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迭变,山川毓秀。千余年来在中华民族从未间断过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外,我们还拥有着价值不可估量、数量庞大且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融入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作者:孙甜甜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的东部,京杭大运河和古淮河即在此交汇,历史丰厚,名人荟萃、文风鼎盛、更是名胜遍布的运河之都。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及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融中,淮安的民间艺人们更创造出无数艺术形式多样,技艺精湛,风格淳朴,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目前,全市上报汇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等,共有非遗名录国家级4项,省级27项,市级133项,县(区)级名录300余项。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气息越来越浓,全社会充斥着“快餐式”的文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青年人所忽略,甚至对“非遗”感到陌生,并且目前的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力量微薄,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何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唤起当代青年人注意“非遗”保护观念,从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6月13日下午,由市清河区文化馆牵头,在北京路中学组织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为让同学们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由两位民俗专家在现场展示了他们的拿手绝活手工技艺,让师生们了解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几张普普通通的纸,不用任何工具可以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么?师生们的眼里充满了疑惑。被誉为“淮扬一怪”的民俗专家华玉谟老先生在现场为师生们展示了撕纸画的创作,整个制作过程分为构思、起稿、撕纸、粘贴、装裱五个步骤。只用废弃的各色杂纸,无需笔墨、刀剪,只需一双灵巧的双手,白纸一张,浆糊一瓶,以手为刀、以撕代剪,通过徒手撕纸、整形、粘贴等方法一幅幅艺术作品就跃然纸上。在他的作品中,有活灵活现的锦绣山河,也有惟妙惟肖的娟秀少女,更有栩栩如生的公鸡报晓……画中呼之欲出的人物让人拍案叫绝。撕纸画作为一项传统民间工艺,是极具民间艺术风韵特色的艺术形式,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好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眼光,用朴素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去体现,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这种取巧于本身色块,信手撕成,让人意想不到的随意性,往往产生一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的韵味,让撕纸这个带有破坏性的动作诞生出神奇的艺术品,这就是撕纸画的魅力所在。
淮安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小奇也来到现场为师生们传授剪纸技艺。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在她的手指舞动下,纸屑飞落,包罗万象的人物、历史、甚至一段故事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惊叹不止,一幅幅剪纸画或气势磅礴,或精巧婉约。剪纸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寓意广泛,十分讲究刀工,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刀要严,从而才能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创作者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憧憬。
每当一张普通的纸张在民俗专家的妙手中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时,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师生们兴致盎然地听着讲解,还不时发问,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到民间艺术,参加此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了自己对民间艺术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形式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工作更是一件促进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宣传活动,在民间艺术家和青少年学子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发展的平台,给了当代青年们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唤起他们血液中积淀的文化种子的一个好契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学校担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利用起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等于开展了一堂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夯实了学生爱国精神的基石,丰富校园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延续了文化的命脉就是保护好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源泉。本文来自《中华遗产》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