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综合性改革研究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CufebbS.net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作者:沈炳珍
第2篇:从宏微观经济学角度浅析西安居住空间分异
一、相关概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按研究对象不同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分配的;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随着城市的诞生出现的,居住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2)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反过来,居住分异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主要有:(1)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
三、从经济学角度谈居住空间分异
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1964)、(1967)及(1969)。其中,阿隆索的研究最有影响,他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土地在不同活动中进行分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
目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西安可以算是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以住宅开发项目的档次和价格在空间的分化为有力代表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格局在西安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异格局和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开发区与一般性区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特区”性质一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别管理体制的区域。其中特殊经济政策主要是一些相对优惠、激励性的政策,而开发区明确划定的地域界线则将这些相对优越的政策、体制、观念、方法、服务、设施等集中限定在城市特定区段内,使良好的硬环境与优越的软环境在特定局部空间相加在一起,可令开发区内部“小环境”相当鲜明地异于及优于周围“大环境”,乃至形成制度、产业、功能、设施、甚至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孤岛效应”。开发区这类“特区”的设立与运行,等于在城市空间人为地制造出“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或谓“特区”与“普区”之分割对比,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境遇可导致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可能制造或加剧城市内部经济一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1.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异速增长
开发区“特区”机制及其“孤岛效应”影响作用卜的城市极化分异首先体现在开发区显著高于“非开发区”的经济异速增长过程中,这在各地较高等级开发区中尤为突出普遍。西安市经2003—2004年最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后现共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8个,其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者依次分别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省级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又称“西安曲江新区”)。这几个主要开发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增速连年在30%以上、有些甚至达70%或更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非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有目共储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虽然由于开发区并非一级行政区,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而可能跨涉不止一个区县,其经济社会统计数值也相应地被分解纳入到不止一个区县,因而不易进行开发区与各区县发展指标之间的直接比较,但从开发区经济社会数值占全市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的事实,可以间接反映出开发区的“异军突起”以及一般“非开发区”的相对弱势化。表1显示西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吸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经济增长(以GDP、工业增加值反映)、开发建设(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收益回馈(对地方则政收入及就业增长贡献)能力都快速提高,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是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绝对主力。下面以2007—2009年度西安市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和最具有西安开发区代表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经济状况的对比,对西安“经济区”在西安经济的地位进行说明:
2.开发区配套商品住宅开发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上地市场的建立以及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改革,使地价和上地竞标机制以及市民个人住房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等市场力机制开始发挥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调控功能,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开始在中国城市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重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开发区大都配置有30%~40%的居住用地。开发区作为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全产权私有住房拥有者”聚集区,凸显加剧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居住分异隔离。
目前西安居住分异格局基本上是“高收入者多居于开发区新城、低收入者多居于老城旧区、而中等收入阶层居住相对分散均匀”。在开发区较优质住宅和住区环境吸引及其较高房价的过滤筛选机制作用下,拥有最强住房购买力和“迁移力”的较富裕人口率先离开旧城而移居开发区新城,从此拉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化。再结合上述有关开发区从业者职业、学历、收入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几个主要开发区正趋于成为西安市较高学历较高收入阶层工作、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这自然会对相应区段文化、消费、形象、社会服务种类档次、社会活动形式形态等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更深层次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正成为各种发展要素资源辐合汇集的区域极化中心,因而局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这表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如一些海外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因设立时间及政策力度的差异而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具体机制之一,而且也以其一套特有开发运作机制及内在结构特性而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极化分异的机制之一。(2)“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基木思维其实就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石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虽说依据该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核与周边区域差距扩大的空间极化效应属于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消失,但山于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践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期望的区域整体发展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实现,而极化效应的持续强化则可能蕴蓄区域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隐患,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开发区实践对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极化分异的强化凸显效应尤其是其中“政策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决策者和研究者反思。
(二)从市场失灵角度看此现象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那么,对于“新经济区”和“非经济区”来说,似乎是宏观经济调控下的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市场分配不均导致的,形成了“市场失灵”的表象;但是,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后,使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形成了“孤岛效应”,但是这个效应是暂时性的,是会向四周蔓延的,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引入,那么形成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居住圈层则是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所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经济特区所导致的似乎是资源的大部分都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是正常的,其实质并不是“市场失灵”。
从微观经济学来考虑这一现象,研究资源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那么在政府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开发商前去投资,这也形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
2.建议
