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腔、唱腔音乐结构 音乐是构成曲剧综合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复杂的因素。曲剧音乐分为两大类;声乐和器乐。器乐又有丝竹(文场)和锣鼓(武场)两部分组成,文场中的主乐——坠胡,是曲剧的主要标志。曲剧音乐和其它戏剧音乐一样,有着它本身的独特风格。 曲剧的“声腔”,是新兴的曲子腔。她既不属于昆腔、高腔,也不属于梆子腔和皮黄,而是在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体系。“唱腔”则为“曲牌联合体”或称“曲联体”,也吸收了梆子、越调中的“板腔体”式的唱法。 曲剧的声腔源于南阳鼓子大调,又吸收了很多山歌小调,融会贯通。揉合成优美的曲牌联合体的唱法。一出戏要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曲牌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剧目。常用的曲牌有三十多个,如,阳调、讳篇、书韵,上流、汉江、垛子、扭丝、娥郎、小桃红、南罗、北流等等。多数唱腔委婉缠绵、悲苦哀怒,表达悲剧或爱情戏最能尽情抒发情感。如哭阳调、哭书韵、轮诗片等。 曲剧的发音用大本腔,基调平稳,大弦定间以C=1、C=1、D=1。不偏高不过低,唱起来随和自然不勉强,能充分发挥演员的声腔优势。当然,戏曲声腔必然不是曲艺的说唱,它是唱词和曲牌的结合,是语言和曲剧音乐的综合艺术,它既讲究“字正腔园”,又讲究“腔辅字行”。
www.peixunjia.com
旋律的表情作用主要是对字意的烘托、渲染。这就是使大调曲牌在曲剧艺术的发展应用中不能老腔套新词,而又有了新的变化。如阳调有“老阳调”、“哭阳调”、“花脸阳调”、“快活阳调”、“垛子阳调”、“蛮阳调”、“下河阳调”等十多种,其它曲牌也有大调、小调、快、慢、软、硬之分。大体分为大中小三类版式曲牌,各有其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阳调”之的小曲牌,节奏明快、亲切、富有乡土情趣;“边关”、“石榴花”、“上小楼”、“步步娇”之类板式中的曲牌,其声调柔慢、字少腔多,旋律性强,适宜抒情;“码头”、“垛子”“满江红”、“劈破玉”之类的大曲牌,其庄重典雅、含蓄深沉、委婉缠绵,均在古板以上,能单独叙述一个故事。可根据剧情需要,适当选用。主要有: (1)阳调: 阳调是目前曲剧唱腔中应用最广、变化最多和善于表达各种情感的一个曲牌。它在所有的调门中居首要地位,人称万能调。民间还有“无有阳调不是戏”之说。 阳调原名《风阳歌》,随着安徽风阳花鼓的广泛流传到了河南,而得名阳调。其实是风阳花鼓吸收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曲牌演变而成。它的节奏是一板一眼(2/4拍子),一般四句一段,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多见,亦有五句、六句的唱法,人称阳调垛。 (2)诗篇: 诗篇,原是南阳大调曲联曲说唱中的一个牌子。其唱法和大调曲无大差别。 诗篇分软、硬两种。硬诗篇多用以叙事,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节奏为一板一眼,(2/4),在传统的唱法中用散板开始的较多,现在这种唱法用的还很普遍。散板部分是第一句的伸展变形,散板尾音自由延长后进入正常节奏,然后用一长过门引出第二句。由于诗篇旋律柔中有刚,富于抒情,在戏曲应用中能完成较大的唱段,也可根据感情的转变连接其它曲牌。在诗篇原始的唱法中,还有唱法叫“猴爬杆”,现在已无人这样称呼它。软诗篇也称软书,传统法一般速度慢,听起来有一板三眼之感。最善于完成悲哀、怨愤的情感唱段,适合大段故事的叙述。 (3)书韵: 书韵是《南阳大调曲子中名叫书调的牌子过渡而来。(河南曲剧音乐中介绍的书韵老调门和南阳大调曲的“书调”曲牌的曲体大同小异。)书韵乐段共有四句组成,唱词一般以七字顺和十字句多见,节奏一板一眼(2/4),是一个适合抒情叙事的曲牌、由于它音调浑厚,表现力丰富,在曲剧唱腔艺术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为曲剧的长用调门之一。 (4)汉江 汉江分“大汉江”、“小汉江”,“大汉江”来自大调曲,和大调曲的唱法基本相同。由两个乐句组成,节奏为一板一眼,多用于自述或嘱托。