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命令是什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6-05 16:58:3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2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化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方面优良素质,为了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并适应教师专业化潮流的体育教师,需要彻底转变观念,改革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模式,淡化招生中的“技术至上”倾向并充分重视该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此外,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招生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育专业; 招生; 改革 一、新课程及教师专业化给体育教师带来挑战   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入发展的时期。各科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中小学焕发了勃勃生机。然而,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素质如何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多方面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学生体格训练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者、课程资源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等。   应该说,这些变化其实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也就是使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从教素质,实现专业自主。教师专业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优良素质。   “打铁先得自身硬”,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作为素质教育的承担者,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必须过硬。社会对教师寄予厚望,希望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然而,体育教师群体的素质离这一要求差距尚大。如何培养出能够胜任新课程改革需要和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潮流的新型体育教师成为当前教育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模式不利于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一)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与未来体育教师培养的关系   1.招生考试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招生考试的意义,概括起来说就是要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及学习基本能力情况,因为这是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基础,长远来看,它也是这些学生支撑未来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一些特殊专业来说,招生考试还需要考察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基础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的招生与以往相比是大大降低了录取的门槛,但是,考虑到培养目标的差异,一些特殊专业的招生仍应坚持一定的标准,否则就可能因为生源质量的原因而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对未来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一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有着双重特殊性。首先,它要培养的是未来教师,而当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士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体育教师也不能例外。其次,还需注意到,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知识掌握和体育运动能力方面达到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术基础和潜质。从这一点上来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成为未来合格的体育教师并不比其他专业容易,甚至可以说更难。   由此看来,能否通过招生考试为体育教育专业选拔既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又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是关系该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当然,在文化基础与体育基础这二者当中,应把文化基础放在首位,因为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一名教师若不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就不足以胜任这一角色。   (二)以往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的“技术至上”倾向   由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本应高度重视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然而,实际的情况远非如此。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一直体现出很强的“技术化”倾向,中小学体育课以运动技术的教授与练习为主线,而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偏重技术课,且技术课也基本上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来组织。在教师的业绩评价方面,中小学看重的是体育教师所带运动队取得的比赛成绩及所带体育生高考上线率,很少考虑体育课对大多数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影响;高校的也是看重学生技术水平而较少关注其他,对自己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往往只满足于用人单位“技术较好”的评价,却忽视人们反映的其他问题,如毕业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欠缺。   这种倾向,使得人们过分强调了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而忽略其文化素质及教学相关能力。与此相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也表现出了“技术至上”而忽视文化的倾向。体育教育专业考生与其他体育专业考生一样,要先参加一次难度较大的体育高考,而在录取中,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分数线也划得较高。相比之下,其文化分数线却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要低得多。   (三) “技术至上” 的招生模式不利于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至上”的招生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一是迫使想要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在需要打好文化基础的高中阶段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技术训练而无暇顾及文化学习;同时,这些学生因为知道报考体育教育专业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分数而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这些学生一旦进入高校,就会因其文化基础薄弱而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教师的产生。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由于人文底蕴的缺乏,体育生较忽略个人思想素质的提升和气质的培养,因此在豪放粗犷的同时又容易陷于粗鲁鄙俗,这与人们对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   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培养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人追求真理的意识,同时,知识的拥有是使人达到更高水平道德的基础,而这些,无疑都是未来教师极需具备的品质。但体育生在中学阶段由于较少花时间与文化知识学习打交道,在进入高校后,即便要求他们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他们也难以扭转此前已经形成的惰性,这种状况还很可能延续至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之后。   可见,体育教育招生中的 “技术至上”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已成为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体育教师专业化推进的一种严重障碍。   三、新课程与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的改革设想 为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进行改革极为必要。   (一)改革的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改革的目标是转变体育教育招生的思路和模式,以便能够选拔到更适合于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生源,为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二)改革的思路   1.强化反思,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无论是体育专业人士,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都应当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再思考。虽然在新世纪前后的这些年,这方面的思考已经不少,但笔者认为,很多相关的思考并没有认真考虑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潮流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深远影响。教育部〔2003〕7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中,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此表述:“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shengxueli.com

