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收录与检索区别,sci收录的植物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23:38:4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7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本文基于2016JCR报告收录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期刊的情况,以影響因子排名前50的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调查、分析了期刊的各项主要引证指标、基本出版信息等情况,以及SCI收录中国地学期刊的表现。分析指出,我国地学期刊办刊模式较为传统,出版周期过长,载文量较少,出版机构分散,缺少集群化建设,影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展。我国地学科学领域期刊需要落实国际化办刊方针,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深度合作转变国内地学领域期刊的传统办刊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期刊集群化的措施提升中国地学领域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

  关键词地球科学期刊;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SCI收录;引证指标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8)204-017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地学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地学类期刊的规模及数量也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的国际论文产出量在过去10年特别是5年来增长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1]。相比而言,我国地学类英文期刊目前的国际影响力及综合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3],难以匹配我国地学研究领域的良好态势,更难以做到服务好中国地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在对自身及同类期刊的水平有较清楚的认知基础上,借鉴国际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探求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017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2016年版期刊引证报告(JCR)[4],其中2016年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期刊共收录188个期刊。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50位期刊,详细调查、分析了期刊的引证指标、基本出版信息等情况并对SCI收录我国出版的7个地球科学类期刊与国际一流地学期刊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同比分析,试图挖掘一些深层启示供地球科学领域的办刊人员借鉴学习。

  2SCI收录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类期刊现状分析

  2.1引证指标的对比分析

  1)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目前国际上对期刊学术水平评价的一个通用指标[5]。排名前50的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4.175,5年影响因子平均值位4.543。其中,NatureGeoscience的IF为13.941,IF-5位14.35,均位居首位,其特点是每期出版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专业水平和非常广泛的内容涉猎。从前50名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来看,5年影响因子略高于2年影响因子(4.543>4.175)。80%期刊的5年IF高于2年IF,反映出这50个期刊在近年来的总体发展势态良好,基本处于上升状态。此外,受学科研究周期较长的限制,地学期刊的引用高峰期出现较晚,引用周期较长。

  2)总被引频次(TotalCitation,TC)可用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又可以反映出期刊被相关研究人员的使用和重视程度,以及期刊在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6]。总被引频次最高的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的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高达84013次,每年出版24期、年均载文量1261篇;其他总被引频次>10000的期刊每年出版均超过12期。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是英国Wiley-Blackwell集团出版的GeoscienceDataJournal,仅有73次,每年出版2期,年均载文量12篇。由此可知,鉴于总被引频次的统计范围涵盖该期刊出版的所有论文,因此该数值与期刊被SCI数据库的收录时间、出版周期及期刊的载文量有着密切关系。

  2.2基本出版信息

  1)出版国家及地区。排名前50位期刊的出版国家分布于7个国家,英国(14种)位居第一,美国(12种)位居第二,随后是荷兰11种,德国10种,中国、法国、奥地利各1种,分布呈现相对集中的状态。美国和英国作为公认的全球科技水平领先大国,拥有25种期刊,占50%,充分说明这两个国家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贡献。荷兰拥有Elsevier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出版业比较发达。

  2)刊期与载文量。出版周期是影响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国外期刊都十分重视信息的传播速度,出版周期短、频次快的期刊通常能够更快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高质量文章及读者[7]。2016JCR报告中地球科学-综合类期刊中排名前50位的期刊,其中每年出版≥10期的期刊有28个,双月刊11个,季刊5个,其余6种每年出版期数≤2期。载文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载文量的增加,期刊包含的信息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进一步提升引用,因此载文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被引频次的增加,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8-9]。年均载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的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每年出版24期,年均载文量为1261篇,全部为研究性文章。最少的是美国出版的AdvancesinGeophysics,自1952年起每年出版1期、发表2~3篇文章,均为地球物理领域最受学者们关注的综述性文章。

  3)出版机构。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排名前50的期刊的出版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国际著名出版集团、专业学会团体及大学出版机构等出版。其中近一半的期刊由几大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出版(包括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NPG和Talyor&Francis等),由此反映出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传统商业出版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CopernicusGesellschaftMBH(简称Copernicus)出版8个期刊。Copernicus自1994年开始出版科技学术类期刊,并于2001年率先将旗下所有期刊做到开放获取。此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5个期刊,是专业学会团体中出版高质量期刊最多的机构,与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领先的学术专业性、权威性相一致。