“小汉江”句式结构与“大汉江”相同,只是腔韵较长,节奏虽为一板一眼,但有一板三眼之感,速度慢,是一个带伤感曲牌。 二、伴奏音乐及打击乐 曲剧是一个新兴的剧种。曲剧的伴奏音乐开始没有打击乐,仅以弦乐为主伴奏唱腔及形体动作。弦乐代替了打击乐,因此,曲剧乐队在演出伴奏中比其它剧种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曲剧的音乐伴奏,主要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主要指以坠胡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和少数西洋乐器,武场主要指以京剧打击乐器为主又加入南阳民间打击乐器组成的打击乐。文场主要担任伴奏唱腔、前奏曲、间奏曲及全剧描写音乐,武场则主要担任伴奏形体舞蹈动作。传统的曲剧艺术,以南阳大调为母体,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演奏乐曲(板头曲及大中小型唱调)。武场音乐,以京戏锣鼓为基础,结合曲剧旋律节奏的特点,不断吸收溶合了京戏锣鼓点儿,而且大量吸取宛梆、越调剧种的锣鼓经,又经过曲剧前辈们的整理加工和舞台实践检验,终于发展成为今天较有独特风格的南阳曲剧武场音乐。 (一)文场 曲剧的主奏乐器初期有坠胡、三弦、手板,官办剧团乐队较大,除坠胡外,没有琵琶、三弦;民办社班或江湖班,乐队人员较少,以两把坠胡为主乐,分大弦(坠胡)、二弦(坠胡)、三弦、手板。三十年代逐步加入了打击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乐队又不断吸收加入了二胡、琵琶、京胡(软弓)、古筝、大、小唢呐、竹笛、笙、闷子等民族乐器。根据剧情需要还加入少量西洋乐器。 俗称曲剧“四大件”的曲胡、古筝、琵琶、三弦,配合起来音色优扬,悦耳动听,极富有民族特色。剧中凡是有唱爱和行弦的地方,几年都离不开它们,贯穿着全剧的唱腔和音乐部分,起到了独特的“托腔保调”的作用。 (二)武场 曲剧打击乐很多,但主要是以鼓板、大锣、小锣、钗为主,木鱼、碰钟、角铁在音乐中有独特效果。鼓板是乐队的指挥乐器司鼓指挥全乐队。 打击乐具有一定规律性,音响强烈,节奏鲜明。按照固定程序进行伴奏,构成戏曲音乐一大特色,是其它任何乐器也无法代替的。曲剧最初阶段没有打击乐,仅用弦乐伴奏唱腔及过场,开演前用坠胡奏大起板招揽观众。据牛润芝先讲,南阳曲剧使用打击乐,始于三十年代中期。为了丰富曲剧艺术的表现力,有不少艺人先后把《旱船歌》及民间锣鼓在演出中加以试用。如或用于紧张情绪以配合动作,如这在当时虽与曲剧的曲调不谐,不讲什么锣鼓点子,但也起到了具有象征性的配合舞蹈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著名剧作家樊粹庭先生到南阳镇平等地演出,很欣赏南阳曲剧,给当地的曲剧团提出了使用了打打击乐的建议,并在他亲自指导下,将京剧、豫剧的一些锣鼓点使用于曲剧的《听琴》《压塔》两剧中,使曲剧的艺术形式完整化向前迈进了一步。 1946年京剧鼓师席筱朋改造曲剧,把京剧的部分打击乐如急急风、冲头、快、慢长锤、扭丝、闪锤、风点头、垛头、四击头、三击头等正式使用到了曲剧的演出中。直到目前,南阳打击乐以京剧打击乐为基础的。 南阳曲剧团自1951年8月6日成立到1960年赴北京演出這一时期,以鼓师金玉亭及学生庞彩泉、音乐设计彭宏甸为首,及班宏才、陆文台、杜孔章、王玉峰、张发跃等人多次的研究,终于确定了对一些调门的固定开法及将打击乐作为曲剧“入头”“合头”的一些用法。 三、乐队体制治革及特点 乐队——作为曲剧这个整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初期的“高台曲”在大调曲基础上兴起。逢年过节,劳动人民民化装成生、旦、净、末、丑,腿上绑上跷杆进行舞蹈演唱。当时的乐队很简单,有一把坠胡和一付手板,有时也加上三弦和一面小锣,乐队演奏大起板,演员踏着节奏舞蹈,这种形式叫“踏场”。随着艺术的发展,“高台曲”又被曲子戏代替,曲子戏以创始人朱万明(河南临汝县人)的戏班甩掉跷杠踏上牛车表演为起点走上舞台。当时的乐队伴奏以文场为主,开幕前先拉“四十八板”,实际能拉半个钟头,这种幕前演奏的延伸或减缩是根据观众多少和演员化妆是否停当而决定的。乐队体制在初期非常简陋地,条件好的有一副手板、一个八角鼓、一把大弦、一把二翁、一一胡、一把三弦、一张古筝或扬琴,条件差的没有古筝和扬琴。后又逐渐增加了锣、鼓、钗等打击乐器,乐队的体制逐渐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