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理论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来说,目前《宏观经济学》在应用性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体会不深刻,应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GDP的核算情况,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IS-LM模型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不理解IS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8%,GDP同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结合,教学相长,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通过一些例子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答案,并让学生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完《宏观经济学》第一章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之后,就让学生分组做一个“某一经济体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的PPT,让学生在下一堂课的时候来做分享,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查找数据,做了图表,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又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作者:黄敬华 来源:现代企业 2016年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