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辽宁现代农业产业的未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0:12:09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13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业重视程度的提高,现代农业成效卓然,不但发展速度提速,而且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拓宽。日光温室面积居全国首位;种子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粳型超级稻育种、高杆大穗型玉米育种水平国际领先;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着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支撑了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我省已跻身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多项农业生产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国前10。

一、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近年来辽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势头也快于任何时期,农村合作社异军突起,以种植业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设施农业规模和效益凸显,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集约化经营程度实现新的突破。

(一)农业合作社数量与效益双提升。

截止到2014年6月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1495个,较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全省平均每个村有2.5个合作社,社员人数达到100多万,农民合作社已经覆盖了农村所有产业。其中种植业15548个,畜牧业8504个,林业1851个,渔业615个,服务业3120个(含农机业2473个),其他1857个。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生产储运,统一加工销售,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出20%,个别合作社高出50%。合作社已从初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三大行业为主,开始向围绕三农服务产业延伸,并逐渐扩展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以及观光农业等领域。

(二)设施农业突破千万亩。

设施农业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200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100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到2011年末,全省设施农业达到1061万亩,提前一年实现设施农业1000万亩发展目标。2013年,全省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10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位,冬季生产的日光温室规模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位。

2013年全省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3/4。为推进设施农业提速增效,2010年以来全省已建设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27个(含10个备选建设的标准园),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了设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2013年,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8个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省之一,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250万元,遴选确定沈阳承担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在新民市、辽中县选择10个合作社建设10个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已经完成日光温室棚室建设并投入生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三)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明显。

2011年全省启动了10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程,选择产业优、基础好、潜力大、区位佳的地区建设10个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6个种植业、3个畜牧业、1个水产业的现代化示范区。6个种植业示范区分别为:100万亩辽河流域水稻示范区、100万亩辽北玉米示范区、50万亩辽西北花生示范区、50万亩辽西设施农业示范区、50万亩环渤海水果示范区、15万亩辽东特色产业示范区。

我省对整合高产创建、花生良种补贴、水稻大棚育秧、蔬菜育苗中心、特色产业、园艺作物标准园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一批“一县一业”脱颖而出,产业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以来,省政府先后确定了22个县(市)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省政府对评选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发文公布、授牌,省级财政对每县给予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目前,全省44个县都确定了当地“一县一业”,打造了一批产业大县。

(四)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2009年8月,在清原县草市镇东大道村开展试点工作。到2013年底,我省已在新民、清原、东港、彰武、于洪5个县(市、区)的56个村、248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成3万农户、36万亩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分别占全省的0.5%、0.7%。全省已建成316个流转市场,为全省27.3%的乡(镇)、村提供流转服务,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11.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4.3%。今年以来,为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截止到一季度,新增流转面积127多万亩,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938.7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的18.5%。

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家庭农场较快发展,2013年,全省家庭农场数量为1441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253亩;有89个农场土地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据调查,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额为3.8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销售农产品26.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25,效益可观,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

(五)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实现突破。

我省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机装备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630万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130万台套、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870个,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发展到8109户。每千公顷耕地使用农用拖拉机126台,使用联合收割机3.5台,化肥施用量361.2吨。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位于全国第10位。其中,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3%、74.5%和39%。

全省乡村办水电站179个,装机容量42.7万千瓦,发电量12.2亿千瓦时,用电量394.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7%、10.1%、8.0%、5.7%;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1407.8千公顷、1005.9千公顷和1481.1千公顷;每千公顷耕地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5.3吨、地膜使用量10.4吨、地膜覆盖面积325.2千公顷,同比分别增长0.7%、7.9%和4.5%;配套机电井384.7万眼,节水灌溉类机械12.5万套,农用水泵125.3万台;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同比增长4.2%。

全省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战略目标,水稻春耕生产机械整地面积861万亩,水稻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7%;完成水稻机插面积756万亩,水稻机插水平达到83.4%,全省水稻机收水平达到70.8%,水稻生产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取得历史新突破。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经济繁荣稳定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农业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粮食产量连年递增,畜牧养殖、海水养殖健康发展,油料、糖料、水果总产逐年增加,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位次前移,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城乡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349.7亿元,增加值达到2321.6亿元。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

Www.XuezuoCai.Com

从2004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并从2011年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之后又连续创历史新高,2013年达到439.1亿斤,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0%,拉动农业产值上升1.0个百分点。农业产值达到1673.9亿元,其中:谷物及其他作物产值74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5.0%,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7.9%上升到41.3%,谷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9%上升到41.2%。

粮食人均占有量由2004年的412公斤提升到2013年的500.2公斤,10年内提升88.2公斤,全国排名第8。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粮食单产从2004年的395公斤/亩提高到2013年的453.7公斤/亩,10年内提高了58.7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6%;粮食总产连续跨越350亿斤、400亿斤大关,由2004年的344亿斤提高到2013年的439.1亿斤,10年内提高了95.1亿斤,产值增长了1.7倍,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二)养殖业生产健康发展。

