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明:
特殊教育迈入最好发展期
方俊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长。
《教育》记者: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组的执笔人,当年将“特殊教育”单列为一章,并提出健全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5年过去了,您有何感想?
方俊明:依托特殊学校建设等项目,国家支持了62所高等师范院校特教专业、高等特教学院、特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建设。2015年,特教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5000元。我曾记得,在2008年,《纲要》起草时,认为给特殊儿童提供普通学生8倍至10倍生均经费几乎是很难达到的目标,但现在,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在一些发达地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已达到90%,后进地区也在努力靠近这一目标。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有特教学校2000所,在校学生近40万人。
2015年1月,教育部确定37个地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许多实验区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应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大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得到保障,残疾儿童的生均费用、生活补助都有大幅增长。有些地区特殊教育的对象已从三类残疾儿童扩大到盲、聋、智障、自闭症、脑瘫、肢体残疾、言语障碍和多重残疾,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多。
《教育》记者:特殊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未来还会有何发展?
方俊明:我作为专业人员,一是期望国家能够实现特殊教育专项立法,用刚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益,巩固和完善特殊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二是期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义务教育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还需要进一步增加,高等特殊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的运行经费,也需要显著提高。三是期望国家能够建立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制度,使全国都能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那样,残疾学生可以享受从学前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四是期望国家给特教教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各方面,给予特殊的倾斜,增强特教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郑富芝:
均衡,是下一步重要任务
郑富芝,经济学学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
《教育》记者:2014年1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编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的总目标,并提出提高普及水平、加强条件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大任务。这一目标,为特殊教育带来了哪些新气象?
郑富芝:一所所崭新的特教学校在中西部拔地而起,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孩子较多的县都有了一所自己的特教学校,圆了一大批残疾孩子的入学梦。
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
ZhaoSheng.Net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总体考虑是,在“好”字上做文章,在“好”字上下功夫,使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持续提高。《教育》记者:“办好特殊教育”就需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国家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障政策落实?
郑富芝:最近几年,教育部会同中国残联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实名登记。结果显示:近70%属于重度残疾,80%左右在农村,孤独症和多重残疾的比例也在增加。在“十三五”期间,要精准施策,提高普及程度。要以县为单位建立台账。视残疾程度,选择特教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落实好“一人一案”,为更多孩子提供合适的受教育条件,实现零拒绝、全覆盖。考虑基层特教学校和残疾学生的实际,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继续增加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016年将最低标准提高到6000元,达到普通学校的8倍左右。二是全面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十三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免费,使残疾学生的免费教育达到12年。
《教育》记者:从顶层设计的加强,到各级政府的推进,特殊教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特殊教育专题评估组发现,各级地市、县乡等基层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您认为如何改进?
郑富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均衡,全国仍有589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而且,不同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所关注残疾儿童的障碍类别也不均衡。除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堪忧。
特殊教育专题评估组还发现,教材、教具、教法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1983年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编制的教材,仍在一些特殊学校中使用。教师们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自主制作教材的必要技能,相对较弱。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能够反映特殊教育特点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改革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制定标准时,一方面要使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另一方面,要能够符合残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他们的特殊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整套覆盖所有学科的新教材,让残疾孩子也能够同步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熊丙奇:
特教生随班就读需政策引导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教育》记者:全面推广随班就读,除了普通学校要建资源教室,聘请专业的特教教师外,还有哪些阻力?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熊丙奇: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爆出类似的新闻,诸如某个班级几十名家长联名要求学校让自闭症同学退学。家长们的反对,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反对,是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明确拒绝,并借机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公平理念的教育、引导,但遗憾的是,一些本来不想接受特殊儿童的学校,“终于”找到了不接受孩子的理由——家长们都反对。如此一来,特殊儿童的同班就读环境就日益恶化。
我国必须坚持推进随班就读。为此,必须切实针对随班就读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把随班就读的师资保障、教育教学设施保障、特殊儿童校园生活保障,纳入财政预算,我国应该确定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比例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做到;另一方面,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新理念,促进公众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公平意识。
《教育》记者: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水平,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随班就读是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即不把这些特殊学生安排在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而是和其他学生一起入学,一起学习。研究显示:这更有利于消除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也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今后做到自食其力。但我国在随班就读的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需要教师接受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可很多教师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经验,另外,以前我国大多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是没有专门给特殊学生设置通道和提供相关设施的,于是,对于接受特殊学生就读,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好准备。按理,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对教师的培训,或者给每所中小学配备有特殊教育经验的教师;同时,还要投入资金改建校舍;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这方面的规划。结果不难想象,随班就读遭遇学校冷遇,接受特殊儿童的学校,往往会要求家长陪孩子读书,照料孩子在学校中的生活。而在加拿大,为实现孩子随班就读,所有学校都有残疾人通道和设施,而且,政府部门会给残疾学生聘一位生活老师,照顾其在学校里的生活,比如推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孩子去上课,这是必不可少的投入。
程凯:
特教生就业应得到保障
程凯,博士研究生,中国残联副理事长。
《教育》记者:残疾人读书的目的是能够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但很多企业往往拒聘残疾人,他们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程凯:教育对残疾人来讲,主要是改善功能,增加社会适应性,最终实现自食其力。中国残联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
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安置残疾人就业。目前,这项制度执行得不太理想。“十三五”期间,地方的政府部门至少要安排一名残疾人就业,而且是作为公职人员。
启动按比例就业的公示制度。这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十三五”期间普遍开展,公示各单位按比例依法安排残疾人的情况,公示缴纳残保金的使用情况,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目前,我们正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来完善残疾人就业退税优惠政策。
《教育》记者:除了强制企事业单位聘用残疾人外,有没有相应的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举措?
程凯:辅助性就业,主要针对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康复者、重度肢残者不能够进入普通机构进行就业的残疾人。比如,在家门口、街道、社区办一些小型加工厂来承接一些政府购买的加工的活。支持性就业,主要针对智障孩子在一些单位进行服务的工种,这需要特殊支持性制度来保障。政府还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通过“互联网+”激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此外,还对义务教育结束后进入社会的残疾人加强职业教育的衔接,要有一个就业学习培训的过程,甚至拿到相关的就业证书进入到就业创业当中。
作者: 来源:教育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