  4)出版模式(OA出版情况)。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現已成为国际上新兴的出版模式,现有的OA模式主要分为金色OA(开放出版)和绿色OA(开放存储)两种。金色OA是指期刊论文发表后通过互联网立即免费阅读,包括两种基本形式:(1)整个期刊开放出版,所有论文均免费阅读;(2)期刊本身以订阅为主,部分论文在交纳论文处理费后开放阅读。排名前50的期刊中仅有12个期刊采用OA出版模式,占24%,占据少数。经计算,采用OA出版的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4.067,与非采用OA出版的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相差不大、甚至略有降低(4.211),未表明采用OA出版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与之前其他学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10]。考虑到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期刊的创刊时间、期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等,针对期刊采用OA出版是否有助于增加文章被引频次、提升期刊影响力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之后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3中国出版的地球科学期刊现状分析

  SCI数据库现收录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地球科学类期刊7个,其中6个归属于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分类,1个归属于地质学分类(表1)。其中仅有GeoscienceFrontiers(影响因子4.256)在学科领域位居Q1区,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影响因子1.989)、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1.903)和ActaPetrologicaSinica(1.148)在各自学科领域位于Q2区,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1.708)位于Q3区,FrontiersofEarthSciences(1.051)和JournalofEarthScience(0.975)则位于Q4区。目前,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同类学科中仍处于偏低水平,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与中国地学类期刊发展起步较晚[3]。综合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可以看出,综合类期刊的相关数据要好于专业性期刊,这应与综合类期刊发表文章涵盖学科范围广有关。

  与国际地球科学类SCI期刊相比,我国的几本期刊在出版模式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出版周期过长。与SCI排名靠前的同类期刊相比,我国SCI收录地学类期刊的出版周期明显较长(以双月刊为主)、年均载文量较少,显示期刊稿源量不足的弱点,也因此很难通过缩短出版周期来获得更高的学术影响力。

  2)出版语言的限制。ActaPetrologicaSinica是我国第一个被SCI收录的地球科学类期刊,期刊IF一直徘徊在1左右,学科分区位于Q2区,多年来发展较为缓慢。笔者认为出版语种为非英文可能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稿源以国内稿件为主,限制作者的国际化程度;(2)不利于文章在国外传播,影响读者的国际化程度,国际施引频次较低[11]。近年来,一些出版语言为非英文的期刊通过在发表文章中刊载英文长摘要的方式,试图吸引更多国外读者阅读,此种方法对于提高期刊的读者国际化,不失为一种有利的尝试。

  3)缺乏集群化出版。大部分被SCI收录的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期刊都由国际知名学(协)会团体、大型出版集团等出版,集群化办刊已成为期刊获得更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集群化期刊的品牌效应在期刊创刊初期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稿源,统一化的期刊运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旗下各期刊的学术出版质量。相比而言,我国地学类期刊受到主办单位的局限性,基本仍处于单刊发展的阶段,各期刊编辑部多数设立在研究所、大学或学会下,在人员编制与编辑出版经费等软硬件支撑方面都受到主办单位的一定限制,这并不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虽然个别期刊在国内外的地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远远未达到品牌效应。

  4)国际化程度低。目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整体办刊水平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论是在期刊的出版规模、人员配备、运作模式,还是在期刊出版文章的稿源、编委会组成等方面,依然都偏向“本土化”,并未做到与国际一流期刊接轨,仅有部分期刊借助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合作,成功跃入国际一流期刊的行列[12-13]。笔者认为,在缺乏我们自主的科技出版集团前,有条件的国内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战略合作的模式,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SCI收录的中国地学类期刊虽然有部分已经与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出版集团进行了初步合作(表1),但仍处于简单的在线出版系统、数字化网络平台等合作,远未达到深度合作[14]。下一步,有条件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可以着重开展编辑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吸取国际出版集团在办刊理念和技术上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努力培养我国优秀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另一方面尝试引进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方面的优秀人才。

  4结论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保证期刊发表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研究成果与信息传播扩散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整体环境而言,缩短出版周期、扩充期刊载文量是加快科技成果传播速度的有效途径;就个体而言,作者极为看重稿件的处理速度和出版周期,特别是对于在其研究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发现的作者而言,期刊能否在第一时间将其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帮助其抢占研究成果“首发权”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和迫切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了JCR2016收录的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中的前50个期刊的引证指标、基本出版信息等情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此同时,对比研究了国内现有SCI收录地学类期刊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给与出一定的改善对策。笔者希望,借此文章能够对中国地学期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供地学领域的办刊人学习。

  作者:高霏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