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等教育论文可能很多人应该都不清楚怎么写的吧,特别是一些刚接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也会觉得不知如何下笔,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但也暴露出资金来源、区域分配、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T大学为例,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与特征,考察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完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湖南省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不断增加,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来源不合理、资金分配不公平、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湖南省T大学教育经费为例,探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提出相应完善对策,期望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湖南省T大学教育经费投入的历程与特征
(一)T大学基本情况
第一,从学校发展情况来看。T大学是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我国最早的文理工综合性大学之一;1974年被批准恢复,定位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T大学为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2012年学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首批100所高校行列;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工局签署协议共建T大学。
第二,从学科建设情况来看。T大学覆盖文、史、哲、理、工、医、经、管、法、艺等10大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与国外学校合建孔子学院2个,85个本科专业。其中,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9个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第三,从师资建设情况来看。T大学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688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730人,留学生652人),二级学院学生7092人。学校专任教师1452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有留学经历教师达到25%;拥有正高职称人员314人,副高职称人员628人。
(二)T大学经费投入情况
一方面,从经费投入总体规模来看。随着湖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T大学同样得到迅速发展。学校在校人数由2014年的29391人增加到2018年的36882人,人數增加了25.49%。在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T大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同样出现快速增长。2014年-2018年T大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其中财政拨款收入与学杂费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经费投入的具体构成来看。目前T大学教育经费构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杂费与其他收入。第一,财政拨款具体包括中央财政拨款与地方财政拨款,按照经常性拨款与专项性拨款方式进行拨付。财政拨款收入是目前T大学教育经费构成的主要部分。2014年-2018年T大学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分别为45092万元、46164万元、44212万元、51697万元和61546万元。第二,学杂费收入同样是主要收入来源,具体包括在校学生学费收入、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等。2014年-2018年T大学学杂费总额分别是24597万元、26235万元、27582万元、29396万元与30537万元。第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校办企业收入、学校创收性项目收入等。目前T大学其他收入在总教育经费中占比较小。
二、湖南省XD大学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T大学教育经费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不足。虽然T大学教育经费出现大规模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发展要求。经费投入成为制约T大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基本建设和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科技创新研究能力得不到发展。
一方面,经费投入增长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教育经费投入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认为,当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时,教育投入应有大幅度增长。从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14年-2018年GDP增长率分别是12.8%、11.3%、10.1%、9.5%、8.6%。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未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对比可知,T大学经费投入发展速度要远远低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费投入规模仍然存在提升的需求。
另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T大学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学校教育经费虽然总额出现增长,但相对比例却仍然不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并没有出现同幅度增长。从经费投入情况来看。科研经费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学校科学研究需求;贫困学生补助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从教育经费拨款模式制来看。目前湖南省实行“综合生均定额+专项费用”拨款模式。这一拨款模式缓解部分高校拨款中存在问题,迫使各高校不得不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加教育投入。拨款模式按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进行拨款,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不同高校的差异,且“一定几年不变”政策与经济增长和政府财税收入增加不同步,更显得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
(二)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T大学教育经费还存在来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来看,经费构成中财政拨款与学杂费占比过大,其他收入规模较小,不利于未来学校发展。
第一,从财政拨款情况来看。政府财政拨款是T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一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拨款较大,中央财政拨款较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对湖南教育转移支付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高校只有数量较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重点教材以及学生国家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能得到中央资金支持。在湖南省高校教育投入体系中,中央较多地注重于对中央部委有一定历史渊源的部分大学,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T大学作为省部共建大学,与其他985高校、211高校相比,在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第二,从学杂费情况来看。学杂费收入同样是T大学的主要经费收入构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经费中所承担责任有限,同时其承担能力同样有限,高校经费投入不能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同时,学杂费规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校学生数量。随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下降,学杂费收入将出现规模下降情况,由此将影响学校发展。
第三,从其他收入来源来看。一方面,T大学自创收入大多来源于成人函授教育,随着成人函授教育市场的萎缩,函授教育管理和竞争规范程度下降,成人教育自创收入己没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T大学在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学校自创收入等方面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由于地理位置使然,T大学虽然位于长株潭地区,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长沙相比较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企业、个人缺乏兴办教育的思维和理念,企业投资高等教育事业的意愿不高,高校接受社会投资微乎其微。
(三)经费投入地区分布不均衡