那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能缓和、消弭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一社会差距的措施包括:(1)合理规划平衡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引导和鼓励适宜项目向老城/老工业区的分流;(2)建立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利益平衡补偿机制;(3)大力促进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开发区税源、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结构、改善开发区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扩大开发区就业而、使开发区发展能够惠及更多领域史广泛阶层的劳动者;(4)增强开发区住宅价格与房型的多样性和“广谱性”,使多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者有机会共享开发区较优越的软硬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创建出独具活力、结构更为丰满健康的开发区新社区。
作者:李辉峰
第3篇: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新探索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海南各个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人才,大力加强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成为海南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双语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尝试。琼州学院2011年上学期开始在2010级市场营销本科班开始试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英语的板书,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如Economics(经济学)、Demand(需求)等。通过简单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利用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双语教师,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者:蔡道成等
第4篇: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会抬高价格,削弱人们的购买力。
经济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宏观经济是由微观个体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虽然在视角上和理论体系方面有许多的不同,但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又是相互融合、密切联系的。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透彻。
作者:刘彤
第5篇:微观经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这部分的高考试题多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命制,仅靠《经济生活》知识难以有效应对。如何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把相关微观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教材中,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尝试用西方经济学原理解析“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定理)。
注意:需求定理是就一般商品来讲的,对某些特殊商品(如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机性商品)而言,需求定理则不一定适用。
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时愿意(购买欲望)而且能够(购买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需求曲线
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下图,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这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在下图中,在需求曲线D上各点的变动就是需求量的变动,向左上方(如从b点到a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减少,向右下方(如从a点到b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增加。
单项选择题
(2009·北京)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B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C、D两个选项。在A、B两个选项中,A项表示随着公交车车票价格的下调,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向右下方变动),故正确选项为A项。
(2)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物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买者数量、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在下图中,需求曲线由D0移至D1和D2都是需求的变动。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从D0移至D1)表示需求的增加,当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从D0移至D2)表示需求的减少。
区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变动主体价格P其他因素图形表现
需求量的变动Q变化不变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D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位移
单项选择题
1.(2008·山东)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C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B、D两个选项。在A、C两个选项中,C项表示在家电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农民对家电的需求会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故正确选项为C项。A项表示需求减少。
2.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注: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会导致其价格升高,销量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1→F2);进口化妆品与国产化妆品互为替代品,受进口化妆品涨价影响,国产中低档品牌化妆品销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故选D。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①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20%,而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
②需求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大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大小与需求曲线形态
企业的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所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也不同。这样,需求弹性就会影响总收益。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反方向变动。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同方向变动。所以,企业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可以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解析:食盐、家庭煤气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中高档轿车、品牌服饰为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选D
2.2014年1月10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假设下图(P为价格,Q为需求量)d1和d2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受汽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图移动的线是汽车需求曲线的可能是()
A.②B.①C.③D.④
解析: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汽油与汽车为互补品,汽油价格下调,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汽车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平移,故选②(d2为生活必需品,d1为汽车)。
3.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注意:这里要分析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①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一般情况下,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用图示表示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化(见下图)。
②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用图示表示互补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化(见下图)。
单项选择题
1.(2010·山东)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从图所示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商品与乙商品互为替代品,所以,甲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若乙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甲商品,导致对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情况则相反。可见,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①④正确,故选B。由于甲乙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增加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这并不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相反,乙商品价格还可能上升,故②不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量应减少,而不是增加,故③不选。
2.(2013·四川)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显示,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微信与短信互为替代品,因微信免费,微信用户大幅上涨,造成其替代品短信的用户及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故②正确,①错误。如果微信收费,即其价格上升,将会减少其需求量,微信发送量会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故③正确。④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应排除。