不能否认,要求体育教师胜任多方面工作要求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其本意也是为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这种培养定位尚未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它对于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其他素质,如前面提到的具有体育与教育双重的知识与理论、具备开发与设计课程的能力、具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热爱教育的强烈情感及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等均没有加以强调。   当前,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虽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如果具备较出众的技术那当然更好,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不仅只要求体育教师懂技术,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根据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开发与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懂得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还应具有方方面面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其他知识,懂得如何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此外,目前基层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还相对落后,在比较简陋和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别的学科教师更多的辛劳与创造,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总之,新课程赋予体育教师的职责远非影响学生的体格那么简单,而是要求体育教师全方位地影响学生,乃至影响他们的灵魂。对于这一点,教育行政官员及体育教育界人士均应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惟有如此,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的改革才有可能,因为这一改革的推动只能由这些人来完成。   2.改变以往招生模式,淡化体育技术   (1)降低体育高考难度,提高体育高考生录取文化分数线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体育高考的难度是很高的。以2010年广西体育高考为例子,男子800米满分的成绩是2:03.0,园地双手后抛实心球满分成绩为12米,立定跳远2.88米,100米11.74秒,而女子800米满分的标准是2:24.0。这样的高标准,考生想要考个好分数,就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于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当然,理论上我们也可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中体育分数线可以低些,考生不必那么拼命。但事实则不然,因为既然有如此标准存在,作为考生没有理由不往高分目标努力。因此,体育高考应该考虑降低难度,这样,相关考生就可以不必花太多时间于体育训练而多些时间用于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前提下,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就可以相应地提高录取的文化分数线,以确保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2)招收非体育考生,以中学阶段体育成绩作为录取参考   除了招收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外,体育教育专业也可以适当招收部分未参加体育高考的文、理科考生,但在招收这些考生时要将他们中学阶段的体育成绩和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表现(如是否参加过各级运动会或加入过学校的运动队等)作为录取参考。这类考生进入高校后可以独立编班,在课程安排上区别于通过体育高考录取的学生,如通过增加选修课和合理设计技术课教学方案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改革依据与保障   1.改革的依据   提出以上的改革措施,乃是源于以下的依据:   (1)新课程的实施扭转了“技术化”倾向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对技术的要求降低了。新课程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要求教师有高超的运动技术,教师有一两个强项固然很好,但没有强项也可以通过别的方面来弥补,只要教师掌握规范动作,能够正确示范,就可以胜任教学。而同时,新课程更强调的是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及学生全面的健康目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的达成,强调的是养成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成功的体育教师就可以不过分依赖技术而是更倚重他个人全面的素质。   (2)进入高校后文化基础难补而运动技术水平相对容易提高   如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文化基础或运动技术方面有不足,那么,为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他们进入高校后就必须努力通过学习或训练弥补这种不足。那么,是补文化更容易呢?还是补技术更容易?本人与不少体育教师就此话题做过深入的交流。他们都认同补技术比补文化更容易。这不是仅凭经验或直觉说话,而是经得起科学的论证的。因为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学生的自主和创造,依赖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如果在中学阶段疏于文化学习,则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就会很吃力。而文化基础相对好的,进入高校后再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能的,因为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都更强,而这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训练要领的理解是有益的。如果加上合理引导使其获得意志支持,技术的提高更可得到保障。   2.改革的保障   虽然上述的改革思路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其改革的成功还需依赖各种条件,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改变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所招收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在不压缩理论课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总课时,增加的部分用于安排技术课;重视通过选修课、课余自练、俱乐部培训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课程标准方面要改变原有的过于强调“技术化”的倾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运动技术方面要求不必像运动训练专业的那么高,技术课的开设应主要着眼于学生掌握规范、准确的技术动作。只要安排得当,入校前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可以达到体育技术方面的要求。   (2)师范生教师资格认证方式的改革   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师资格证获取方式存在漏洞,只要所修课程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样就可能存在学校把关不严而使一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也获得教师资格证。为此,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应该注意在一些重要课程的考试中把好关,如学校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理论课,篮球、排球、跑步、游泳等常见运动项目等都是对未来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有关键性影响的课程,必须非常重视学生的成绩达标,考试要非常严格,以确保所有毕业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在运动技能方面都合格,以避免错误导向引发的对运动技能或文化基础的轻视。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改革,重要的不是技术操作而是观念的转变。要切实认识到当前体育教育招生模式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此才能将改革引向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国茹. 对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有关政策问题的调研与考证[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4),35-37. [2]杨改生,屈东华,王崇喜.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30-31. [3]平叶.对上海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文、理科学生培养情况的比较分析[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汪俊祺.试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J].四川体育科学,2004(6), 126-127. [5]刘丽丽,祝涛.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与教学组织形式[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4),528-531. [6]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