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的要求,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任务举措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7:16:54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0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社会服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功能定位、活动内容上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高校,其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就是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推广、开发和转化等应用技术服务;以自身优势对口支援与交流职业教育办学成果与经验。   二、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虽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就社会服务功能体现来看,还明显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模糊,模式陈旧。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wWw.Zhibomen.Com

“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能力为本位”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理解不到位,与产业、行业间缺乏良性互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专业培养计划盲目模仿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必需、够用”原则理解不透,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缺失,缺乏主动性。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新校区建设、扩招、就业及人才评估、示范校建设等多重压力,学院的主要精力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上,对社会服务则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研讨及自由实践阶段。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成立专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相关工作均由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承担,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工作措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也尚未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社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对与社会行业打交道、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力不足、渠道不通,没有积极参与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教学设施匮乏,服务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量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矛盾日趋突显,迫使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得不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校园基础性建设,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场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尽管近几年各学院都相继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并聘请和引进一批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难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难以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大都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上,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多,缺乏整体连续性及系统性。   4.与行业、企业联系欠密切,办学特色不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缺乏良性的联动运行机制,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能力欠缺,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没有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全面与科学的论证,仅以学院现有条件及生源需求为依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导致专业同质化、结构不合理、无特色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牌意识极其薄弱,缺乏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强势特色的重点专业、精品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则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忘记自己的强项及优势在哪里、办学目标及定位是什么,更没有深入研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适度超前设置或调整专业,致使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途径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融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围绕国家和湖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打造铁道机车车辆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品牌,调优调强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三年共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近10个专业,撤销了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10余个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订单率达到70%以上,订单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内建机制外搭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切实将社会服务放到学院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内应组建专门的机构及专职人员,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协助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制订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对外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联系、交流,争取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平台,激励与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我院相继出台、修订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进行重点扶持,为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我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老牌铁路院校的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湖南铁道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3个社会服务平台,并依托三大平台组建了5个技术服务中心,成效显著。社会服务项目数量逐年增多,层次逐年提高,形式逐年成多样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与企业行业对接紧密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引进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我院无线网络覆盖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30多个,1.5万平米的数字化图书馆,所有主干课均采用“3G实景课堂”教学;建有实训场景与现场完全一致,融高铁、普铁、地铁学生实习实训与员工培训于一体,校企共建国内先进的铁路综合实训站、实训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依托行业企业,采取“挂职锻炼”、“结对子”、“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服务能力,效果显著,年均接待全国20多所高职学院来我院交流学习,教师年均外出授课10余人次,申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7项,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1项。   4.实施品牌战略彰显特色服务。品牌是为社会所认可并享有较高声誉的标志,是高质量、高技术、高信誉、高知名度的象征,是高职院校自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所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抓手,在“特色”上做文章,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进行特色设计,以特色带动其他,以其他促进特色更加优化,进而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我院拥有60多年铁路行业底蕴,与全国18家铁路局、20余家地铁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会服务中,立足行业,依托行业特色和智力优势,紧密围绕铁路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科学构建轨道交通运输特色的专业体系,彰显具有铁路特色的专业集群发展和竞争优势,先后为铁路运输行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余人次,培训铁路员工10万余人次,铁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次,学历教育1千余人次,铁路行业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   总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其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及文化社会影响力。目前社会服务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需要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探索社会服务的方式,丰富社会服务的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美群.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 黄专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管理研究[J].教育   探索,2008,(1).   [3] 肖飞鹏,庞晓勤.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   析[J].科技文汇,2012,(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