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为正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因为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同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为负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因为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反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负值)。
区分: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作者:周文义
第6篇:市场营销理论的微观经济学渊源
1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代理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李昊
第7篇:分析贫富差距问题的微观经济学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一度震惊全世界,但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暴增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自改革开放之初的3624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只用了32年时间就让经济增长了108倍之多,2015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7670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0%多,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85倍多!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也同我国生产总值一样,持续增长,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到2010年已达到0.49,翻了一倍有余。我国已经成为收入分配极度失衡的国家,这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相关综述
在经济学领域,收入分配问题一直都是各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一度被认为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上世纪50年代,分配规律的研究重点转为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重点,以描述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系数为研究重点,这个系数被称之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反映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当基尼系数越大时,社会经济增长就会越缓慢,反之则会越迅速。
目前,我国的研究学者也同意了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和经济改革的进程相关的观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贫富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但随着我国各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将不再继续扩大并逐渐缩小。
二、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一)基尼系数大
基尼系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并不是由基尼提出的)根据劳伦茨曲线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其数值最低为0,最高为1,数值越高,贫富差距越大,基尼系数是研究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分析指标。正常来看,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示贫富差距很小(北欧5国等);0.3-0.4之间,表示收入分配合理(主要西方国家),当基尼系数超过0.4,就表示贫富差距不合理[1]。下图是我国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趋势:
通过曲线可以看出,自2004年起,我国的基尼系数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08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国的实际贫富差距。据调查,这些收入数据都是对透明收入的分析计算,如果考虑到灰色收入等其它非正常收入时,真实的收入差距将更大。官方统计的城市收入差距达到9倍,事实上的收入差距达到31倍!因此,这组数据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基尼系数数据,真实的情况只会比这更糟糕。
(二)行业差距大
不同的行业收入不同,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那么问题将变得很棘手。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非常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使得占据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的地区越来越富裕,并且即使是在沿海地区,贫富差距也很明显。在上世纪末,我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一度维持在2倍多的水平,但到了本世纪初,我国的行业间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2.5倍的关口。目前,我国的行业间差距还在继续增大,在短期内,这一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细分起来,我国目前普遍收入最高的行业是金融证券类的行业,这一行业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收入最低类行业的15倍[2]。而在同种行业中,收入差距最大的应该是销售类。
(三)少数人拥有多数财富
当前,我国大量的财富正朝向少数人群集中,主要包括企业家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与普通劳工的收入差距已经大到那一想象,导致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两极化越来越明显。
在上世纪末,入榜胡润富豪榜的企业家仅有50人,门槛为5000万元,那是资产超过10亿元的富豪仅有区区24人,资产超过百亿的仅有1人。到了2010年,已经有超过1300人的资产超过10亿元,有近100人的资产超过了100亿元。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10亿元级别的富豪数量增加了56倍,而100亿元级别的富豪数量增加了96倍,上榜总资产增加了520多倍[3]。然而,我国的GDP增速却根本无法赶上超级富豪的增速,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量的财富正疯狂地向极少数人聚集。另外,我国的企业家和劳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至2010年,我国的私企老板的收入为普通劳工收入的25倍多。
三、贫富差距问题的微观经济学研究
(一)基尼系数还将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
现在,国际上通常都把0.4的基尼系数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意味着贫富差距不合理。如今,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官方统计),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缓,但仍然超过了警戒水平。虽然我国的基尼系数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但仍然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最贫困的20%人口,他们的收入仅有全国生产总值的4%左右,而我国最富裕的20%人口,他们的收入却占据了全国生产总值的50%以上。据调查,目前我国最贫困人口的存款一直持续下降,但我国最富裕人口的存款却一直持续上升。
造成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也有市场上的;有历史因素,也有特定阶段的因素;有正常因素,也有不正常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进行体制改革时所产生的弊端以及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漏洞,导致公共资产大幅度流失,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日趋严重。目前的整体趋势为:城乡贫富差距正在扩大;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分化;因垄断而造成的地区经济差异正在扩大;因地理因素造成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区别正在加大。
(二)保证机会平等公正
平等的不一定就公平,而公平有可能导致平等,也有可能导致不平等,对于市场经济环境来说,将所有的资产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并不是公平的,虽然是平等的。其实,导致贫富差距持续增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财富分配的不均匀,而是在于机会的不平等,例如,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作机会远远高于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机会平等是保证收入公平的根本解决途径,虽然这样还是会导致不同主体或行业的收入有所差距。机会平等的关键在于教育平等,只有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才能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至于学成之后,不同的人所具备的不同能力等因素,就不再是政府应该为之负责的问题了,但无论如何,先要做到教育平等的前提。
(三)制定合理的政策
机会平等的关键为:有效的市场机制;合理的政策机制。目前,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罪魁祸首就是市场平台的不公平,目前我国的市场秩序还不够完善和统一,恶性竞争的情况还比较明显。此外,市场竞争的机制本身就有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哪怕市场能够良好地运作下去,在分配格局上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虽然市场本身难以保证平等,但政府干预则可以将其引上正轨,而且,政府也有义务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机制引导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4]。
(四)多角度控制贫富差距
因富人所拥有的货币远大于穷人,因此,在边际效应的作用下,同样数额的金钱,对于富人来说微不足道,对于穷人来说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从富人手中分出一部分财产给穷人,那么穷人所获得满足感将远远超过富人产生的不满。当然,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外,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沿海地区的收益普遍高于内陆,那么,就应促使东部地区帮助西部地区发展,从东部地区分出部分资金到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最后,垄断是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垄断十分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国家应重点打击垄断行为。
四、结语
和谐稳定的社会、持续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合理的贫富差距,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放缓,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经济分配不均的问题,减小贫富差距,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作者:胥坤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