一方面,湖南省不同高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目前湖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区域分布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一点一线”地区(以长沙为中心沿京广线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四市地区)比其他市(州)得到更多教育经费。同时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较大,重点本科学校、一般本科学校与大专院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异悬殊。另一方面,T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由于不同学科在学科排名、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差别,导致不同学科的教育经费规模同样存在差异。这一点在科研经费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具体来看,T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包括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中国哲学、诉讼法学、政治经济学、比较文学、行政管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凝聚态物理等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此情况下,上述院系学科具有更多科研经费投入,其他院系则规模较少。
三、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财政部门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政府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提供必要财政资金亦是政府部门的必要责任。现行教育法要求“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peixunjia.com
在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保障教育事业有序发展。(二)完善财政部门的教育经费拨款方式
政府财政资金不仅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还应该完善相应拨款方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方式应该由单一方式向综合模式方向发展。
财政经费拨款完善可以从如下具体方面来实施。第一,财政拨款方式应在原有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财政拨款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对“基本支出”财政拨款分类,可以考虑分为原有的人员经费和生均拨款等公用经费,属于成本补偿,体现教育公平。第二,增设提高及奖励支出拨款经费,按照教学质量分配,以办学方向、就业率、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等形式表现,属于效益经费,体现教育效率。第三,财政投入的“项目支出”拨款可以分为非竞争性拨款和竞争性拨款两种类型,非竞争性拨款由主管部门统筹和统一支付,应纳入年初预算;竞争性拨款严格按照竞争机制来分配。
(三)强化教育经费投入的区域化调控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现象,导致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公平。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应该设立相应调控原则,对于地区教育经费进行有效协调。
(四)完善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经费补充机制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從湖南省T大学经费投入过程情况来看,产学研结合模式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由此制约了学校经费投入规模。在此情况下,应该通过相应政策来鼓励推动高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作者简介:李义贝(1978—),男,湖南浏阳人,硕士,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
第2篇:“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将国际公认的融合教育理念,从特殊儿童教育领域拓展至高等教育实践,并应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这种融合强调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管理等全方位的融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融合的环境下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学习与生活。文章丰富了融合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使之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具体实例运用实践,探索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科学策略,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融合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11-0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从仿日、学美、效法、学苏的模仿移植阶段,逐步发展到探索适合本国道路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也在稳步提升。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1]。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我方主导型特征逐渐突显[2],教学活动基本是根据我方办学需求和办学理念展开的。从人员、国际合作办学数量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世界教育系统中还缺乏一定的影响力[3]。进入高等教育建设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整合各类国际化教育资源,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实现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增强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把“办在中国的大学”向“长在中国的大学”转向,从“被化”向“化人”转向,進而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目前国际化教育中普遍存在“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模式,从前期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式的“引进来”,到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的“走出去”,归根到底,“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去”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因此,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一、融合教育概念及理论
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又称全纳教育)主要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后来,美国学者萨伦德(Salend)总结为:所有学生,无论种族、语言能力、经济状况、性别、年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族群、文化背景、宗教、家庭背景以及性格倾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4]。融合教育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是人们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价值观的追求。
融合教育提出是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90多个国家、25个国际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此次大会,共同通过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对融合教育进行了描述和定义,核心观点是,特殊儿童不应在隔离的特殊环境,而是在普通学校与正常学校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应该通过特别调整和环境、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来适应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不同特点的学习[4]。随后以此理论为指导全面应用于特殊儿童融入正常体系的教育中。
融合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有三个:一是人文主义,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所有儿童;二是后现代主义,它建立在对学生多样性与差异性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三是建构主义,认为特殊儿童的“特殊”是社会隔离与排斥的结果[5],是人们建构出来的。基于以上对融合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分析可知,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融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特殊学生在普通的环境中成长,很少用在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应该进行尝试与研究。
二、融合教育理论的拓展
“融合”应超越区域,应以全球的视野来关注本土的问题[6];“融合”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同时每一个主体也要真正地去理解“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包容差异、尊重差异、面对差异。融合教育包括文化的融合、价值观的融合、民族的融合、科学的融合等。我们旨在利用“融合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探索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用。从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推广应用之。
