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析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卫生部门的重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医学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并且医学心理学已经列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和全科医师的培训课程,各医学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这门新兴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医学心理学课程兼有医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且各医学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既往知识结构中没有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贮备,而多数医学心理学教师又是“半路出家”者。所以,在医学心理学课程开设和教学工作中就存在有一些问题。为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笔者从自身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剖析自己的几点体会。
1课程开设时间的不合理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该门课程的主要应该针对的是已初步建立医学理论体系的临床医学类学生。而有的院校系部在开设该门课程时,没有重视到这点,在未作充分调查和论证,就随意安排课程开课时间。有安排大一,也有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开设的。这种随意的安排在教学中就明显的体现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考试成绩中也可体现出来。在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学生的领悟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教学反应更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鉴于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医学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故开设本门课程前,应使学生首先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才能在学习中把心理学和医学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对一个尚不知冠心病为什么病的大一新生,去和他们大谈关于冠心病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心理治疗?岂不可笑。所以个人认为医学心理学应于大三或大四开设为宜。
2重视不够,课时较短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贡献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即使是医学院校在开设本门课程时,大多仅设置为24小时,课时安排甚至不如一些选修课。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已趋向成熟,其理论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叫做医学心理学,实际上包含了普通心理学、心身医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治疗、健康心理学等学科。20余学时,医学心理学一个分支仅能触及皮毛,更何遑去掌握一门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更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毕业以后,在医疗实践中又怎么能学以致用?又怎么能够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工作?又如何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临床医疗中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3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来看,担任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医学和心理学的教育背景。但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师资的需求,这也是一门新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大批“半路出家”者就走上医学心理学的教师岗位,这些教师中,有的人毕业于医学类专业,有些毕业于心理学专业,甚至还有的毕业于教育类和哲学专业等。第一学历专业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对于教师而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毕业于医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医学心理学之前首先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而非医学类毕业的教师,则应当学习医学导论、医学史、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在此基础上,医学心理学教师还应当加强哲学和社会学的的修养。只有教师基本掌握了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讲起课来游刃有余。
4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可以说,一个从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他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学教师,同理,一个没有过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因此,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存在于我们自身,反映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个体来讲,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他去感受心理活动规律的机会也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在理解和讲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有一个感性经验的支持。就象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无法讲好思想品德课一样,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告诉学生待人要宽容豁达,但自己在现实中却总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要把完善人格的过程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5临床实践机会缺乏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未设置心身科、临床心理科等。即使设置的,或者只有门诊没有病房,或者实际上是精神科的代名词,远远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和临床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实习和见习需求。而在人们的习惯性认识上,人们往往认为他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忽视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对于心理学技术而言,除少数心理治疗技术之外,绝大多数归根结底还是依靠语言来发挥作用。心理治疗作用的产生,前提是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缺乏充分的实践,不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不懂得如何去和患者沟通,不能和患者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心理治疗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习质量。因此,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该门课程意义重大。
同时,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和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等配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这样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健康成长。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和医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还要和生物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也要更好的为在校的大学生服务。坚持这样的原则,对课程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生命力,更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作者:吴恺
第2篇:高职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1世纪伊始,如何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在教学的同时,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高职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15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人,男29人、女46人;实验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龄在18-23之间,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美国的德罗盖提斯(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饮食和睡眠)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0表示没有该症状;1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十分严重。此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学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姚树桥主编的第六版《医学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选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重叠的内容,作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前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医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困惑,以及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原有医学心理学心理知识传授的讲授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详见表1。
2.教学的实施。对实验组进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时间为每周3学时(每学时50分钟),共计30学时。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四)调查和统计方法
在教学前后一周,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作由任课教师严格按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前后两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内比较。
二、研究结果
教学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无差异(P﹥0.05),教学前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教学后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与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一致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心理评估、异常心理等大部分章节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等方面的理论。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两者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因此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医学心理学课程相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能有目的地引导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调适方法,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启示、感悟应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从自身出发,学会认识和调控自我消极情绪,提高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成为每一名高职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立足于医学角度,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建立高职医学生关于健康的整体观,使得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恐怖、偏执两项因子分改善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复杂多样,在30学时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完全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到一定局限的,因此未来还需要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探讨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多样化,如尝试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给有特殊心理问题的高职医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多方位、多样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维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黄辛
第3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Access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作者:刘潇潇
第4篇:医学心理学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
引言:
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儿童消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对儿童的性格、心理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儿童的心理疾病。这就要求在儿科医疗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传统的治疗方式,同时应该注意借助心理辅助治疗的方式,从而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儿童时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现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在儿科医疗过程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使得经常会出现消极的治疗态度,通过研究发现在各个年龄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时期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生儿时期,由于新生儿时期还不具备说话的功能,因此新生儿时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哭,通过自己的哭声来传达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个新生儿时期的心理变化大部分与受孕母有着极大的关系,受孕母的情绪、心理变化都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2)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心理情绪拥有20多种,并且处于感觉动作的思维阶段,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父母情感交往的影响,父母密切的情感交往容易给婴幼儿带来安全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父母在婴幼儿时期注意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阴影。(3)学龄前期,学龄前期的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心理情绪逐渐完善,但却由于大脑思维还未发展完善,使得这个时期的儿童容易受心理情绪的影响和支配,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较差,从而做出一些过于兴奋和激动的事情。学龄前期的儿童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溺爱极易害怕打针而产生恐惧心理,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问题极易对儿童的性格造成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增加心理辅助治疗。(4)学龄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逻辑思维较为完善,对周围的事物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变化,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越来越强,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很好地配合,但从临床表现来看一般会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所致。
2、注意缓解儿童得病时家长的心里情绪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仅有一个小孩,因此这就造成了对当前儿童过分溺爱的现象,当儿童患病时有的家长甚至回避儿童自己更需要心理安慰。受父母情绪的感染,直接会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情绪,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进行患儿的医疗过程中注意采取方法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有些家长为了让患儿尽量少的接受打针等一系列的治疗方式,在还没有了解病因的前提下往往会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更简单有效的方式来根治儿童的病症,这将直接影响患儿接受治疗的积极情绪,使患儿心理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就必须解决患儿家长这种因心理性应激而产生否认的防卫反应。
3、缓解患病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见
由上面叙述可知,当疾病发生时往往会使患儿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若是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对患儿的性格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这对患儿采取医疗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对患儿的心理以及患儿家属的心理做一定的辅助缓解和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本文针对通过心理学辅助的治疗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1)幼儿儿科医疗的对象年龄较小,针对一些流感之类的病症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治愈,因此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儿产生消极情绪,及患儿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医疗工作人员注意日常的治疗过程尽量轻柔及对患儿的态度尽量和蔼,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对患儿进行恐吓、责备等心理刺激,培养患儿积极接受治疗的态度。(2)针对以上描述可以发现,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心理变化,因此首先就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通过患儿家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来保证欢而良好的心理治疗状态。(3)良好的医院环境会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产生影响,医院在提高自身医学水平的过程中,注意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注意为患儿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来缓解治疗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受各个方面的影响,经常会产生心理变化,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的增加心理暗示或鼓励,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对患儿的治疗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医院工作者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关系,注意与患儿主动进行交流,从而赢得患儿的信赖,增强患儿治愈信心。
结语:
有效的心理辅助治疗方式能够培养患儿稳定、积极地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愈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医学心理学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希望会通过心理干预的辅助治疗方式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熊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