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此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工业自动化行业,具有组织与培养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工,和编程序控制师初、中级工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和解决工程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对自动化控制工程进行设计、编程和改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组织指导他人开展自动化项目工作和进行技术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预备技师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企业的发展进步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甚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对所学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二,教材编排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经验的累积,缺少对当前企业先进技术的介绍。 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足,学生教学实习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与就业市场不接轨、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提升对策 为了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也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提升对策。 1.文化塑身,了解专业内涵 加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在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同时增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及就业指导的课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学生培养不应采取机电并重方案,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以确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中职(技工)学生大部分都是由于文化课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选择学一门专业技术的,因此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必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理论教学工作很难展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呆板、落后、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在现实教学实践往往遭受“极左化”的摒弃。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逐步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活动型教学模式以及学者和教育家当前大力倡导的情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或者完善后的比较初级的创新模式“拟定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
wWw.ShengXueLi.Com
运用一种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新鲜感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利用 PPT 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囊括更多的教学信息。 2.实践塑脑,掌握技能知识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结合实际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并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机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基础知识运用两点。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并促进这两类环节的融合,促进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条件,学校要配备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场中动手操作,真正体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化的技能人才,也才能真正达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育人才的目的。其次,在实训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和分配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种压力能够让他们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紧张、团结、互助、进取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由于有时间和任务量的规定,因此,教师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将来的工作可能比这个还要严格,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编写教材,迎合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在辅助通用教材的同时更体现出针对性。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都是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合学校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材获取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在目的性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将学习的兴趣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外,学校应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演练。校内的实训可以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还要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合理设计实习课题。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同现代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教材编写应结合当前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企业的文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材的编写与审核。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要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扩宽视野,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 4.综合实训,接轨就业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职业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设计研制集多种教学内容(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物料输送、自动化装配、PLC控制、人机界面)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系统。这样可以为学生找到一条容易适应从学校到工厂环境转换,从理论到实际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工作现场真刀真枪技能转换的新途径,缩短从学校课堂到工业生产现场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已深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有针对性,应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例如根据培养方向可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物流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事设备的装配与调试、制造、开发工作;也可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用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的能力和熟练度,校外的企业实训场地则是学生掌握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到位的有效途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学困境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宁宗奇,陆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何亚峰,金卫东,郭魂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3]潘海鸿,陈琳,黄炳琼等.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4]黄建科.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5]霍谦.对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分析[J].电子世界,2013(5). (作者单位: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中旬》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