2016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融合式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相融合,培养出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融合式教育精英”[7]。这种融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属于部分的融合。还有学者进行了“在地国际化”[7]的探讨,高校应该利用已有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物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这种“在地国际化”的理念与“融合”式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但“在地国际化”属于引进办学方式,也只是部分的融合建设,如国际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如火如荼发展中。在此过程中,融合理念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探索包含学生的融合、师资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教学的融合、课程的融合、管理的融合等方面,迫切需要系统化研究。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最早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的是奈特和迪威特[8],他们首先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主要是以学术性项目、科研与学术合作、外部协作、课外活动等为主体的简单罗列分类,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相互利益[9]。随后,他们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包含院校的文化、政策、规划以及组织程序的过程。1993年,迪威特构建了包含九个因素的国际化循环策略模式,将教育要素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如下图所示。迪威特的模式体现了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尤其是第九点的“融合效果”,也蕴含着融合的理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郭德红[11]等人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的经验与做法,提出要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指导、监管和协调工作,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改变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在招生、课程、教学、科研与服务方面要多元化与国际化,体现了部分融合的理念。
从学术价值来看,融合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论,跳出儿童特殊教育的思维局限性,丰富和发展融合教育理论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
从应用价值来看,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在专业、学院甚至是校区层面进行了国际化建设,如浙江大学的国际联合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暨南大学的国际学院等。
三、暨南大学的融合教育实践
本研究在融合理论指导下,结合暨南大学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特色的体系。暨南大学百年侨校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大外事”和“趋同化”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华人华侨教育的“金字招牌”。
目前,来华留学主要学习目标是汉语学习。因为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使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程,对海外留学生和华人华侨迅速接触和学习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医学、药学、人工智能等各专业课程形成了很高的门槛。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国际语言,特别是国际交流使用最广泛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因此采用英语在中国境内进行專业教学,一方面方便境外学生迅速、有效地全面融入中国高校各专业的学习和生活中,另一方面为我国内地学生走向国际化,培养在汉语基础上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在这种快速有效的“融合”思路指导下,开办了全英语专业教学平台—国际学院。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满足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到中国求学和中国内地高考高分考生“本土留学”,毕业后能在英语环境下就业的需求,作为国际化办学的举措之一,暨南大学于2001年6月在中国大陆率先成立了非英语专业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院。
经过18年的努力,国际学院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壮大,在海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海内外学子报考的热点。已有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名海内外学子来到暨南大学国际学院接受专业学历教育。全英语教学的8个本科专业和2个硕士专业,涵盖了文、经、管、理、工、医多个学科,是暨南大学最优质、最全面的学科分布。
(一)融合式专业平台
探索出了一个可行的融合式专业教学平台。在学校统一协调和支持下和各专业学院联合办学,即专业学院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保障、质量监管、学生学术活动,国际学院负责教学运行、教学服务管理、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
平台开设了8个全英语本科专业:临床医学(CM)和(MBBS)、国际经济与贸易学(IET)、会计学(CPA-Canada)、药学(PHA)、金融学(FIN)、食品质量与安全(FQS)、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ST)、新闻学(IJ);2个全英研究生专业:中国学(CS)、生物与医药(BM)。
(二)融合式管理模式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全英语教学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人员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绝大部分都有境外留学、进修和工作经历,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服务和管理工作。具有18年的运作管理经验。
目前在读内地高考生、港澳台侨生、外国留学生比例基本上为1∶1∶1。学生管理不分专业、不分国家、不分海内外招学生,融合在一起生活、上课、活动、实习等,全融合的管理模式。
(三)融合式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由学校内部优秀师资和外教共同组成,一门课经常是团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教师间的交流,鼓励教师与境外、国外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合作;引进境外、国外高校的师资,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拥有一支合格的全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持有“全英语教师资格证”者360多人。每年开设的全英语专业课程超过400门。
(四)融合式课程体系和质量要求
尽管学生生源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在培养计划上,初期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有所区别(内招学生学习思政课、英语等,港澳台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等),但是在专业课程上开始进行了全融合,毕业出口质量要求一致。在此平台上,学生可以不分文理科跨学科跨专业进行修读。参照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全英语教学专业的质量标准,并以专业的国际化认证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的国际化提高课程体系的满意度。
在会计学专业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专业资格课程(QP)认证和新闻学专业通过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中俄联合认证中,全英语教学已成亮点。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融合式国际化教育模式也得到专家的称道。
(五)融合式文化氛围
营造了较为成熟的全英语教学氛围。管理文档、教学文件、公告公示等的全英语文档和日常教学服务管理的各环节的英语,学术讲座、文化活动、报刊、网页等,全部使用英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全英语工作环境。
由于外部大环境处于中国广州,因此学习中国语言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外部生活环境又让中文生活元素全方位渗入。我们提供了汉语语言课程全程修读,在毕业时,外国学生的汉语需要通过HSK考试4级,医学专业通过5级。这种融合式文化氛围方式优势为:平衡、互惠、快速、易吸收。
总之,以融合教育的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教材与课程、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并借助个案实践,如暨南大学百年侨校的办学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解决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如下问题:
1.改变对中外学生“分类管理”传统模式,实行多方位融合一体化培养,解决了人为隔阂分离、区别对待、中外学生缺乏深层交流的问题。
2.打破国际化人才培养单向输出模式,实现“内外双向、兼容并存”,给内地生创造了国际化学习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3.采用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解决了国际生语言门槛高、融入本土文化慢、專业技术学习受限等问题。
4.加强了跨学科专业融合,接轨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经验,解决了学生跨学科综合参与度低、能力训练不足的问题。
本文创新性地将国际公认的融合教育理念,从特殊儿童教育领域拓展至高等教育实践中,并应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融合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一种完整的融合,而不是局部的融合。这种融合强调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管理等真实环境的全方位的融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学生在融合的环境下迅速适应与融入新环境的学习与生活,让内地学生在多元开放的文化与环境中形成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一方面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之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融合教育的理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科学策略,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再总结出融合式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