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的桥的简谱教唱,陆在易艺术歌曲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9:15:1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4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歌曲陆在易和声功能曲式结构钢琴伴奏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也由此诞生,从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到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再到当代陆在易的《家》《盼》《桥》等作品,都能看出艺术作品在我国的兴起与繁荣。  陆在易是当代我国乐坛著名作曲家,其中《桥》这首声乐作品,是陆在易1981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曲,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更为侨居海外的华人所喜爱,歌词带有非常浓厚的思乡之情。  本文作者尝试对艺术歌曲《桥》进行简单分析,来初步窥探陆在易声乐作品的创作特色。  一、曲式结构分析 《桥》的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和独唱部分相互连接。  1、引子部分  音乐一开始,有流畅的琶音节奏性奏出自由、抒情的主题,把听者带到无限遐想的空间,立体地展现出对故乡桥的思念和游子迫切心情的形象描绘。  2、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第一段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写成,一共有14小节, 其特点为旋律自由化给人以舒展之感觉,在拍子的运用上更好地突出了“自由”二字,前5小节处于“起”句式,在二四拍上,后2小节处于“承”句式,在三四拍上,再后4小节处于“转”句式,在三四拍上,主体部分第一段最后5小节处于“合”句式,反而吧、又回到二四拍上,充分说明了在主题一部分的拍子是非常自由的,句法也是不平衡的。该段旋律明显小调色彩,但和声的功能却是大调的功能,这属于“异调配置”的特点,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中,经常会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经过4个小节的连接之后(属间奏部分),进入主体的第二部分,该部分节拍非常规整,均为二四拍,由25个小节构成,前四个短小乐句(共16小节)也属于与主题1一样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写成,后二小乐句(共9小节)属于高潮的再现,但再现时并非严格意义上规整的再现,只是后半部分的再现,没有传统的现对比后再现,这样只是为了加强主题的高潮而做的部分再现。主题第二部分音乐上流动性增加,最后5小节的钢琴间奏,既可以作为主体部分的尾奏,又可以作为全曲尾声。  综上所述,《桥》属于二段体结构,介于再现与不再现之间。  二、和声手法分析  《桥》在和声方面采用传统和声结合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方法。一方面有很多和声进行虽然是三度叠置,但并没有按照传统和声的正常进行来运用。作品前奏一出来就是小调的色彩,但进入作品主题后和声功能又转为大调。另一方面,作曲家陆在易在创作这首艺术歌曲时运用了众多“不规则”的和声进行之余,都还保留着传统和声的基本进行,即D7—T这在两段的结尾处格外体现出来(D7—T)严格的传统和声进行。  1、引子部分  开始的11小节的前奏,由钢琴奏出色彩性的密集和弦。这里的色彩性表现为突出使用了增三和弦——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惯用的手法,陆在易在对前奏进行创作时,在第一、四小节上就分别将原位主属和弦、原位中属和弦结合在一起,不同功能和弦的重叠,在歌曲的开始处就模糊了歌曲的调性趋向,产生不协和的美感。而歌曲所表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动感却通过复合和弦的琶音效果,立体的展现了出来。(1)  2、主体部分  主体的第一部分运用传统的功能和声,其风格如其4小节前奏一样简朴。这一前奏运用不规则节奏,显得抒情中带有急切,诱导着人们的思乡之情。  在第十三小节,伴奏与旋律相互呼应,更好地烘托处整首歌曲一开始的意境。好似演唱者与其故乡或祖国的相互诉说。  在第十七小节,平行六和弦与旋律一起形成加强了作品的旋律线,更好地突出了主部的主基调,加强了听众对主旋律的记忆感和确定感。  在第二十二小节,同样是伴奏与旋律相互呼应,以前区别就在于这是下行低音的相互呼应,同样能达到更好地烘托处此刻的意境。  而复合和弦,是由两个音级不同、功能不同的和弦叠置在一起构成的和弦,这种和弦因常带来音响的不协和性,打破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已成为现代音乐中经常使用的和弦之一。陆在易对此和弦的运用并不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通过它求得音乐音响上的复杂与立体,取得音乐意境上的形象与具体化。(2)  第46小节与前面二十一小节是变化再现的关系,进一步突出主题的高潮部分。而在46小节的t6是同主音大小调对置,形成色彩对比,陆在易有意在相同的旋律上配以同主音调式色彩的对置,在乐曲的开始出就为听众展示了美仑美奂的和声色彩。在49小节的DⅦ7和弦实际上是G 大调的Ⅵ级调上的bⅡ,大调用这个和弦只是为了增加和声的色彩性,并没有功能作用。  在伴奏方面,“艺术歌曲是歌声与钢琴的二重唱”,显然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关键。西方很多著名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都在形象的塑造、意境的渲染、结构的补充呼应等方面为艺术歌曲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总结当今很多雅俗共赏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专家们曾专门指出当今很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还停留在即兴伴奏的写作水平,而陆在易对于他艺术歌曲的钢琴织体创作一为整体同步构思,二为精雕细琢,细腻的用钢琴语言刻画了丰富的歌曲意境。(3)   《桥》的前奏伴奏以高叠柱式弦伴奏进行为主,节奏性自由洒脱,突出了作品漂浮不定的气质。在主题的第一部分,织体为四部和声同时进行,并且是(1+3)的进行状态,节奏平稳进行,给人以踏实之感觉。在主题的第二部分,织体由四部和声变为琶音进行,节奏性动感而又有活力,使人感到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主题的第二部分的再现部分,织体由琶音进行变为加厚四部和声,而节奏发而平稳,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的高潮,增加作品的张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简单明白,《桥》的创作特点的确是极为鲜明的:从乐思上来看,全曲基本上是建立在上行纯四度和小三度这一核心进行之上的;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依据短小而又规范的乐段结构,把音乐发展得如此充分,体现了曲作者音乐修养之高;从钢琴伴奏的写作来看从和声色彩来看,其配置手法简明而有新意……所有这些,使得《桥》的艺术魅力持久而又深刻。  《桥》的篇幅虽然只在三分钟左右,然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和艺术的内涵却如此丰富、动人,体现了陆在易在创作实践中颇具对音乐材料和结构集中提炼的独特才能,使我们认识到——艺术的精炼也是一种精彩。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始终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心灵相通,他始终以歌颂祖国、歌颂故乡、歌颂真善美为己任,而《桥》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成为音乐会艺术歌曲节目中引人注目的精品。  历史进入到又一新的世纪,研究我国当代优秀的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声乐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在声乐创作领域中将会出现更多类似于《桥》那样成功的声乐作品。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