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 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还有少数留守儿童无监护人,但隔代抚养情况最为普遍。留守儿童主要监护类型有以下几种: 1. 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这是目前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监管方式。 2. 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或寄宿在学校。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无祖父母的照顾或祖父母年老体弱,无力承担监护义务,父母就把孩子托付给近亲属监护。 3. 自我监护型。即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孩子无人照料任其个人独立生活。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自立性比较强,但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恰好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无人管束,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行为习惯差,发生的问题也较多。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心理状况 1. 渴望心理慰藉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了委屈无人安慰,有了困难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大多对人冷漠,态度粗暴,女孩则胆小孤僻。 2. 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或无监护人,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至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3. 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影响少,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问题儿童。 4. 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部分留守儿童喜欢与人对着干,即便是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出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相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1. 强化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是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2.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监护人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担负起指导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积极主动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 3. 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同辈群体虽然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4. 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或实践。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个村选择几户素质较高的专业户加强联系,将校外教育基地建到农户家中,让感兴趣的留守儿童在休息日能上门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