畜牧业市场调节生产的能力显著增强,全省畜牧业实现健康发展。2013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20.1万吨、276.8万吨、130.2万吨;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2785.8万头、287.2万头、734.3万只、75451.4万只,全省平均每人肉类占有量95.7公斤,位居全国第2;畜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675.4亿元和677亿元,同比均增长3.3%。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新增大连、丹东、盘锦人工鱼礁示范区3处,礁区面积5400亩。海水增殖放流13个品种54亿尾,比上年增长14.9%。

新增浅海底播面积30万亩,累计达到800万亩,比上年增长3.9%,启动长海县现代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工作。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丹东、葫芦岛地区为代表的生态立体混养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进一步发展。水产健康养殖规模化发展,全省参、虾、蟹、贝、蜇、鱼等精品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达到550万亩,产量完成230万吨。创建第八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3家,健康养殖规模新增12万亩。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15.1公斤,比上年增加6公斤,全国排名第3.

(三)蔬菜、水果产量继续提高。

近年来,蔬菜、水果生产在拉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围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突出结构调整,安排好农业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民的全程技术指导,尤其是加强对新发展设施蔬菜农民的技术服务,选择引用优良种苗,优化调整棚室内部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品种。全省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为蔬菜市场货源稳定、供应充足提供了可靠保障。2013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为738.2万亩,比上年增长1.0%,其中蔬菜大棚生产面积351.5万亩,比上年增长3.6%,占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的47.6%。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3270.9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设施蔬菜产量1584.7万吨,比上年增长15.3%,占蔬菜及食用菌产量的48.4%。全省蔬菜及食用菌单产达到4430.9公斤/亩,比上年增长8.8%。全省年末果园面积达到600.7万亩,增长8.7%。水果产量944.7万吨,增长5.6%,其中,园林水果产量661.4万吨,果用瓜283.3万吨。水果人均占有量215.2公斤,比上年增加11.3公斤。

(四)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纯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总量超过万元,达到10523元,同比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上年的4783.4元增加到2013年的5160.2元,同比增长7.9%,占家庭纯收入比重接近一半。在经营收入中,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为3408元,增长5.9%。收入增幅连续3年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在东部省份中居于第6位,分别快于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收入较高的省份2.0、0.8、1.4、0.7和1.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增加,拓展了农民用于农业投入的空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调查显示,全省农户用于农业的投资79亿元,用于农业生产设备的投资7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5.7倍,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43.3%。

三、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着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推进不均衡,一些地区推进力度不强,一些建设环节资金整合强度不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农民对科技服务需求不衔接,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之间矛盾尖锐等问题,无法完全实现现代农业大面积、高标准建设。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续动力不足。

调查资料显示,到2013年,我省农村劳动力高中文化程度仅有5.0%,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1.6%,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新生代农民中的很多人,从小进入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到城里打工,农活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甚至根本不会干。他们从意愿上不愿做农民,从技术上也做不了农民。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来讲,他们回到农村干农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时,新生代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只有9.9%,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干农活的经验和技能。

即便如果有一天就业形势不好了,他们也很少有人会选择回农村、干农活,新生代农民脱离农村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少,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低,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据调查,目前全省水浇地面积不足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绝大部分玉米处于雨养条件下生产,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约占耕地2/3。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标准较低,已建成的设施农业和滴灌节水工程所产生的效益还不高,产投比不明显,生产、应用和管理存在问题。现有设备陈旧、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在农业生产安全控害上投入资金、人员不足,农民认识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农作物病虫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重生产、轻流通等问题,农业的产业链条不健全,农业的总体生产经营收益不高。

(三)信息不对称,生产与市场脱节。

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与市场难以对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卖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却因信息匮乏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是需求方同样因为信息不畅而找不到合适的卖家,结果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低廉,无人理睬。2013年,因信息不畅,造成我省花生主产区彰武、阜蒙两县户均积压花生6000以上,价格从每公斤7.4元降到5.2元,亩均收益不足35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农业产品形成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储存和保质期限又是一个相对较短的过程,因此,一旦造成损失,补救起来相当困难。

(四)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既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加之长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较弱,与农民依靠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形成较大反差。面对农户分散经营这一特殊局面,政府财力有限,服务成本较高,公共服务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四、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强化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机构和人员稳定,经费充足,手段先进,研究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其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提供,同时也吸纳一些企业科研基金、国际资助及其他基金。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荷兰则主要依靠农渔部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由政府部门、大学和民间机构共同组成。

这些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二是产、学、研各环节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新技术的开发以及技术成果的推广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

(二)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继续加大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企集群;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引导扶持农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积极落实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政

策,每年新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发展。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重点引导扶持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倍增会员、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创建自主品牌。

(四)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确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县、乡、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以流转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为主的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规则,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财力物力支持。

近几年,中央一号文多次提到,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国外的经验表明,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

我省虽然步入粮食生产大省的行列,但并不能高枕无忧,减弱对农业的关注程度,丰年思歉收,未雨亦绸缪,农业发展永无止境,科技创新没有尽头。要加强企业、农户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

作者:邢宇龙 来源:锦绣 2015年2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