明确自我提升策略、把握规范研究策略、活用科研方法策略,通过强化研究反思策略,与一线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引领反思、指导实践、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4.用“能力”助推课题研究。

  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效产出的决定因素在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其课题研究能力。为此,积极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应该作为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沙龙活动、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组建课题研究区域共同体等形式,组织区域内的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互学共进,促进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学校作为课题研究日常管理的主体,可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汇报活动、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教学研“一体化”活动等形式,引导教师关注并实践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的实践水平;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践者,可以通过对教育理论、科研知识的学习,提升科研理论素养;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及时反思和有效实践,提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能力及对研究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中小学课题研究工作也能更多地从“虚无缥缈”走向“脚踏实地”。

  作者:刘天轶 来源:文教资料 2016年1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